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浪地球2》中,有大約22款機器人出現在不同場景。這些智慧機器人全部來自優艾智合。
「但如果不是去特別留意機器人,你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沒有任何違和的因素。用郭帆導演的話來說,現實已經很科幻了。」優艾智合機器人創辦人、CEO 張朝輝說。
2017年後,整個機器人產業快速爆發,基本上每一家機器人公司都迎來了快速成長。過去的六年,優艾智合每一年都在翻倍成長,滲透率在不同產業快速提升。
張朝暉說,「實際上,應用在電影中的每一款產品,現實裡都已經批量出貨。」「許多行業機器人化幾乎變成了一個相對必然的趨勢。」
機器人產業已經發展到什麼地步了?產業的底層邏輯究竟是什麼?未來將如何影響你所在的產業?
如何看到趨勢?從單點出發,由點及線,由線及面地把機器人擴展到各行業裡面去?
前不久,我們邀請到混沌創新院21級同學、優艾智合機器人創辦人、CEO張朝輝做客混沌直播間,混沌創新院【中國創新人物記】系列直播專欄。分享“未來十年,機器人的崛起”, 以及“一”思維都帶給他對於機器人行業的哪些啟發。
分享嘉賓 丨混沌創新院21級同學、優艾智合機器人創辦人、CEO張朝輝
《流浪地球2》,與未來不謀而合
在《流浪地球2》這部電影中,我們有大約22款機器人應用在它的不同場景。
與《流浪地球》結緣是在2021年,當時郭帆導演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剛好看到我們的機器人展位,他覺得自己對於2058年的設想,跟優艾智合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如此的吻合。經過與郭帆導演的持續交流,又延伸出一個有趣的想法: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是否跟30年之後有一種不謀而合?我們把這個想法叫做「對答案」。
大家會看到我們的機器人出現在電影的各種片段中,事實上,如果不是特別留意機器人,你甚至會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當然,這其實也是一種成功,因為這恰好說明了機器人在影片中的存在,沒有任何違和的因素。用郭帆導演的話來說,就是現實已經很科幻了,目前使用的機器人跟未來的設想有很多是吻合的。
事實亦是如此,我們應用在電影中的每一款產品,現實裡都已經大量出貨。例如電影中彈藥庫、聯合地球政府總部、航空站等場景,出現的晶圓搬運機器人、能源產業的巡檢機器人、帶電作業機器人以及數據機房的巡視機器人,都在現實的工業場景或能源產業裡實現應用,並持續推動相關產業升級。
機器人演化史,短暫而又迅猛
提到機器人,大家普遍會覺得這樣發展很快的產業,一定需要長時間累積。但事實上,機器人這個行業的發展時間非常短暫,僅僅經歷了不到100年,甚至“機器人”這個名詞,英文“robot”,也是一個非常新的單詞,不像今天的很多行業,如工業或服務業,都已經發展了幾千年。
1921年,在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的一篇短篇戲劇小說裡,才第一次出現「robot」這個字。放到捷克語中,其實包涵一種苦力和奴隸的意思。 1921年距今100多年,那時候提到的機器人只是一種想像,並且在1921年至1942年這幾十年的時間裡,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產品或者應用是做機器人的。
1942年,美國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三大定律”,這在當時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因為那個時期根本沒有機器人,完全是在想像之中提出了未來人和機器人共同生活的一種假設,這非常超前,超前到直至今日我們再去審視“機器人三大定律”,依舊無比適用於未來。
1948年,諾伯特·維納提出了控制論,將機器人真正拉進現實。
1954年,unimation公司生產了當時認定的第一款工業機器人,儘管只有幾軸的應用,做的是非常重複的運動,距離現在也只有近七十年的時間,卻無可厚非的成為了機器人產業的起點。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機械手,又或是移動機械,都是在這個起點之後才開始產生的。
1979年,史丹佛推車應運而生,它可以透過攝影機分析和編排自己的行動路線,標誌著無人駕駛的基本設想開始萌芽,而這距今也才40餘年。
自90年代起,機器人產業快速爆發。
1993年,人們把不願意自己去完成的事情嘗試交給機器人去完成。一種名為但丁的八角機器開始探索進行一些危險工作。
