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週邊 >人工智慧 >中小企業如何擺脫數位轉型的惡性循環?

中小企業如何擺脫數位轉型的惡性循環?

王林
王林轉載
2023-04-09 10:11:09869瀏覽

本文轉自雷鋒網,如需轉載請至雷鋒網官網申請授權。

3月14日凌晨2時28分,在廣東惠州市惠東縣海域發生4.1級地震,當夜,數十公里外的深圳感到震感。

還未入眠的王興東也察覺到了,短暫的吃驚後,更讓他憂慮的問題湧上心頭:下個月能否給員工發工資,工廠已經虧損4個月了。王興東不是個例,他們所代表的中小企業是一個矛盾的群體。 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盤,中小企業本身個體渺小,組成的千軍萬馬具備強大的勢能。

這盤子夠大,但也脆弱。數位化的狂風、疫情反反覆復、國際情勢的變化,任何一個變數,都會讓這個群體身處風雨,孤身飄搖剛過去的2022年全國兩會、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小企業都是重點之一。數位化、智慧化是一條必走的路,但對中小企業,這條路近在眼前,遠在天邊。

中小型企業的惡性循環

在全球在化的數位化、智慧轉型浪潮下,大多數中小企業正困在一場惡性循環中。先看一個數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顯示,中國89%的企業處於數位轉型探索階段,僅在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核心環節進行了數位化探索;8%的企業處於數位轉型實踐階段,將核心裝備和業務數據數位化改造;僅3%的中小企業處於數位轉型深度應用階段。換言之,真正全心擁數位入懷的中小企業,少之又少。真實將視角下放到千萬企業,會發現「少」只是表象。在數位化、智慧化上,中小企業大多有「四不」問題:「不願、不能、不會、不敢」。

  • 不願轉

一是認知缺乏。藍卓總經理譚彰表示,工業數位化有兩個核心:資產數位化、數據資產化。 無論是將資產數位化整合,或是將數據視為生產資料,都是目前絕大部分中小企業都缺乏的意識,不理解數據的問題尤其突出。 「設備為什麼要裝感測器,為什麼現在是這個解決方案,下階段又換了重點?他們對資料運用,也許完全沒概念。」王梓俊說。

二是業務慣性。不是不明白轉型升級的好處,但眼下,沒必要。 中國製造業已經習慣過去幾十年的粗放模式,要成長?企業的第一反應大多是加投資、擴廠房、招募勞工。 王梓俊告訴雷峰網,不少中小企業的老闆也是銷售,銷售思維占主導,而非製造思維。比起大動乾戈的改造,堆人來得更直接,也更輕鬆。 轉型的問題,其實人的問題。

  • 不能轉、不會轉

#與其說是“不能”,到不如說“有心無力”更貼切。 沒資金、沒技術、沒人才,這些問題老生長談但也的確最為突出。 「中小企業做數位轉型,首先面臨一個難題,企業自動化基礎薄弱,按照傳統的數位轉型做法需要對設備進行改造,這些硬體性的改造投入會非常大。轉型成本大、週期長、門檻高,大家現在就在解決這些問題。」譚彰說。

#

當下許多工廠,基礎設施如IT系統、OT系統老舊,可能連最基本的資訊化都還沒完成,在最基礎的資料擷取環節,沒有自動化、標準化為前提,工業大數據的流線化製造、工業管理預測等推進極為困難。 當市場環境下行,風雨飄搖的小船,顧不了太多,中小微型企業的第一訴求會是:活下來。 工業互聯網的風,的確吹得一些企業燥熱,也有基礎稍好的躍躍欲試。

只是有的要麼因焦慮而貿然跟風,要麼被推著往前走。 要知道,所有的數位轉型,企業本身都是主體,不知其所以然,如重拳打在棉花上。 工業富聯首席數據長劉宗長提到,數位化並不僅僅是一項技術的投資和引入,不僅僅是試點個項目,解決個別痛點,更重要的是能力的獲得。但大多數企業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有企業投入了資金接入了工業互聯網,但一年半載後就沒了就沒用了,投入的資金也打了水漂。」結果就是諸如資料價值無法挖掘,平台優化邊際效益和節省成本的意義也未能體現。

  • #不敢轉

工業互聯網在中國依然是蹣跚學步階段,無論是甲乙方,都處於拜師學藝狀態。

業內有不少大型企業的成功案例,但即使同行業,基本盤各異,大戶人家的那一套,不一定適合中小企業。 沒有參照物,率先下池塘,誰也不知道裡面是大魚還是玻璃渣,大概是不少中小企業的心聲。 而且,數位轉型改造,不僅需要預先投入,且短期難有產出。 以資料價值為例,其往往是一個「事後諸葛亮」的過程。 工業互聯網專案效益週期短則3年,長則5年,這難以匹配中小企業1-2年的商業規劃週期。

