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週邊 >人工智慧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
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轉載
2023-04-16 10:13:021098瀏覽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已撰寫| 墨色

審校 | 千山

8月,人形機器人「有點忙」。

馬斯克早早在推特為即將於9月發布的Optimus(“擎天柱”)“造勢”,將網友的期待值再一次拉高;雷軍“搶先一步”,在小米發布會上推出Cyber​​One(“鐵大”),並與之互動,讓人形機器人與“雷軍談低谷期”等關鍵詞成為當晚微信朋友圈最熱的詞彙;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的人形機器人或唱歌或表演,愣是在一眾款式各樣、功能各異的“機器人總動員”中“殺出”一條路,引起觀眾駐足觀賞,並頻頻登上新聞頭條…

大佬們的入局,點燃了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關注熱情,“人形機器人風口已來”“人形機器人的萬億級藍海市場”等言論層出不窮,討論聲不絕於耳。

看到這些,不禁讓人好奇:人形機器人真的要走進人類生活了嗎?人類為什麼需要人形機器人?需要的又是什麼樣的人形機器人?

在小說《克拉拉與太陽》中,石黑一雄創造了一個克拉拉形象,定位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太陽能人工智慧機器人(AF)。 “她能夠接受並融合她所看到的身邊的一切。”,熱愛觀察和學習,具有成熟的理解力,甚至能夠“自主思考”,守信用——因為和喬西有了約,便拒絕其他小朋友的示好,執著地等待喬西的到來--「我們約好了的。」

她擁有人類的一切美好特質,甚至是那些人類都不具備的……

人形機器人要多好才能夠走進人類,並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如果將克拉拉作為標準上的一個刻度,以目前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程度來看,距離人類遇見「克拉拉」還需要多久呢?

人形機器人,新的風口?

人形機器人並不是一個新話題,但將它從「黑科技」行列炒熱並帶進賽道,馬斯克「功不可沒」。創辦特斯拉,一舉將車帶進電動化時代;發射SpaceX上太空,開啟航太事業商業化新旅程…

無疑,馬斯克是個善於製造話題甚至風口的人,而當他將目光瞄向人形機器人後,資本的目光也跟著轉過來了。

2021年8月19日,馬斯克在首屆特斯拉人工智慧日上,提議將推出人形機器人- Optimus(「擎天柱」),旨在從事重複性高、單調枯燥的危險工作。並揚言「未來要讓機器人進入家庭」。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特斯拉公佈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概念圖(圖片來源:網路)

聲音一出,一片嘩然,科技愛好者、媒體紛紛熱議。而在資本層面,人形機器人股價一路上漲,甚至帶「火」了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發展。

今年4月,馬斯克又在強調,Optimus是特斯拉2022年最為重要的產品開發項目,甚至超過汽車,並將在2023年“適度量產” 。

因此,當馬斯克不久前預熱擎天柱原型機將於9月30日舉辦的第二屆特斯拉人工智慧日發佈亮相時,網友早已摩拳擦掌、翹首以待,想看看擎天柱到底能夠做到什麼程度,讓馬斯克可以「豪言」說出將適度量產?

但出乎意料的是,還沒等來特斯拉的“擎天柱”,卻先等來了小米的Cyber​​ One,又稱“鐵大”。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小米人形機器人Cyber​​ One(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

8月12日,在小米發表會上,當Cyber​​ One「手捧」一枝花,慢騰騰地走向雷軍,並與之互動時,發布會的熱度達到頂點。因為在這之前,小米似乎並未向外界透露過要「造」人形機器人的想法。 Cyber​​ One是小米首款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身高為177厘米,體重達52公斤,符合一個成年人類的標準形象。

雷軍表示,Cyber​​ One是由小米機器人實驗室全端自研完成,除了能達到雙足運動姿態平衡外,四肢強健、動力峰值扭矩300Nm等四大技術能力外,還可感知人類情緒;對真實世界三維虛擬重建。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Cyber​​One的效能介紹(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此外,雷軍也表示,集團自動駕駛部門的許多技術,也應用在Cyber​​One上,構成了仿生機器人的「大腦」。

談到此處,不禁想到,特斯拉的擎天柱似乎走的也是這條線。馬斯克曾表示,擎天柱將復用特斯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可望採用特斯拉FSD的計算模組與方案。 「想要解決自動駕駛問題,需要先解決真實世界的人工智慧」。照這個角度來看,特斯拉造人形機器人,似乎心思不只在機器人,更大的佈局似乎與車逃不開連結。

