人工智能(简称AI)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它是一门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其意义在于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智能。在这个领域中,一直有一群“追光者”在默默地努力。他们毫不犹豫地迎接技术浪潮,积极探索和挖掘内核,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在北京邮电大学有这样一位研究员,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的王光宇带领团队在探索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逐光而行。她追求的目标是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复杂的真实环境中,并解决重要问题。”
作为智能生物医学计算领域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王光宇提出的信息技术驱动的数字健康新模式,在多模态智能语义计算、数据要素安全流通与智能协同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进展。相关工作在国际期刊Nature、Cell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并赋能于数字健康医疗应用,在“科技抗疫”和“慢性病远程防治”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她带领技术团队研制的“人工智能驱动的重大疾病动态画像新技术和远程高效防治系统”入选为“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
2019年底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面对医疗资源供应紧张的现状,迅速优化诊断路径,推动应急救治模式智能化,成为摆在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挑战。那时的王光宇带领团队开展了一项应急科研攻关。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与时间竞赛,信息技术可以加速新医学发现的进程。通过快速汇集临床影像、诊疗数据等信息,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就可辅助临床医生迅速对病人病情进行分类,筛查出更危重的病人,给出用药建议,为生命护航。”王光宇说。
两到三个月的不眠不休,持续更新迭代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影像、医学文本等多模态医疗大数据。最终,王光宇联合多学科团队快速研制出了全诊疗流程智能筛查、诊断及重症预警系统,这一系统对临床救治方案量化评估及药物智能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与医学的交叉合作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人工智能在健康领域能做什么?除了“科技抗疫”,王光宇带领她的团队在“慢性病远程防治”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慢性病的早期筛查一直是个难题,传统医疗靠的是检查手段,而王光宇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个体生存分析新方法,其能够实现针对重大疾病的动态风险评估和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的早期发现阶段,团队借助可信的隐私计算,通过非侵入式的移动信息感知、智能终端接入与大数据实时汇聚,利用人体“表型”和行为信息数字化等,来为患者建立健康动态画像。“糖尿病、高血压等都存在微小血管的病变,而人工智能很擅长观察这些细微的特征,通过学习,它能为我们找到这些慢性病的早期特征,为提早发现提供证据。”而在治疗阶段,这个系统可以发挥更强的作用,通过深度强化学习,避免传统用药中非个体化剂量使用的弊端,它可以为每名患者体量身定制精准用药计划和使用剂量,实现真正的精准医学。“我们的这项数字疗法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以前取得的成绩只是过往,现在,王光宇正和团队一起奔向基于语义空间的高级认知智能,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多模态交互式AI医生,做可信任、可解释、安全的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生命健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谭卫平
以上是青年科学家王光宇: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追光者”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