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週邊 >人工智慧 >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

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

WBOY
WBOY轉載
2023-04-15 18:19:031267瀏覽

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

去年6月,3GPP R17版本宣布凍結,引起了整個通訊產業的關注。

眾所周知,作為目前全球行動通訊標準的權威組織,3GPP發布的每個版本(Release),都在指明行動通訊技術的演進方向,為整個產業的發展照亮了前路。

在R17版本中,作為專門立項研究的一種5G關鍵新技術,RedCap特別引人注意,也被媒體反覆報道。


█ RedCap,到底是個啥?

#RedCap,字面上就是「小紅帽」。但實際上,它是Reduced Capability的縮寫,真正的意思是「降低能力」。

所謂“降低能力”,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的對比對象,就是5G。

換句話說,RedCap是5G的簡配版,是在5G的基礎上,對部分功能進行一些「裁剪」後形成的新技術標準。

此前,RedCap並不是叫現在這個名字,而是叫NR light(NR lite)。顧名思義,就是5G NR(New Radio,新空口)的輕量化版本。所以,現在產業也將RedCap稱為「輕量化5G」。

█ 為什麼要做一個「輕量化5G」?

搞清楚RedCap的定義之後,大家或許會問:「5G不是效能越強越好嗎?為什麼反而要搞個簡配版本,進行效能降級?」

說到這,就需要先對物聯網的技術體係先進行一定的解釋。

物聯網概念的正式提出,是1999年。

早期的物聯網技術,主要以Wi-Fi、藍牙、NFC等短距離通訊技術為主。那時,雖然專家也嘗試將2G技術應用於物聯網場景,但因為2G效能過於落後,所以並沒有任何進展。

到了3G/4G時代,蜂巢通訊技術飛速演進,效能大幅提升。於是,基於此類技術的長距離物聯網通訊開始崛起。

2016年,3GPP推出了兩個重要的物聯網技術標準,分別是NB-IoT(窄頻物聯網)和eMTC(增強型機器類型通訊)。

這兩個技術標準,其實都是基於LTE的簡配版。速率更低,成本更低,但可以同時連接的終端數更多,專門用於物聯網場景。它們有一個統稱,叫做LPWAN(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耗廣域網路)技術。

除了NB-IoT和eMTC之外,LTE自己也有多個使用者終端類別(LTE UE-Category)。不同的類別,有不同的速率。 LTE Cat 1,就是這些類別(Category)之一。它的上行峰值速率只有5Mbit/s,也是為物聯網而生。

到了5G時代,設計者更進一步,將物聯網作為5G的主要發展場景,提出了「萬物互聯」的宏偉目標。

5G的三大應用場景,分別是eMBB(增強型行動寬頻)、uRLLC(低時延高可靠通訊)、mMTC(海量物聯網通訊)。它們對於網路速率、頻寬容量、覆蓋距離、頻譜效率等都有各自的側重性,分別服務於工業製造、交通物流、醫療教育、智慧城市等垂直產業領域的細分場景。

在發展物聯網的過程中,專家發現,物聯網的應用場景極為複雜。不同的場景,對網路的指標要求並不一樣。

於是,產業界逐漸將物聯網場景進行了細分,分為了高速、中速和低速三個類別:

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

傳統高速率5G,是無法滿足全部物聯網需求的。因此,就像LTE會出NB-IoT和eMTC一樣,5G也需要出簡配版。於是,就有了RedCap。

依照規劃,隨著2G、3G的退網,絕大部分的2G、3G物聯網業務將會遷移到LTE Cat 1、LTE Cat 4和NB-IoT(國內應該不會用eMTC )。將來,LTE Cat 1以及Cat 4的需求(也就是中速及中高速需求),將逐漸遷移到RedCap。 RedCap將與高速率5G一起,支撐起整個物聯網的未來發展。

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

█ RedCap有什麼技術特性?

RedCap是追求效能、功耗和成本平衡的技術。

它的特性表現介於eMBB和NB-IoT之間;

它的頻寬速率低於eMBB,但是遠高於LPWA;

它的功耗和成本高於LPWA,但是卻又遠低於eMBB。

這種在速率、功耗、成本之間相互平衡的狀態是適用於許多特殊物聯場景的。

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

RedCap的能力,非常「均衡」(黃色線是RedCap)

我們可以具體分析一下,RedCap是如何進行精簡的。

首先,RedCap的頻譜頻寬更小。在Sub-6GHz頻段,RedCap的頻寬為20MHz,小於傳統5G的100MHz。 3GPP Release 18也正在規劃頻寬為5MHz的進一步輕量化Redcap。

其次,RedCap減少了收發天線數量,並降低了MIMO層數。對於Sub-6GHz頻段,RedCap終端機的接收連結可減少為1個或2個,對應下行MIMO降低為1層或2層接收。這樣一來,就降低了終端射頻收發信機和基頻處理模組的能力需求。

