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对视觉感知系统安全性评估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已经有研究人员成功地开发了基于眼镜、贴纸、衣物等不同载体的可见光模态安全评估技术,并且还有一些对红外模态的新尝试。然而,这些技术都只能应用于单一的模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见光-热红外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安监控、自动驾驶等安全关键任务中。可见光成像在白天能提供丰富的纹理信息,而红外成像则能在夜间清晰显示目标的热辐射分布。二者结合使用,视觉感知系统可以实现24小时全覆盖,并且不受环境限制,具备许多优势。因此,需要研究针对多模态视觉感知系统的统一安全评估方法
然而,实现多模态评估极具挑战性。首先,在不同成像机制下打击方法通用难。以前的方法都分别基于特定目标模态成像特点提出,在其他模态下很难起到作用。再者,平衡隐身性能、制作成本和灵活应用难。对于可见光和更难的红外模态双重有效已是不易,实现低成本便捷制作与使用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诸多挑战,来自北航人工智能研究院的研究者挖掘可见光 - 红外模态间通用的形状属性,创新性地提出 「跨模态通用对抗补丁」,实现可见光 - 红外同步隐身。其遴选易获取、成本低、隔热性能优异的材料制作便捷贴片,即拆即用,在填补当前物理世界可见光 - 红外多模态检测系统鲁棒性评估技术缺失的同时,兼顾物理实现的简易性与即时性。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在不同检测模型与模态下的有效性,以及多场景下的泛化性。目前,该论文已被 ICCV 2023 接收。
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07859
代码链接:https://github.com/Aries-iai/Cross-modal_Patch_Attack
该研究以进化算法为基础框架,从形状建模、形状优化和模态平衡三个角度进行方案设计和效果改进。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1. 基于样条插值的多锚点形状建模
对于基础形状建模部分,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点优化建模新范式。通过改变点的坐标,可以直接调整补丁的形状,而不受方向、距离等限制的影响。这样有效地增大了补丁形状的搜索空间。为了确保形状的自然性,研究人员还利用了样条插值方法来实现平滑连接,使得样条更紧密地跟随控制点
2. 边界限定形状优化算法基于差分进化的原理
实现打击需要有效的优化手段,为此研究人员从时间成本、实际效果等角度考量,以进化算法作为基本框架,并从边界设定、适应度函数两个角度改进:
需要进行改写的内容是:(1)边界设定:通过对锚点进行边界设定,可以提高形变的有效性,降低时间成本。其具体设定如下:不会在曲线段内形成循环或自交;在曲线段内不容易出现尖点;不会出现在无效区域
以锚点为例,下图蓝色部分为边界设定图例,橙色部分为错误实例:
关于锚点的边界判定 数学表达如下所示:
(2)适应度函数:本研究不同于以往仅针对单一模态进行打击评估的工作,而是聚焦于可见光-红外两个模态,并且意识到两个模态之间存在天然的平衡效果差异问题。为了避免过度优化单一模态而忽视另一模态,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跨模态适应度函数,该函数基于检测器的置信度得分感知,旨在鼓励探索成功的方向并平衡两个模态之间的效果差异。最终,根据评分进行优胜劣汰。为了考虑到初始阶段和后期阶段的打击难度差异,该函数使用指数函数代替线性函数,以更加凸显不同阶段的打击进度差异性
算法迭代该探索过程直至两模态都打击成功,输出最优形状策略。完整优化流程如下所示:
实验一:针对不同系列检测器的跨模态打击性能验证
实验二:针对形状的消融实验
实验三:对于跨模态适应度函数的消融实验
实验四:物理实施偏差下的方法鲁棒性验证
实验五:不同物理条件下的方法有效性验证
在不同的角度、距离、姿势和场景下进行性能验证,并将结果可视化呈现
本研究的核心是自然形状优化,并结合形变补丁和跨模态打击,设计了一种物理环境下可见光 - 红外多模态鲁棒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可以评估多模态(可见光 - 红外)目标检测系统的鲁棒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有效地修正检测器模型,同时提高可见光和红外两种模态下目标图像检测的准确性。该方法在物理环境中实施和应用,为多模态检测系统的鲁棒性评估和改进做出了贡献
以上是北航打破模态壁垒,跨可见光-红外模态的通用物理对抗打击方法来了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