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美團透過旗下企業入股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下文簡稱銀河通用),擴大在機器人領域的佈置。
這不是美團第一次染指機器人產業,王興多年前就說過機器人是美團最重要的「垂直投資領域」。美團也不是唯一一家押寶機器人賽道的大廠,百度、騰訊、阿里、小米、位元組跳動早已扎堆於此,砸錢一個比一個大方。根據中國機器人網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產業共完成63起融資,公開揭露的融資金額約50-60億元。
然而,在資本的狂熱背後,機器人產業的賺錢能力仍遭受多方質疑,這幾年湧現的明星獨角獸也不乏中道崩殞案例。
商業化前景未經檢驗,大廠明顯不是衝著錢來的。揮舞著鈔票札堆湧入機器人賽道,美團們圖點啥?
(圖片來自Pexels)
年僅五個月的新獵物成為了美團的目標
美團這次的行動非常低調,主要是因為他們對銀河通用這家公司不太熟悉
根據公開資訊顯示,銀河通用是在今年5月成立的,主要經營智慧機器人研發、工業機器人製造、服務消費機器人製造和電池製造等領域。儘管成立時間短暫,銀河通用還沒有推出自己的產品,但是公司的發展規劃已經明確:專注於藥店、商超等零售場景,致力於研發雙臂輪式仿生機器人,首批產品預計在2024年發布,並計劃在2026年開始量產
資本對這家新創企業的喜愛度也毋庸置疑,早在美團入股前就完成了天使輪融資,藍馳創投、源碼資本、經緯創投、科大訊飛、商湯科技都有參與。 成立不到半年、沒有任何產品就能得到那麼多VC、大廠的青睞,除了得益於機器人賽道的整體熱度外,新創團隊的含金量也很重要。
瀏覽履歷後可以發現,銀河通用的新創團隊都是學術優秀與技術專家:創辦人王鶴擁有史丹佛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擔任助理教授、智源研究院具身大模型中心主任;共同創辦人姚騰洲在ABB機器人研發中心工作多年,後者是全球領先的機器人與機械自動化供應商
美團一直對機器人產業懷有雄心壯志,歷史回溯可發現,他們從投資到自主研發,再到與第三方企業合作,嘗試了各種模式
#美團加速擁抱機器人可以追溯到2020年下半年。在那一年的年報財報電話會上,王興表示美團的業務發展不僅依靠軟體,硬體也非常重要,並提出機器人是投資的關鍵垂直領域之一。一年後,王興提出了「零售 科技」的新策略,持續加強對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垂直領域的投資
王興當時的想法,是藉助機器人減少人力投入、削減支出、提高效率,所以投資的企業主要是服務機器人,例如做餐廳機器人的普渡機器人,服務於零售業的贏合機器人等。美團的自主研發專案同樣專注於類似場景,都以降本增效為主要目的。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美團的機器人投資策略進一步細化。
為了降低成本並提高效率,我們將繼續研發配送機器人和倉庫管理機器人,並在上海、深圳等地進行長期測試以實現無人配送。這些項目旨在為美團的外送和零售主業提供服務,解決人力成本過高的長期問題,並加強我們的競爭優勢
另一邊,美團也積極拓寬邊界,探索和自身業務關聯性不高、但極具潛力的新賽道──例如銀河通用所在的仿生機器人。
美團們押寶的,自然是銀河通用的未來,而非現在。 仿生機器人的潛力有目共睹,包括清潔類、服務類、工業製造類機器人都開始向仿生模式靠攏。 例如追尋首次在X20系列掃地機器人上增加仿生機械臂,雲深處科技「絕影」系列四足仿生機器人也已廣泛應用於建築、戶外巡查等領域。
《中國仿生機器人產業全景報告》指出,仿生機器人已從工業製造領域走向服務領域,工業製造、醫療照護、教育訓練領域的應用前景都值得期待。在入股銀河通用之前,美團及旗下的七龍珠資本也投資了手術機器人企業康諾思騰等企業。
有許多大型公司與美團有著相同的想法。這讓人不禁思考:仿生機器人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科技熱門?
投資派VS自研派,大廠玩仿生機器人有多卷?