輕則傷筋動骨,顆粒無收;重則手術失敗,直接嗝屁。 期望中的降本增效,不確定性太大,沒錢沒技術的小企業,捨不得做“無用功”,也經不起折騰。

總之,有的企業,被某一個環節阻擋,有的企業,全數中招。 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差,技術水準低、資金和人才短缺,勞動力價格上漲、疫情反复,它們都是最先受到衝擊,不轉型的結果是更差的競爭力,結果就是惡性循環。

#為什麼說中小企業的##坎兒非跨不可?

在產業初期,每每公開場合,當各產業龍頭轉型的成功案例享受著眾心捧月的待遇時,中小企業鮮少是重點。

中國有380萬家工業企業,除38萬家規上企業外,其他均為中小企業群體,工業互聯網的大規模推廣,絕不能只是大企業的獨唱。 從國家層級講,中小企業是穩住就業和民生的重要面向。

從市場和技術層面講,中小企業的潛力也絕對被低估。 ############中小企業是創新的多發地。 ############黑湖智造產品負責人徐韶勇總結了中小微型企業特徵:##########

1、變化大、對彈性要求很高。 大多依附大工廠,身為供應商需要不斷滿足上游變化,所處市場變化極快,對快速反應需求能力要求高,小B企業半年一次轉型情況並不少見。這點在服裝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 以中國跨境電商巨頭SHEIN為例,其供應鏈企業規模一般為百人左右的工廠,小批量測試市場,成為爆款後大批量生產模式。 在此背景下,能力優,可能讓一個小微企業從十幾人的工廠兩年內快速成長為幾百人的中型企業,相對應地管理模式、經營模式、業務規模都會改變。

2、重體驗,簡單好用是最大的訴求;重成本,更多訂單是首要目標。 徐韶勇表示,中小企業實施週期短,基本1-2週內完成,一是全員培訓(一線操作工文化水準不高);二是快速培訓,培訓1-2天內完成,對產品的應用性和訓練系統要求高,三是訓練系統要簡單,平台功能講解清楚明白,系統易用好上手。 徐紹勇強調,小B極為重視成本與效益。 「沒有效益做到一半都會停止。」

3、技術邏輯最簡單,門檻相對低。 中小企業不像G端,大包大攬,不像大B端,技術壁壘高,也不像C端,可一招打天下,但中小企業的技術邏輯最簡單,小型企業不需要大而全的一攬子方案,而是精準、標準化、菜單化的轉型方案。 這些特點代表什麼?

工業互聯網會重建產業生態,往往從低階製造業開始、從區域經濟開始,創新往往發生在技術難度最低、價值最大的地方。

業界專家郭朝暉的這個觀點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重體驗、重成本,方案要簡單好用,要靈活感知用戶需求并快速迭代,而技術門檻並不高,同時滿足這些特性,需要創新技術落地方式、付費模式,降低落地成本,完善客戶體驗,而方案簡單易上手,也就易大規模推廣,無數創新將由此誕生。

中小企業身上具備一種時代普惠效應。 縱觀前三次工業革命的共同特徵:機器勞動取代體力勞動,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如今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開啟智慧化時代,則由機器取代體力,向機器取代腦力變革。 注意一個關鍵字:取代。何為取代?用某一件事物代替另一件事物。 要實現這一點,離不開「廣泛地、大規模地」應用。

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標誌分別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電力和內燃機地廣泛應用、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 要實現真正的工業4.0革命,是數位化、智慧化在全產業的「廣泛」應用。 而這靠的,是380萬家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型企業。 中小微企業需求片段化、分佈零散、體積小、營收小,但數量多、範圍廣,如毛細血管般的市場,強大的規模累積效應,正成為工業互聯網走上台前的重要砝碼。 更重要的是,它們代表的,是國家政策之外的市場驅動力量。

#

當市場驅動成為主導時,各種行動工業應用,無窮無盡的創新和服務也將隨之噴湧。 中小企業的產業本質/特性裡,具備平台經濟的基因。 平台經濟的魅力在於凝聚資源,將傳統經濟鏈式的上中下游組織,重構成圍繞平台的環形鏈條。 平台將原本冗長的產業鏈彎曲成了環形,B端用戶透過平台直接觸及C端用戶,節省的各個環節都提高了產業效率。 工業網路企業需要這樣的平台經濟,而中小微型企業也有這個潛力。

