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Insider 報道了谷歌“登月計劃”團隊正在研發一款革命性的聽力設備。數月後,代號為「Wolverine」的計畫從Google剝離,計畫負責人 Jason Rugolo 創辦了 Iyo。
Iyo 募得 2,100 萬美元資金,Alphabet 為其首位投資人。其他投資者包括 Lockheed Martin 和軟銀願景基金。
Iyo 將 Iyo One 描述為「音訊電腦」而非耳機。原因之一是 Iyo 將大量電腦組件整合到 50 美分大小的金屬圓盤中,包括 4nm 製程的 CPU、2GB 記憶體、32GB 快閃記憶體、電池、藍牙、Wi-Fi 和 GPS。
這家公司,想把 iPhone 裝進一副無線耳機裡這意味著 Iyo 可以脫離手機,成為一個獨立的設備,這是它與其它集成了 AI 功能耳機的重要區別。
想像一下,你坐在吵雜的餐廳裡,聽不到對面朋友的聲音。這時候你戴上 Iyo One,它就可以降低周圍的噪音、調高你朋友的聲音,甚至是即時的西班牙語翻譯,與對面無縫交流。
這是 Rugolo 在 TED 大會上為觀眾描繪的 Iyo One 的使用場景。要達成這種效果,Iyo One 使用了波束成形、計算聽覺場景分析、機器學習降噪、AI 轉錄和翻譯等多個 App。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內容並不是即時示範的,而是透過一段影片來呈現的。也就是說,Iyo One 是否真的能夠實現上述的功能,目前是要打個問號的。
Iyo One 沒有螢幕,Iyo 專門設計了一套基於音訊的互動介面。通常我們描述使用者介面時指的就是 GUI,透過它使用者實現和電腦的互動。 Iyo One 的輸入與輸出則完全依賴自然語言。透過語音的方式,使用者可以驅動 AI 協助閱讀和發送電子郵件、訊息、電話、導航、音樂播放。
Iyo 也可以是一種 MR 設備,不過是聽覺而非視覺的。 Iyo One 可以從聽覺的角度為你建造出虛擬的足球比賽現場或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等場景。 Rugolo 稱之為 Mixed Audio Reality(音訊混合實境)。
續航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畢竟如果不能滿足全天候使用的話,穿戴式裝置的可用性就很低了。 Iyo One 分為 WiFi 版和蜂窩版本。根據 TechCrunch 的說法,當 Iyo One 與手機配對時,續航力可達 16 小時。但在蜂巢模式下獨立使用,續航力就會驟降至 1.5 小時。
Iyo One 的售價也值得關注。 Wi-Fi 版 599 美元的價格注定了這不是一款面向大眾市場的消費品,蜂窩版則還要貴上 100 美元。
好消息是,Iyo 不會像 AI Pin 一樣收取 AI 服務的訂閱費用。
02、AI 硬體的難題
儘管誰也沒有完成 AI 硬體的產品定義,但是起碼有一些準則是要遵守的,例如將智慧型手機作為錨點。
人類歷史上從未有任何一個科技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如此深度地滲入人類的生活,從衣食住行到消費生產,智慧型手機參與了人類社會的幾乎每一個環節。
如果將取代智慧型手機作為 AI 硬體的終點的話,這顯然不是一個在短時間內就能夠達成的目標。從 PC 時代到智慧型手機時代,顯著的變化在於裝置更容易存取了、和環境的互動更多了(感測器更多了)。儘管如此,PC 並沒有完全消失,重度的工作依舊需要在 PC 上完成。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AI 硬體會和智慧型手機共存。這時候就需要思考:AI 硬體能夠解決什麼智慧型手機解決不了的問題?
AI Pin 的失敗在於使用體驗不佳,包括發熱、續航差、投影顯示差、AI 反饋慢等等。而使用體驗的不佳反映出的就是產品定義的問題。 AI Pin 做了產品互動的創新,但並沒有簡化舊的手機互動。試圖用一套更繁瑣的交互取代原有的交互,是沒有邏輯的。
以此可以總結出AI 硬體的一些特徵:
它是一個比手機更輕量化的設備;
它應該比手機更易訪問、跟環境的交互更多;
它應該解決手機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不是去做手機已經做得很好的功能;
目前我們無法得知Iyo One 真機表現如何。但從上述這些特徵來看,Iyo One 顯然比 AI Pin 更貼合 AI 硬體這個概念。
其實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可以吸附在手機上的 AI 錄音器 OLAUD NOTE,在今年 4 月突破了 1000 萬美元的銷售額。以及 Meta 和 Ray-Ban 合作推出的第二代智慧眼鏡,光是 23 年 Q4 就售出了超過 30 萬副。
對於 AI 硬體來說,能夠取代手機當然是一種成功。 Rugolo 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根據科技媒體 AXIOS,對他來說能夠把產品賣出上萬台已經是一種成功。
畢竟,這意味著,公司的產品能夠解決問題,並且有人為此買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ID:null),《這家公司,想把 iPhone 裝進一副無線耳機裡》,作者:湯一濤
以上是Iyo One:是耳機,也是音訊計算機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