1997年,探路者機器人被應用到軍用領域,進行火星科研任務,這也意味著自主導航無人作業機器人在軍方進行外太空探索過程中逐漸趨於成熟。後續大概花了20多年的時間,這套理論技術,包括一些尖端應用正式進入民用階段。
2000年,機器人開始快速迭代進步。本田ASIMO計畫產生,那款機器人初登舞台就已經點亮了非常多人的心,大家都認為這種跨時代的足式機器人可以逐步走向成熟、替代人類,非常可惜的是,本田ASIMO計劃於前年正式終止,去年連展示的機會也沒有了。中國有許多機器人公司開始接續探索,但至今為止,距離商業落地仍然道阻且長。
2004年,美國太空總署「勇氣號」登陸火星,這是非常先進的無人作業移動機器人應用。
2013年,中國「玉兔號」登陸月球,證明中國移動機器人在外星探索領域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現在,能夠讓人感到心潮澎湃的應用層出不窮。像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從它成立之初,每一次影片的發布都讓大家覺得,人類將被機器人提前取代。但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那些被展示出來,非常酷炫的機器人,距離最終實現商業落地仍有較大差距,所以今年波士頓動力發布與OTTO合作的倉儲機器人要比之前簡化很多,但也體現出以「人」為方向的發展趨勢。
機器人真正商業化是從2015年之後,輪式機器人,在倉儲、工業、餐廳、清潔等場景中被廣泛應用。也出現了疫情期間的防疫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
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底層邏輯
#就像20年前的行動互聯網技術一樣,透過一個基礎技術進入到不同的產業,然後幫助其實現生產力的提升和變化。現在的移動機器人技術也是面對這樣的變化而產生的,透過機器人進入不同的產業,幫助實現自動化和數位化的產業升級。
由此得到一個結論:當今機器人市場的爆發,是由一個細分的應用點觸發,並不斷地透過一個個單一功能複製,讓其原本要素產生變化。
2017年,我在創業時就在想,現在移動機器人產業爆發式發展的底層因素是什麼?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思考,當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時,大量的人員從農業轉向工業。現在許多產業也出現類似情況,第二產業的大量工人開始流向第三產業,勞動力整體下降,但人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這反映出一個相對連結的關係,就是我們的生產力在提升,勞動力數量卻在下降,人們的需求在增加,更多的迭代需求應用也在增加,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將必然產生一定的缺口。
回顧過去100年裡全世界人口和GDP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2020年以後,世界人口增長逐步放緩,但是GDP實現巨大提升,產生如此反差的原因一定是有很多的要素能夠大幅提升GDP的成長效率,這意味著機器人在其中能夠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多。
這種變化的過程是大勢所趨且不可逆轉的,就像當前用工就業率低,但也不能為此就讓人們都回到莊稼地裡去種田一樣。事實上,我們也很難讓更多的人回到工廠去做單一作業的工作,這本身就是逆人性的。所以無人化的改變將會是各行各業的長期訴求,優艾智合所做的事情在泛工業領域的需求體現最為迫切。
優艾智合就是不斷從底層出發,從勞動力的本質預判生產力的未來。我們將其分為體力和腦力兩個維度,體力更多是基於操作能力、移動能力和負載能力,把它跟機械化結合在一起,就會變成一種基層硬體;腦力是把更多的思考、感知、語言、身體的自動控制等與自動化結合在一起,形成智慧系統。所以我們去看待機器人的邏輯就會跟硬體和軟體結合在一起。
許多產業機器人化幾乎變成了一個相對必然的趨勢,我們用自己思考的邏輯,去看觀察一個又一個產業,然後透過與機器人結合,發現其實它是一個不同的細分產業逐漸穿越週期、逐漸展開的過程。
例如在2007-2008年,當時看到kiva進入到亞馬遜倉庫的時候,感到非常的震撼,隨著2015年國內大量企業開始進入到倉儲物流行業,kiva開始逐漸進入到比較成熟的階段,這其中也包括它最早用機器人推動汽車工業自動化生產。
從「不同細分產業市場需求逐步穿越週期曲線圖」來看,會發現許多產業中,機器人換人的步伐正在逐步向前。機器人成熟的曲線同逐漸爆發階段或市場規模逐漸擴張階段剛好吻合。
