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科技週邊  >  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

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

PHPz
PHPz轉載
2023-05-25 13:44:261318瀏覽

ChatGPT 的出現,使中文社群意識到與國際領先水準的差距。近期,中文大模型研發如火如荼,但中文評估基準卻很少。

在OpenAI GPT 系列/ Google PaLM 系列/ DeepMind Chinchilla 系列/ Anthropic Claude 系列的研發過程中,MMLU / MATH / BBH 這三個資料集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們比較全面地涵蓋了模型各個維度的能力。最值得注意的是 MMLU 這個資料集,它考慮了 57 個學科,從人文到社科到理工多個大類的綜合知識能力。 DeepMind 的 Gopher 和 Chinchilla 這兩個模型甚至只看 MMLU 的分數,因此我們想要構造一個中文的,有足夠區分度的,多學科的基準榜單,來輔助開發者們研發中文大模型。

我們花了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建構了一個涵蓋人文,社科,理工,其他專業四個大方向,52 個學科(微積分,線代… ),從中學到大學研究生以及職業考試,一共13948 題目的中文知識和推理型測試集,我們管它叫C-Eval,來幫助中文社區研發大模型。

這篇文章是把我們建構 C-Eval 的過程記下來,與開發者分享我們的思考和我們視角下的研發重點。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輔助模型開發,而不是打榜。一味地追求榜單排名高會帶來許多不利後果,但如果能夠科學地使用 C-Eval 幫助模型迭代的話,則可以最大化地利用 C-Eval。因此我們推薦從模型研發的角度來對待 C-Eval 資料集和榜單。

  • #網址: #https://cevalbenchmark.com/
  • Github: #https://github.com/SJTU-LIT/ceval
  • #論文: https://arxiv.org/abs/2305.08322

目錄

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

1 - 模型強弱的核心指標

首先,把一個模型調成一個對話機器人這件事情並不難,開源界已經有了類似於Alpaca, Vicuna, RWKV 這樣的對話機器人,跟它們隨便聊聊感覺都還不錯;但要真正希望這些模型成為生產力,隨便聊聊是不夠的。所以構造評估基準的第一個問題是要找出區分度,弄清楚什麼樣的能力才是區分模型強弱的核心指標。我們考慮知識推理這兩個核心。

1.1 - 知識

#為什麼說知識性的能力是核心能力?有以下幾點論點:

  • 我們希望模型可以通用,可以在不同領域都貢獻生產力,這自然需要模型知道各個領域的知識。
  • 我們同時希望模型不要胡說八道,不知為不知,這也需要擴大模型的知識,讓它可以在更少的時候說它不知道。
  • 史丹佛的HELM 英文評量榜單中,一個重要的結論是,模型大小與知識密集任務的效果有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模型的參數量可以用來儲存知識。
  • 上文已經提到,現有的重要模型,例如 DeepMind 的 Gopher / Chinchilla,在評價的時候幾乎只看 MMLU,MMLU 的核心就是測模型的知識覆蓋面。
  • GPT-4 的發布部落格中,首先就是列出模型在各學科考試上的效果,作為模型能力的衡量標準。

因此,知識型能力可以很好地衡量底座模型的潛力。

1.2 - 推理

推理能力是在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的能力,它代表着模型是否能做很困难,很复杂的事情。一个模型要强,首先需要广泛的知识,然后在知识的基础上做推理。

推理很重要的论点是:

  • GPT-4 的发布博客中,OpenAI 明确写道 “The difference comes out wh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task reaches a sufficient threshold” (GPT-3.5 和 GPT-4 的区别只在任务复杂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显现)。这说明推理是很显著的强的模型有,弱一点的模型不大有的能力。
  • 在 PaLM-2 的 Tech Report 中,BBH 和 MATH 这两个推理数据集被专门列出来讨论划重点。
  • 如果希望模型成为新一代的计算平台,并在上面孕育出全新的应用生态的话,就需要让模型能够做足够强的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这里我们还需要厘清推理和知识的关系:

  • 知识型的能力是模型能力的基础,推理能力是进一步的升华 — 模型要推理也是基于现有的知识图里。
  • 知识性任务的榜单上,模型大小和模型分数一般是连续变化的,不大会因为模型小就出现断崖式下跌 — 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型的任务更有区分度一点。
  • 推理型任务的榜单上,模型大小和模型分数可能存在相变,只有当模型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大概是 50B 往上,也就是 LLaMA 65B 这个量级),模型推理能力才会上来。
  • 对于知识性的任务,Chain-of-thought (CoT) prompting 和 Answer-only (AO) prompting 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对于推理型任务,CoT 显著好于 AO.
  • 所以这边需要记住一下,CoT 只加推理效果不加知识效果。在 C-Eval 数据集中,我们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