第三,RedCap採用了64QAM這種更簡單的調變方式,同樣意味著對射頻和基頻的要求大幅降低。

第四,RedCap引進了一些節省功耗的手段,例如增強的非連續接收特性(eDRX),採用更長的休眠模式,讓終端減少功耗,獲得更高的續航能力。

基於上述改動,根據預測,RedCap相較於5G公網終端,複雜度將大幅降低。在基頻和射頻側的成本也都大幅降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RedCap可以基於5G現網平滑升級引入,不需要對現網進行大的改造。基於5G系統,RedCap仍可按需實現5G切片、5G LAN、高精度授時、uRLLC等增強功能,滿足不同領域產業應用的需求。

█ RedCap可以用在哪些場景?

3GPP官方給了RedCap的三類應用場景,分別是:穿戴式裝置、工業感測器和視訊傳輸。

如智慧手錶終端,就屬於典型的穿戴式裝置。這種終端對速率要求不高,但對耗電量非常敏感,適合使用RedCap。

工業感測器屬於工業領域,常用類型包括溫濕度感測器、壓力感測器、運動感測器、加速度計、驅動器等。這些感測器終端的應用規模非常龐大,對速率和時延要求不高,但對功耗和成本敏感。

影片傳輸,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分為多種類別。有的是高階型(7.5-25 Mbps),4K/8K超高清,也有的是高清或標清,屬於經濟型監測(2-4 Mbps)。在實際應用中,經濟型監測應用較多,適合採用RedCap。

除了上述場景之外,RedCap在工業控制(工業自動化、智慧化)、能源電力和車聯網等領域也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些場景,只需要中等或較低的傳輸速率,但對於5G低時延高可靠性、網路切片、5G LAN等功能有較大需求。

█ RedCap的產業化進展如何?

RedCap在3GPP R17版本中凍結,意味著RedCap的標準化已經完成。

但是,從標準凍結到初步產業化,還需要大約1-2年的時間。所以,去年下半年,我們是沒有看到RedCap相關產品的。

如今,進入2023年,RedCap的產業化開始加速落地。

2月27日,全球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移遠通信,正式發布了5G RedCap模組-Rx255C系列,包含RG255C和RM255C兩大版本。

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

此系列模組基於高通驍龍® X35 5G調變解調器及射頻系統,符合3GPP R17標準,具有優越的無線連線效能及低時延通訊能力。

Rx255C系列支援5G獨立(SA)模式,最大頻寬為20MHz,頻率頻寬針對全球所有市場。該模組還相容於LTE網絡,覆蓋全球幾乎所有主流營運商。

在速率方面,該系列模組可實現約220 Mbps的理論峰值下行資料速率,以及約100 Mbps的上行資料速率,足以滿足物聯網應用的需求,例如機器人、DTU、無人機、智慧型連接埠、智慧電網、AR/VR穿戴式裝置、教育筆記型電腦以及其它中速行動寬頻設備。

基於RedCap標準,Rx255C優化了天線的數量以及發射和接收頻寬,並提供64QAM/256QAM(可選)調製,大大優化了成本和尺寸。此外,驍龍X35的高整合度和獨特的架構可為模組產品實現低功耗的特點,也能夠助力絕大多數的全新終端品類獲得5G功能。

在功能上,Rx255C系列支援L1 L5雙頻GNSS,可為智慧型終端提供精確定位服務。同時為了方便客戶開發,模組提供PCIe 2.0、USB 2.0等接口,以及包括VoLTE和DFOTA在內的補充功能。

為了幫助客戶更好地進行產品設計,移遠通訊也提供各種配套的高性能5G天線,大幅提升了無線連線效能。終端廠商可以將Rx255C模組與移遠通訊的天線和預認證服務捆綁在一起,大大降低其產品的整體成本,縮短上市時間。

根據移遠通訊透露的消息,他們將於2023上半年內提供RG255C系列和RM2550C系列模組的工程樣片,給客戶進行評估和測試。

RedCap模組的發布,是實現5G時代萬物互聯的關鍵一步。正如移遠通訊CEO錢鵬鶴所說:「許多物聯網場景對頻寬要求較低,卻對成本和功耗比較敏感,Rx255C系列在成本和效能之間實現了良好的平衡,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產業在智慧化升級中面臨的痛點,支援5G技術在更多應用領域大規模部署。」

█ 結語

進入2023年,全球數位轉型將掀起新的浪潮。各行各業將持續加強ICT技術與自身產業的融合,探索數位科技對自身傳統產業的賦權。

以RedCap為代表的網路連接技術,將加速這項賦能過程。

我們期待RedCap的生態能夠快速成熟,也希望業界盡快推出更多RedCap產品和方案,協助「萬物智聯」時代早日到來!

以上是邁入2023年,為什麼大家都開始關注RedCap?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51cto.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