#中小企業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之所以有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之分,背後本質是:標準化與客製化、規模市場與獲利模式的矛盾。 頭部大型企業以專案為主,客製化程度高,專案具備唯一性、一次性和不可逆性,這種1 1的加法賺錢模式,使得每一個專案都要重新投入人力、財力開發,成本也大幅上漲,企業有錢賺,但賺得累。 標準化,或可複製性,是現代工業的基本特徵。

解決方案的通用性強,則可複製性強,能夠同時適配不同廠商的需求,繼而透過規模效應攤薄研發成本,提高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供應商的獲利空間能有多大。 同時,產品架構的統一性高,也有利於強化產品品質的統一管理,確保穩定性、可靠性和可控性。 工業領域的碎片化、客製化程度處於金字塔尖級別,每個垂直領域,都有大量子類目和較長的產業鏈。 技術邏輯最簡單,它偏向生態和業務的管理制度,大多是通用化和場景化的基礎業務。

藍卓總經理譚彰對雷峰網表示,首先要區分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企業的特性。 產業頭企業數量少,客製化、碎片化,強調平台功能厚度、深度和覆蓋業務域的完整度。 中小企業數量大,功能強調輕量化、標準化,強調廣度和快速可複製。 這決定了大型企業是產業知識的主要來源,而中小企業是標準化、規模化的核心通道。

換言之,中小企業尤其適合透過工業網路方式進行產業群聚的數位化重建。 一旦通用化份額更大,規模化,以需求促進生態,以生態促平台,就能催生平台型經濟。 因此,透過工業互聯網平台,重新整合產業的模式尤其適合區域的特色產業群聚升級。 中小企業業務,背後的工業產業鏈涉及設計、施工、驗收等非標準環節,它不是普通認知裡的交易型、流通型或社交型的平台。

工業網路平台,正是取平台經濟之所長,彌補工業品產業鏈之短。 平台型企業,有專案、有工具、有資金,需要ISV群體的產品、方案,以及區域代理商/服務商,以滿足中小企業的在地化、社區化、網格化的營運服務。 區域代理商/服務商,有碎片化覆蓋能力和本土化優勢、響應速度快、人脈資源廣、服務效率和質量,數位化能力不足,需要底層技術支撐。

如果有一個非強業務聯繫的形式(生態),其中個性化需求交給開發者和服務商,服務商開拓市場,三、四級代理商下沉,形成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質的團隊,平台型企業站在他們背後提供技術、工具和行銷的支持,不失為一種共贏方式。

#

當供需組成了一個閉環,連結需求方和服務商,再整合到平台,實現產業鏈前後端的採、購、銷,售前售後的一站式服務,就形成了我們心心念的工業互聯網的閉環。既有整合產業鏈夥伴之功,又有盤活、擴大生態之效。

#工業網路企業怎麼做?

工業網路應用中小企業如何形成快速模版化? 浙江藍卓總經理譚彰根據不同市場主體和特性,建造三種模式平台。 一是以龍頭企業為主,建構鏈主型網路化製造協同平台,帶動上下游企業數位化。 一是以區域為主,建構產業大腦/工業大腦模式的產業鏈協同與共享平台。 例如,浙江某個地區以緊固件生產為主,圍繞區縣一級範圍建設中小企業共享的質檢中心和品質追溯系統。

一是以垂直產業為主,建構產業雲端平台 政府 服務商模式的平台。 中小企業聚集的區域或產業,工業軟體服務商逐漸長成了小型的垂直工業網路平台。這些服務商多深耕某行業二十年,早期能解決企業問題,規模不大,缺乏人力、財力投入數位科技。 「某些在垂直領域做得非常好的企業,整個公司硬體、軟體、開發、工程服務都算進去可能不到100人。」 #藍卓提供標準化大平台,為傳統產業小平台提供作業系統底座,滿足其擴充性不足問題,最終賦能中小企業。

中小微型企業是後兩者。 藍卓透過區域的產業群覆蓋,降低成本。 「只做幾個企業肯定虧損,商業模式無法持續,必鬚麵向一片企業,例如一個地方聚集了幾百家同類型企業,可實現成本分攤。 」譚彰說。 中小企業之所以能透過區域覆蓋,是根據中國工業地理分佈特性決定的。 各行業頭企業在全國分散,但中小企業存在產業區域化聚集的特點,例如某城市的區縣產業可能大都為汽配、化妝品、箱包等,生產相同產品,其生產流程和管理流程類似,數位化需求比較類似。