2 - C-Eval 的目标

有了上述对于知识和推理的阐述,我们决定从知识型的任务出发,构造数据集测试模型的知识能力,相当于对标一下 MMLU 这个数据集;同时,我们也希望带一点推理相关的内容,进一步衡量模型的高阶能力,所以我们把 C-Eval 中需要强推理的学科(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 …)专门抽出来,命名为 C-Eval Hard 子集,用来衡量模型的推理能力,相当于对标一下 MATH 这个数据集。

在 C-Eval Hard 上面,模型首先需要有数学相关知识,然后需要有逐步解题的思路,然后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调用 Wolfram Alpha/ Mathematica/ Matlab 进行数值和符号 / 微分和积分计算的能力,并把计算过程和结果以 Latex 的格式表示出来,这部分的题目非常难。

C-Eval 希望可以在整体上对标 MMLU (这个数据集被用于 GPT-3.5, GPT-4, PaLM, PaLM-2, Gopher, Chinchilla 的研发),希望在 Hard 的部分对标 MATH (这个数据集被用于 GPT-4, PaLM-2, Minerva, Galactica 的研发)。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最重要目标是辅助模型开发,而不是打榜。一味地追求榜单排名高会带来诸多不利后果,这个我们马上会阐述;但如果能够科学地使用 C-Eval 帮助模型迭代的话,则会得到巨大收益。我们推荐从模型研发地视角来对待 C-Eval 数据集和榜单。

2.1 - 目标是辅助模型开发

在实际研发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知道某种方案的好坏或者某种模型的好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数据集帮助我们测试。以下是两个经典场景:

  • 場景1 ,輔助超參數搜尋#:我們有多種預訓練資料混合方案,不確定哪一個比較好,於是我們在C-Eval 上互相比較一下,來確定最優預訓練資料混合方案。
  • 場景2 ,比較模型的訓練階段#:我有一個預訓練的checkpoint ,也有一個instruction-tuned checkpoint,然後我想要衡量我的instruction-tuning 的效果如何,這樣可以把兩個checkpoint 在C-Eval 上互相比較,來衡量預訓練和instruction-tuning 的相對品質。

2.2 - 打榜不是目標

我們需要強調為什麼不應該以榜單排名作為目標:

  • 如果把打榜作為目標,則容易為了高分而過擬合榜單,反而丟失通用性— 這是GPT-3.5 之前NLP 學術界在finetune Bert 上學到的一個重要教訓。
  • 榜單本身只測模型潛力,不測真實使用者感受— 要模型真的被使用者喜好,還是需要大量的人工評價的
  • 如果目標是排名,則容易為了高分想走捷徑,失去了踏實科研的品質與精神。

因此,如果C-Eval 作為輔助開發的工具,那麼可以最大程度上的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榜單排名,則有極大的誤用C-Eval 的風險,最終也大機率不會有很好的結果。

所以再一次,我們推薦從模型研發地視角來對待 C-Eval 資料集和榜單。

2.3 - 從開發者回饋持續迭代

因為我們希望模型可以最大程度的支援開發者,所以我們選擇直接跟開發者交流,從開發者的回饋中持續學習迭代— 這也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就像大模型是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一樣,C-Eval 的開發團隊是Continue Learning from Developers' Feedback.

具體來說,我們在研發的過程中,邀請了字節跳動,商湯,深言等企業將C-Eval 接入到他們自己的工作流程做測試,然後互相溝通測試過程中存在哪些比較有挑戰的點。這個過程讓我們學習到很多開始時沒想到的內容:

  • 很多測試團隊,即使是在同一個公司,也無法知道被測試模型的任何相關信息(黑盒子測試),甚至不知道這個模型有沒有經過instruction-tuning ,所以我們需要同時支援in-context learning 和zero-shot prompting.
  • 因為有些模型是黑盒子測試,沒辦法拿到logits,但小模型沒有logits 就比較難確定答案,所以我們需要確定一套小模型定答案的方案。
  • 模型的測試模型有多種,例如in-context learning 和zero-shot prompting;prompt 的格式有多種,例如answer-only 和chain-of-thought;模型本身有多種類型,例如pretrained checkpoint 和instruction-finetuned checkpoint,因此我們需要明確這些因素各自的影響以及交互作用。
  • 模型的對 prompt 的敏感度很高,是否需要做 prompt engineering,以及 prompt engineering 是否有礙公平。
  • GPT-3.5 / GPT-4 / Claude / PaLM 的 prompt engineering 應該怎麼做,然後如果從中學習到他們的經驗。