2017年後,整個機器人產業快速爆發,基本上每一家機器人公司都迎來了快速成長。過去的六年,優艾智合每一年都在翻倍成長,滲透率在不同產業快速提升。
我和創始團隊致力於從事智慧移動方面研究,因為我們發現,「移動」在泛工業自動化裡面,一直是比較關鍵的一環,它需要將物質和資訊流做結合。因此我們始終認為,移動機器人應該能夠進入到迫切需求勞動力的場景中。
經過兩年的探索,已經成功進入製造業和能源化學產業裡面,一個是解決廠內物流的最後一米,一個是實現危險作業場景的自動化,確保人身安全。兩種產業都是透過智慧移動去實現生產效率提升。
機器人實現場景應用程式的成功案例
#優艾智合能夠提供全部泛基於移動機器人的解決方案。早期,我們的底層技術主要是做定位和導航演算法,在過程中我們發現,當一個機器人定位精度得以保證的時候,調度卻成為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所以從2018年以後,我們對調度系統投入了大量精力,不斷完善底層的演算法導航和調度。不過光有演算法很難支撐比較大的應用,因此在2017年,我們快速做了三個相對標準的系列技術載體,透過底層演算法和技術載體,我們就做好了能夠面對不同產業應用的底層驅動。
過去,很多做移動機器人公司都喜歡先搭建一個平台,然後將平台給到不同的代理商,去實現最終應用。
我們則不然,2018年,我們判斷產業處於早期階段,很多應用生態還不全面,於是一點點去做相應的功能集成,然後往上搭載業務系統,過去的幾年裡,不斷在這個框架裡面去做填充,最後形成了從演算法到系統、到作業場景、再到產業覆蓋的應用。
工業物流是比較重點的應用場景。
我們比較早介入的是製造業的場景應用。智慧工廠的運作是迫切需要移動機器人介入的。我們發現中國的製造業一直處於微笑曲線的底端,產業地位比較尷尬。
近年來,中國人口正在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遷移,人力成本持續增加,如果想要透過比較好的製造業來支撐國家發展,那數據驅動,或者說打造智慧工廠,可能是非常必要的。
為此,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分析其痛點。智慧工廠的物料運輸發展有較大阻塞,這種阻塞極大的影響了生產的效率和接盤。這就是移動機器人融入工廠生產的最佳切入點。
那麼,我們就要解決6種應用,分別解決從堆高機轉運到倉庫盤點,從跨樓層的實體配送到產線的自動化對接,再到機台的上下料等問題。
很多人都在質疑,只做一款產品在裡面實現連結不就可以了嗎?
製造業往往是多變的,特別是生產批次時常會發生較大變化,這對機器人能否快速適用產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們需要透過不斷豐富產品系列,幫助客戶實現整個物質閉環,最終結果就是用6個產品系列,完成了最後一米的配送問題,最終實現智慧工廠全流程自動化。
第一個案例是服務蘋果的供應鏈。 本次應用是在iphone13和14的背板生產場景中實現的。
那是一個供應鏈的工廠,佔地約2800多畝,擁有廠房17間,我們改造的,是其中的3間。 3間廠房負責搬運的員工200多人,每天累計行進距離約2000公里,一天的搬運量是7萬盤Tray盤。在如此大負荷的工作量面前,每隔幾個月,工人就會因為無法忍受而陸續離職。
因此我們到車間裡面實地踏勘,反覆論證如何將人工週轉過程由機器人來做,這樣一方面能夠減少部分人工工作,同時也能解決企業用工困難的問題。
經過一期一期的改造完善,不斷轉變產線流轉方式,最終大約使用了150台機器,運作效果非常出色。 150台機器每天運送的距離也是2000餘公里,搬運7萬盤Tray盤,還包括一段超遠距離工作任務。結合運作效果,我們在給客戶回饋時提出,移動機器人不僅幫助解決了高頻的遠距離傳輸任務,也發現了在產線規劃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問題。這個例子很好的證明了機器人可以與人和生產作業結合,以實現效率提升。
第二個案例是應用於半導體產業。 2020年疫情爆發後,半導體產業開始出現供應鏈斷裂情況,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半導體的效率如何提升,並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應用,幫助其在半導體生產過程中快速完成流轉任務。
以前半導體產業生產流轉,全部由人拿著小提籃進行搬運,不僅效率低,還常會出現流轉阻塞問題。於是我們為客戶提供了12台移動機器人加機械手臂,這套產品能夠像人一樣集手眼腳三項功能於一身完成上下動作。這個案例很成功,12台機器人每天行駛100餘公里,能夠完成流轉搬運2500餘套,超過1萬盤的Tray盤。