車企造人,意在車還是人?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自動駕駛將成為車輛發展的終極目標,正不斷成為人們的共識。

2021年8月,在百度世界大會2021上,李彥宏提出「汽車機器人」概念,稱未來汽車進化的方向是依照汽車機器人的方向進化。讓汽車與機器人的邊界開始交融。而車企開始“造人”,也不再是新鮮事。特斯拉自不必說,小米雖不是車企,但也已明確了造車計劃,並已組建超過500人的團隊專注打磨自動駕駛,劍指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此外,新勢力「蔚小理」中的小鵬,在去年9月推出了四足機器馬「小白龍」,搭載了小鵬汽車全棧自研的智慧駕駛技術,擁有「視覺光達」的感知系統,可自主運動。並且,今年7月,小鵬汽車表示旗下生態企業「小鵬鵬行」獲得由IDG資本領投,小鵬汽車等股東跟投的超1億美元的A輪融資,官方表示這是近兩年來中國較大的仿生機器人單筆融資。

李小鵬更是表示,「將來智慧汽車的廠商都會同時是智慧機器人的廠商,相信智慧汽車跟智慧機器人將會產生1 1>2的效果」。如果早前人們還覺得小鵬“造人”,就像造飛行汽車一樣,只是“副業”或噱頭,那麼這樣一頓操作下來,似乎證實,小鵬正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小鵬鵬行機器馬(圖片來源:小鵬鵬行官網)

#其實,從底層技術層面來說,智慧機器人和自動駕駛在多方面是相通的。對於智慧機器人來說,不管是ToC場景的掃地機器人、導購機器人,或是ToB場景的倉儲物流機器人AMR、AGV等,在移動時所涉及的地理位置重構、路徑規劃、導航、視覺感,以及演算法等方面,與汽車的自動駕駛所涉及的問題並不二致。只是,汽車的自動駕駛是行駛在馬路上,場景更為複雜,對於技術性、安全,有更高的要求,難度更大、週期更長。

於是,選擇較自動駕駛難度較低,更容易生成產品的智慧機器人來作為漫長攻堅戰中的“先行隊伍”,似乎成為更多車企的優先選項。既可以進行原始的資料累積、技術迭代,又可以宣揚自身的自動駕駛品牌,可謂「一舉兩得」。

因此,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小米的人形機器人,「品牌秀」的成分更多一些。

或許在這場熱鬧中,「人」不是重點,但回顧其發展史,會發現,人形機器人還是在一步步走向人類的。

人類近百年的人形機器人之夢 

關於人形機器人,或許大眾更為熟悉的是愛而不得的“剪刀手愛德華”,或《西方世界》中具備覺醒意識,想要絕殺的機器人形象,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已經是比較「成型」的人形機器人形象。就像現實中許多科技產品都可以在早期的科幻作品中找到原型一樣,人形機器人也不例外。

Android一詞的本意是「人形機器人」。 1886年,法國作家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在小說《未來夏娃》中描述了一種人造的女性機器人,自此開啟了人形機器人的更具現代意義的定義範疇。

而彼時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實體」人形機器人的問世,還有四十多年的時間。

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機器人 ——Televox,並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並不具備行走的功能,但可以抬起接收器「接聽電話」。

1933年,西屋公司又發明了一款人形機器人-Elektro,具有軀幹、手臂和腿,製作材質複雜多樣,包括鋁、熨斗的電源線、咖啡壺等。

接下來的另一個四十年間,各國的研發團隊仍舊在不斷努力,試圖研發出功能更為強大的人形機器人,但結果並不甚理想。

直到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人大小的人形機器人- WABOT-1,它具有兩隻機械手和兩條機械腿,得歸功於肢體控制系統、視覺系統,以及對話系統,可以進行簡單的肢體控制與對話。

此後,一些企業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開始朝著更具「人性化」的方向演進。

1986年,日本本田公司開始研發人形機器人。 1986年—1993年,先後推出雙足機器人E0—E6系列;1993年,類人型模擬機器人P1誕生,可模擬人類開關門、搬東西等動作。接下來幾年,P2、P3相繼問世,身高也朝著人類的方向演進。