以上的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跟開發者的互動過程中,從開發者回饋中發現的。在現在 C-Eval 的公開版本的文檔和 github 程式碼中,這些問題都有解決。

上面的這些過程也證明了,從模型研發的角度來對待 C-Eval 資料集和榜單,可以非常好地幫助大家開發中文大模型。

我們歡迎所有的開發者給我們的GitHub 提issue 和pull request,讓我們知道如何更好地幫助你,我們希望可以更好地幫助你:)

3 - 如何保證品質

這個章節我們討論在製作的過程中,我們用了哪些方法來保證資料集的品質。這裡我們最重要的參考是MMLU 和MATH 這兩個數據集,因為OpenAI, Google, DeepMind, Anthropic 這四個最重要的大模型團隊都重點參考了MMLU 和MATH,所以我們希望可以向這兩個數據集看齊。在我們初步的研究和一系列的討論之後,我們做了兩個重要的決策,一個是從頭開始手工製成資料集#,另一個是在過程中重點防止題目被爬蟲爬到訓練集裡

3.1 - 手工製作

#GPT 的開發過程的一個重要啟發是,人工智慧這行,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這個在我們建立C-Eval 的過程中也有很好地體現,具體來說,從題目來源看:

  • C-Eval裡面的題目大多是來自pdf 和word 格式的文件,這類題目需要額外的處理和(人工)清洗才能使用。這是因為網路上各種題目太多了,直接是網頁文字形式存在的題目很可能已經被用於模型的預訓練中

##然後是處理題目:

  • 收集到題目之後,先把pdf 檔案做OCR 來電子化,然後把格式統一成Markdown,其中數理的部分統一用Latex 格式來表示
  • 公式的處理是一件麻煩的事情:首先OCR 不一定能辨識對,然後OCR 也不能直接辨識成Latex;這裡我們的做法是能自動轉Latex 就自動轉,不能自動轉就同學自己手動敲
  • 最終的結果是,13000 多題目裡面所有跟符號相關的內容(包括數學公式和化學式,H2O 這種)都是被我們專案組的同學一一驗證過的,我們大概有十來位同學花了將近兩週的時間做這個事情
  • 所以現在我們的題目可以非常漂亮地用markdown的形式呈現,這裡我們給一個微積分的例子,這個例子可以直接在我們的網站中,explore 的部分看到:

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

    ##接下來的困難是如何建構官方的chain-of-thought prompt ,這個地方的重點在於,我們需要保證我們的CoT 是對的。我們一開始的做法是對於每個in-context example ,我們讓GPT-4 產生一個Chain-of-thought,但後來發現這個不大行,一來是生成的太長了(超過2048 個token),有些模型的輸入長度不一定支持;另一個是錯誤率太高了,一個個檢查不如自己做一遍
  • #所以我們的同學們就基於GPT-4 生成的CoT ,把微積分,線代,機率,離散這些prompt 的題目(每個科目5 題作為in-context examples),真的自己做了一遍,以下是一個例子:

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

#左邊是同學自己做的,然後寫成了Markdown - Latex 格式;右邊是渲染出來的效果

大家也能感受到為什麼題目很難,chain-of-thought prompt 很長,為什麼模型需要有能力做微積分的符號和數值計算

3.2 - 防止混入訓練集

為了評測的科學性,我們考慮了一系列機制來防止我們的題目被混入訓練集

  • 首先,我們的測驗集隻公開題目不公開答案,大家可以拿自己的模型在本地把答案跑出來然後在網站提交,然後後台會給出分數
  • 然後,C-Eval 的所有題目都是模擬題,從中學到考研到職業考試我們都沒有用過任何真題,這是因為全國性考試的真題廣泛存在於網上,非常容易被爬取到模型訓練集

當然,儘管我們做出了這些努力,但可能也會不可避免的發生某個網頁裡能搜到題庫裡的題目,但我們相信這種情況應該不多。而從我們已有的結果來看,C-Eval 的題目還是有足夠區分度的,特別是 Hard 的部分。

4 - 提升排名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分析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模型的排名。我們先把捷徑給大家列出來,包括使用不能商用的LLaMA 和使用GPT 產生的數據,以及這些方法的壞處;然後我們討論什麼是困難但正確的路# 。

4.1 - 有哪些捷徑可以走?