第三個案例是在PCB產業,內容涉及組裝、晶片,及載板上的應用。 我們在九江的一個現場裡面,部署了64台機器人,幫助客戶在16公里內的4個廠區實現物流改造,大幅提升了效率,也解決了由人拉著小推車時,容易出現的物料混亂、沉重不好流轉等問題。
第四個案例是在巡檢維運領域。 這是另一個切入比較深入的場景應用,早在2017年公司剛成立時,就在這個場景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目前我們已經做過包括華能電廠在內的多家能源產業企業,幫助他們實現7*24小時不間斷的作業。主要應用場景在火力發電廠、風力發電廠、抽水蓄能電廠以及煤礦當中。這也代表著移動機器人已經成為智慧能源建設的基礎設施。
巡檢維運領域應用的最核心內容,就是用機器人的方式確保作業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減少工作的危險性。
2018年,我們僅透過移動機器人加攝影機形式,完成了火力發電廠的主機房的巡檢任務。 2019年,移動機器人已經介入到電廠運作中的各個環節。例如輸煤廊道、配電屋的巡視,能夠取代兩名工作人員進入檢視情況。後來,場景應用逐步從室內走向室外,完成了升壓站、變電站的巡視檢查。基本上形成了從場內到場外巡視的完整閉環。
2020年,我們又把帶電的作業融合到場景中,一方面進行巡視,發現問題直接透過移動機器手臂操作解決。在沒有機器人應用的時候,這種危險作業發生的事故事件還比較頻繁,一旦誤操作,電弧大約6000伏的高壓電弧會造成人員會當場喪命。讓機器人進行作業則完全避免了傷亡危險。
當時我們告訴客戶,最糟的結果無非就是電弧出來把機器人打斷電,只要電阻放開,機器人還能再去維護並重新使用,不會對人員造成任何傷害。
2021年,我們形成了全套的解決方案,這就是從一個機器人單點的應用出發,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的擴展到行業裡面去的最好說明。
創新院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與啟發
除上述場景外,我們還將機器人應用在高位倉盤點、大規模資料中心,甚至是畜牧業養雞場等場景,這些場景應用帶來了一些啟發:移動機器人產生的基座,能夠讓大家考慮到用智慧化方法解決問題,然後結合產業需求,形成一整套應用的框架和邏輯。
這個啟發是基於我們結合「一」思維進行的深入的思考,這也是我在2021年讀創新院的時候,在學習課程中不斷打磨,針對不同行業去進行更多思考的結果。 當時對機器人產業的洞察,也一個是基礎假設,就是我們認為機器人技術在2015年之後出現比較革新的拐點,應用性開始提升,存在應用到各行各業的可能。
同時,每個行業都有它獨特的生產特性和應用特性,就像我們人有分工一樣,有的做老師,有的做律師,有的做工人,工人也分很多種,如果將機器人看成生產力的話,那麼機器人也同樣具備這樣獨特的應用屬性,回到思考的原點,就是我們在做什麼,這件事是不是具備底層的穿透性。
基於這種思考,也印證了移動機器人正逐漸成為新的先進生產力。 2019年,我們開始進行更深入的垂直產業思考,意識到必須圍繞獨特場景,不斷打造出更具備產業競爭力的移動機器人技術解決方案。在這種認知下,開始為更多的客戶交付實施方案,並及時回饋意見。當越來越多的客戶用到這樣先進的機器人生產力時,他就會產生正向的認知循環。
如果把工業機器人當作新的生產力去看待,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樣的生產力能夠一直在產業裡保持優勢,能夠讓公司形成正確的迭代閉環,那麼答案也不言而喻,只有在這個產業裡數一數二,始終保持最高效的生產力,或是在目標產業市場裡佔有率第一的生產力,才能更快的加速迭代閉環。
意識到問題核心,目標就更明確。只要優艾智合選定的行業,我們就盡快在這個行業裡做到市場佔有率第一。而且只要切入的夠細緻準確,取得市場並將佔有率提升上來,這個產品就愈發的具備生命力和競爭力。所以移動機器人產業落地快速成長的本質,就是用先進生產力彌補生產關係演進的矛盾。
優艾智合經過五年的時間,基本上做到了行業的龍頭,實現了第一個五年計劃。背後是我們透過自己的策略延展促進成長飛輪實現的。能夠實現這一切的基點,歸根結底還是工業移動機器人在不斷形成新的生產力,在改變原來的生產作業方式,促進更多的行業場景認識、更豐富的職業方案、更強的實施能力,最終形成細分行業的壁壘,讓我們站穩了腳步。
第二步,優艾智合開始去做更多的「頭部」案例、更強的產業口碑、更大的合作生態,在第二個五年計畫裡面著重加強了品牌建設。就目前而言,是在加快這樣的循環,用更低的供應成本、更快的顯示速度、更低的服務成本,形成這套更具產業競爭力的基礎設施,用來推動我們所做行業的發展。
以上是《流浪地球2》裡機器人公司的創辦人:未來10年,機器人的崛起!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