除了美團這種綜合性玩家之外,逐鹿機器人賽場的大廠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陣營。
第一個陣營是投資派,有的大廠專賣熱門項目,也有人選擇廣撒網。
今年5月,頭頂「華為天才少年」光環的稚暉君帶著自己的創業項目智元機器人開啟新一輪融資時,就引來各路資本爭搶,李彥宏旗下的三亞百川致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也成功入股。
騰訊入局的時間更早,涉獵的範圍也更廣。其投資版圖裡,樂聚機器人、優必選戲份最重,兩家公司都專注於人形機器人研發。在國外,騰訊也向加拿大的Kindred Systems和美國的Marble、Wonder Workshop等企業拋去橄欖枝,這些企業研發的產品分別應用於餐飲、物流等各個領域。
另一個陣營的大公司則決定親自介入,成立子公司並在內部組成專案團隊,自主研發機器人
個中代表首推小米,雷軍本人就多次為仿生人形機器人CyberOne、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等產品背書。去年8月,正是雷軍在自己的年度演講中親自發表CyberOne,並強調該產品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程自研,初代CyberDog則是追覓科技參與研發。
需要重新改寫的內容是:(圖片來自小米官網)
無論投資派也好,自研派也好,大廠為機器人砸下的錢都不少——而且它們也很清楚,這個項目短時間內很難賺錢。
以小米CyberOne為例,單一生產成本在60-70萬之間,而且目前尚未具備量產能力。今年8月推出的CyberDog 2雖然參照了上一代產品降低了研發成本,核心零件還是很難降價,例如擁有21TOPS算力的英偉達NX晶片,以及比上一代產品更多的感測器。 12999元的官方售價也勸退了大部分消費者,雷軍都直言「不推薦普通玩家購買」。
那麼問題就來了:網路紅利日漸減退,大廠這兩年賺錢沒那麼容易了,還有必要為仿生機器人專案投錢嗎?
2022年是網路產業的低谷,所有頭部大廠都在緊縮開支,紛紛採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措施。今年關閉的項目數不計其數。以騰訊為例,去年至今已相繼關閉了企鵝FM、企鵝電競、小鵝拼拼、QQ堂等項目。最新加入關閉名單的是騰訊代辦,騰訊教育的C端業務也傳出即將陸續縮減
然而,騰訊對機器人專案一直非常優待,並未大幅削減預算、優化團隊,反倒感受到人才流失的壓力。騰訊專門負責機器人研發的團隊「RobticsX」機器人實驗室前負責人來傑就在去年年底離職創業,新公司星塵智能專注研發面向科研場景的仿生機器人,新創團隊幾乎全都有鵝廠背景。
大廠肯為一個不賺錢的項目提供彈藥,背後肯定有自己的考量。短期的利潤沒有指望了,長遠來看美團、騰訊們到底圖點啥?
資本熱捧下,新創公司仍需保持冷靜
#表面上看,投資派大廠的目的可以很單純:就是看好仿生機器人的潛力,提前跑馬圈地。 投資外部企業的試誤成本相對較低、風險也更可控,不如自研派那樣需要顧慮人才招募、專利研發等各種沉沒成本,即便投資效益不及預期,及時抽身離場也並非不可接受。
不過投資版圖越來越龐大的大廠-如百度,還有投資、自研均有涉獵的騰訊、美團,肯定不是想賺一票就跑那麼簡單。 大廠更深層的考量,或許是仿生機器人和自身業務有相輔相成的可能。
例如百度押寶稚暉的智元機器人,被認為是想在AI應用領域找一個硬體抓手。另一個重點項目汽車機器人極越01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本質上都是一次對自然語言處理、智能交互、邏輯推理等百度AI技能包的全面應用。
美團和騰訊這方面可能有意圖搭建研發平台,向外輸出技術。美團在成立機器人研究院時表示,透過建立創新平台來打破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需求壁壘,實現技術商業化的實施
然而,仿生機器人產業也沒有看起來那麼美好——尤其是新創公司。 比國內起步更早、更加繁榮的歐美仿生機器人產業今年就陷入了一場不大不小的破產潮,也為其他國家的同行們敲響了警鐘。
成立於2015年,曾立志「顛覆披薩餅製作流程」的Zume誕生不久便拿到軟銀投資,總融資金額超過5億美元,卻沒熬過2023年的寒冬;來自德國的Franka Emika也今年8月被慕尼黑地方法院下達破產管理令,該公司成立於2016年,專注於研發配備仿生機械手臂的工業製造協作機器人。
Franka Emika的經歷,對於正受到資本熱捧的新創公司來說具有很大參考價值。在成立之初,Franka Emika為了加速公司的發展大規模引入外部資金,導致新創團隊的控制力被削弱。和股東的問題無法調和,則是該公司申請破產的主要原因。
這在新創公司裡是很常見的問題:創始團隊大多帶有使命感和理想主義色彩,希望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強攻技術關卡,代表資方利益的股東則更注重效益,希望優先考慮商業化。 內部決策無法達成一致不僅會導致企業錯過發展時機,嚴重者就像Franka Emika一樣資金調動出現問題,最終走到申請破產管理的地步。
資本是一把雙面刃,如果善加利用,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將可能帶來自我毀滅。仿生機器人要實現全面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意味著新創團隊和資方的利益訴求分歧將長期存在
有鑑於此,創始團隊需要調整發展的步調,不應過分強調擴張速度,也不要大量引入資本以至於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冷靜,始終明確自己的目標和使命
以上是美團悄悄入局,大廠齊聚機器人賽道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