前期做行業標桿,針對行業典型通用功能進行大量投入,中期開發面向特定區域、特定行業的APP,後期面向企業的標準化實施。 「中小企業不需要頭部企業的厚重、完整的功能,管理水準基本上為訂單—生產計畫—庫存—物流,流程相對簡化,大型企業的方案可以滿足中小企業70%-80%/核心環節的數位化需求。」#中小企業所需功能相對簡單,透過通用化方案客製化模組/可選選單。

以片區為單位,大量摸底研究,交叉求證來挖掘共通需求、基礎功能。 「共通性就類似汽車底座,內部裝飾是可選件。」譚彰強調,此模式得以真正落地的核心在於摸索出產業共通性快速標準化的實施方式。 當然,工業互聯網平台技術、平台厚度、功能豐富性、低程式碼開發能力,生態的豐富度、營運孵化能力,以及商業定價策略、服務策略等也非常重要。 這模式其實是業界共識。 華為雲在標準化的平台基礎上盡量減少實現個人化所需的時間和成本,所以做厚實工業互聯網的標準組件,千行百業的業務開發者才能以低程式碼或無程式碼的樂高式快速開發所需的個人化工業應用。

#

也有企業不求大而全,只圖精求專。基於技術基因,紮根一處,每一步穩紮穩打,向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看齊。 通用型工業互聯網企業累積與沉澱,豐富解決方案,垂類工業互聯網企業向深、向專,修獨門絕技。 細分應用類企業以通用型SaaS產品為主,其標準化程度高,在客戶數量、收入規模上更容易形成規模。 這類產品對應的是企業的普遍需求,產品通用程度高,部署週期短,可在客戶處快速上線。 例如黑湖智造直接對標MES系統,直接為客戶提供產品化的SaaS應用,為工廠各環節的協同生產提供數位化產品。

針對中小微型企業認知不足、基礎差,黑湖採取分階段轉型。 第一步,從工單切入,讓生產執行視覺化。 小B對成本敏感、需最快程度看見價值。工單作為主線,串聯起從生產製造資源的消耗到最終產成品產出整個生產過程的重要資訊。透過工單替換線下的紙質單據流轉,即時採集現場數據,一鍵生產報表生成,工廠能感知到立竿見影的變化。 再不斷向工廠各環節深化。例如對於小B老闆大多為銷售型這一特點,黑湖小工單有個“移動優先”,手機上能查到所有工單的進度和提示,也可以通過系統,知道員工關心什麼。

第二步,產業上下游協同。針對不同產業需求差異,與工業互聯網平台結合。 透過連結或二維碼分享,讓客戶即時掌握生產進度、品質偵測資訊等工單執行情況,有效規避資訊流轉障礙,節省溝通成本,增加客戶對企業的信任,增強廠商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作效率。 徐工漢雲也認同「大企業帶頭創新,中小企業跟隨創新」的模式。

在產品與創新技術基礎上,徐工漢雲將目光投放到大多數企業忽視的人才培養上,他們認為目前限制工業互聯網最大的問題之一,是複合型人才的緊缺。 據悉,徐工漢雲是國內首家工業互聯網領域1 x培訓評估組織單位,徐工漢雲與行業內企業、院校、智庫機構、科研單位和地方政府等機構,興建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如「工業互聯網實施與維運」試點院校,目前在全國有143個試點院校。

#結語

當然,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需要的不是如此簡單。 成本因素、產品標準化程度、使用體驗都很重要,要低成本、易實施、低門檻,適合大規模推廣。 業界標準,工業資料的交互共性標準、平台的標準、APP的標準、元件的微服務。 工業企業用戶側,需要消費習慣的改變。

從對產品和服務是一次性買斷,到年費、訂閱模式,從堅持私有化部署到接受線上模式,都是規模化的所需的條件。 立法層面,資料交易、資料共享、資料溯源、資料安全、資料確權的法律問題和技術手段的完善。 讓工業互聯網的價值真正普惠中小企業,而這需要從政府層級、企業層級、平台層級共同推動。

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位經濟發展規劃》提出,2020年工業網路普及率為14.7%,文件要求2025年達到45 %,翻3倍。 這是國家望「工」成龍期許,也是基於可預見經濟規劃的預測。 這是國家發出開始規模化應用的訊號,準備著手滾雪球了。

#

以上是中小企業如何擺脫數位轉型的惡性循環?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51cto.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