2000年10月,模擬機器人P4,即ASIMO(阿西莫夫)問世,它身高一公尺二,太空人造型,能夠雙腳直立行走,經過不斷地迭代、升級,最終版本的ASIMO已然具備類似人類的步行方式,可以以近9公里的時速奔跑、倒行、跳躍、跟隨人類行進等,可以說是機器人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而以四足「機器狗」聲名大噪的美國公司波士頓動力,也持續研發人形機器人。早在2009年便推出了人形機器人Atlas,但直到2013年才具備基本的行走能力。經過幾次迭代後,根據官網影片展示,目前Atlas不僅能夠上台階、後空翻等,而且已經學會了跑步、翻滾、倒立、跳舞等技能,甚至“跑酷”,更有甚者稱Atlas已經學會了自主規劃路徑…

而國內,在小米之前,也有一些人形機器人出現。例如,優必選不斷對其旗下人形機器人WalkerX進行升級,試圖讓「人形服務機器人最終走入家庭」。

還有達闥機器人,提出要到2025年打造機器人保母的口號。 「大方向是要做人形保姆,希望人形機器人進入到家庭,為人們處理最基礎的又不得不做的家務,比如打掃衛生、做飯等,甚至是更進一步,幫忙照顧老人。

但即便人形機器人已經“行動自如”,波士頓動力也不敢輕易“妄言”將人形機器人投放市場。本質就在於,人形機器人是一個極其燒錢、費時,卻收穫甚微的領域,而想做到“人類朋友”,更是荊棘遍生。

成為人類的朋友,道阻且長 

機器人是一個恆熱賽道。從世界上第一台機器人誕生,到如今,一個甲子的時間過去了,機器人賽道越來越寬。

顧問公司Statista的預測數據顯示,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2022年預計達到6258.15億元,2028年將達到11150.71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0.73%;而2022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027.36億元,到2028年可望達到7,054.71億元,年均複合成長率為23.10%。

但人形機器人相較現如今較成熟的工業機器人和常規型服務機器人,還有很多難關並未攻克。首先,在結構設計、硬體組成、控制演算法、核心性能要求以及零件選擇上,普通工業機器人的關節在2個—10個之間,而人形機器人關節數量預計在40個以上。關節數量越高,代表更靈活。

這次小米推出的Cyber​​ One身上的關節數量達19個,而特斯拉的“擎天柱”,關節數或將達到40個,這也讓大家更想早點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到底如何。

其次,在「感知—認知—決策—執行」等方面,現有人形機器人並不能很好地實現。相較於實驗室,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商場等場景中,實際情況都要複雜得多,在行走過程中,如何有效識別障礙并快速進行路徑規劃,協調自身行為等方面,都是很大的考驗。

對於一個身高、體重都逼近成年人的人形機器人來說,一旦摔倒,該如何將它扶起來都是一個頗具考驗的任務。

還有思維方面。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似乎都可以輔助人類完成繁瑣、複雜的工作,為什麼還要人形機器人?或許是人形機器人可以在陪伴人類的過程中更具“溫度”,這種“溫度”不僅僅體現在外形上,更是內在。

TA可以像人類一樣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穩定的情感和情緒,甚至是“超越人類”,規避了人類的自私、欺騙基因,而純粹善良、利他。

但就目前而言,即使AI技術愈發成熟,可想要真正像《克拉拉與太陽》所描述的那樣,人類在櫥窗中挑選自己中意的“克拉拉”,恐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

再或者,即使科技可以實現這一點,人類又真的敢賦予機器人這「靈魂」嗎?

去年,英國科技公司Engineered Arts發布了開發的人形機器人Ameca的影片。影片中,在一片寂靜下,「沉睡」的Ameca動了動肩胛骨,而後大夢初醒般睜開了雙眼,錯愕地看著世界。

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

人形機器人Ameca的「覺醒」(圖片來源:網路)

網友紛紛看後紛紛表示害怕、毛骨悚然,「這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盲盒嗎」…

人類總是這樣,對機器人的感情向來錯綜複雜,既想享受作為“造物主”的優越感,又害怕它們“覺醒”,變成危及自身利益的怪物。

當然,在當下,談論機器人的「道德邊界」也許為時過早。畢竟,目前最現實的問題是能不能實現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如果人形機器人只能做到外形“類人”,卻找不到合適的商業化落地場景,長此以往下去,也只能淪為展會上逗趣的“吉祥物”,企業新品發布會上賺吆喝的“明星品牌”,又從何談起人形機器人的“覺醒危機”呢?

此時此刻,又在好奇馬斯克即將發布的「擎天柱」會不會令人耳目一新?

參考連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741946463052192408

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305e12cb15ec06df2014eb4

http://www.cww.net.cn/article?id=496329

https://www.tmtpost.com /baidu/6230233.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8829297022474436

#################

以上是馬斯克的'擎天柱”,能對得起買單人嗎?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51cto.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