以下是可以走的捷徑:

  • 使用LLaMA 作為基座模型:在我們另一個相關的英文模型評測專案Chain-of-thought Hub 中,我們指出了65B 的LLaMA 模型是一個稍弱於GPT-3.5 的基礎模型,它有著很大的潛力,如果把它用中文的資料訓練,其強大的英文能力可以自動遷移到中文。
  • 但這樣做的壞處,一來是研發能力的上限被LLaMA 65B 鎖死##,不可能超過GPT-3.5,更何況GPT-4 了,另一方面是LLaMA 不可商用,使用它商業化會直接違反條例
  • 使用GPT-4 生成的資料:特別是C-Eval Hard 的部分,直接讓GPT-4 做一遍,然後GPT-4 的答案餵給自己的模型就可以了
  • #但這樣做的壞處,一來是赤裸裸作弊,得到的結果並不能泛化,不能代表模型真實能力;二來是如果商業化,就直接違反了OpenAI 的使用條例;三來是從GPT-4 做蒸餾會加劇模型胡說八道的現象,這是因為RLHF 在微調模型拒絕能力的時候,是鼓勵模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是直接抄GPT-4 的話,GPT-4 知道的東西,其他的模型不一定知道,這樣反而鼓勵模型胡說八道。這個現像在 John Schulman 近期在柏克萊的演講中被重點討論了。

很多時候,看起來像是捷徑的道路,其實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4.2 - 困難但正確的路

#最好的方法是自立自強,從頭研發。這件事情很難,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但這是正確的道路。

具體來說,需要專注於以下機構的論文

  • # OpenAI - 這個毋庸置疑,所有文章都要全文背誦
  • Anthropic - OpenAI 不告訴你的東西,Anthropic 會告訴你
  • ##Google DeepMind - Google 比較冤大頭,什麼技術都老實告訴你,不像OpenAI 藏著掖著
如果讀者在裡經驗不足,那麼可以先不要看其他的地方的文章。先培養判斷力,再去讀其他地方的文章,這樣才能分清好壞。在學術上,要分清好壞,而不是不加以判斷一味接受。

在研發的過程中,建議注意以下內容:

  • 如何組pretraining 的數據,例如DoReMi 這個方法
  • 如何增加pretraining 的穩定性,例如BLOOM 的方法
  • #如何組instruction tuning 的數據,例如The Flan Collection
  • #如何做instruction tuning ,例如Self-instruct
  • #如何做RL,例如Constitutional AI
  • 如何增加reasoning 的能力,例如我們先前的部落格
  • ##如何增加coding 能力,例如StarCoder
  • 如何增加工具使用的能力(C-Eval Hard 需要模型能呼叫工具做科學計算),例如toolformer

## 4.3 - 不急

大模型就是一件花時間的事情,它是對人工智慧工業能力的全方位大考:

    OpenAI 的GPT 系列從GPT-3 走到GPT-4,從2019 到2023,總共花了四年的時間。
  • Anthropic 原班人馬從 OpenAI 剝離後,即使有 GPT-3 的經驗,重新做一遍 Claude 也花了一年的時間。
  • LLaMA 的團隊,即使有 OPT 和 BLOOM 的教訓,也花了六個月的時間。
  • GLM-130B 從立項到發布,花了兩年的時間。
  • MOSS 的 alignment 的部分,在 RL 之前的內容,也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這還是沒算是 RL 的。
因此,不用急著打榜,不用明天就看結果,不用後天上線 — 慢慢來,一步一步來。很多時候,困難但正確的路,反而是最快的路。

5 - 結論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 C-Eval 的開發目標,過程,和重點考慮的因素。我們的目標是幫助開發者更好地發展中文大模型,促進學術界和產業界科學地使用 C-Eval 幫助模型迭代。我們不急著看結果,因為大模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我們知道有哪些捷徑可以走,但也知道困難但正確的路反而是最快的路。我們希望這份工作可以促進中文大模型的研發現狀,讓人們早一點體驗到這項技術帶來的便利。

附錄1:C-Eval 包含的科目 

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

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

附錄2:專案成員的貢獻

#######################################:文中所提論文可以在原文頁面找到對應網址。 ##########

以上是13948題目,涵蓋微積分、線代等52個學科,上交清華給中文大模型做了個測試集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51cto.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