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办了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暨未来音乐会。此次会议聚集了全球音乐人工智能、音乐与脑科学、音乐治疗等领域的专家以及音乐产业相关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未来音乐世界,分享最新的前沿技术和产业热点
请进行开幕启动仪式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强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音乐与脑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所具有的深远社会意义。讲话前,俞峰院长也为观众展示介绍了为这次音乐会设计开发的仿真机器人。
俞峰
戴琼海院士在清华大学指出,音乐和科技的结合是音乐领域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对音乐产业的革新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现实意义。同时,她还阐述了音乐、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交叉研究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对音乐行业的变革性影响,以及它在传统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和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作为第二届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音乐会”也在活动中举办。这场音乐会是本次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为观众呈现的一场艺术与科学的视听盛宴。音乐会的特色是“音乐、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跨界融合”,由音乐家和科学家共同创作,以3D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央音乐学院对未来音乐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音乐会上的作品中,《观己II:如心》为脑机接口、表情情感识别、算法音乐与二胡、吉他而作;《连续体》为洛伦兹变换的感知体验而作;《厄之二——司岗》是“得”、“铃”、“口弦”与电子音乐的多维对话;《Drizzle Path》为钢琴、机器听觉与AI生成视觉而作;《方圆》为中阮、AI、计算机音乐、生成视觉而作。
演出现场
音乐会的制作团队由作曲家、演奏家和工程师组成,涵盖了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表情情感识别、AI生成视觉、计算机音乐、虚拟人、机器狗等多种前沿技术形式。在科技的赋能下,作品中对儒家哲学、物理学的时空概念、内在生命情感、文人诗意、多民族文化等众多主题进行了未来化的震撼展现
音乐会进行中,王小勤教授带领央音音乐与脑科学实验室团队在现场开展了一次实景音乐脑科学实验,实验团队由中央音乐学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合作建立。团队邀请了6位受试者作为观众,实时记录并展示受试者在观赏现场表演时的脑电和生理数据,并将在后续实验中对数据进行分析。
央音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创作的两首作品——序曲《欢迎》和《千里江山图》引人注目。这两首作品通过数字人指挥的方式,由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呈现
《欢迎》和《千里江山图》演出现场
以上是探索未来音乐世界:融合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的进程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