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o 1.7 版本之前,context 還是非編製的,它存在於 golang.org/x/net/context 套件中。
後來,Golang 團隊發現 context 還挺好用的,就把 context 收編了,在 Go 1.7 版本正式納入了標準函式庫。
Context,也叫上下文,它的介面定義如下
type Context interface { Deadline() (deadline time.Time, ok bool) Done() <-chan struct{} Err() error Value(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可以看到Context 介面共有4 個方法
Deadline
:傳回的第一個值是截止時間,到了這個時間點,Context 會自動觸發Cancel 動作。傳回的第二個值是 一個布林值,true 表示設定了截止時間,false 表示沒有設定截止時間,如果沒有設定截止時間,就要手動呼叫 cancel 函數取消 Context。 Done
:傳回一個只讀的通道(只有在被cancel後才會回傳),型別為 struct{}
。當這個通道可讀時,表示parent context已經發起了取消請求,根據這個訊號,開發者可以做一些清理動作,退出goroutine。 Err
:傳回 context 被 cancel 的原因。 Value
:傳回被綁定到 Context 的值,是一個鍵值對,所以要透過一個Key才可以取得對應的值,這個值一般是線程安全的。 當一個協程(goroutine)開啟後,我們是無法強制關閉它的。
常見的關閉協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屬於正常關閉,不在今天討論範圍之內。
第二種,屬於異常關閉,應當最佳化程式碼。
第三種,才是開發者可以手動控制協程的方法,程式碼範例如下:
func main() { stop := make(chan bool) go func() { for { select { case <-stop: fmt.Println("监控退出,停止了...") return default: fmt.Println("goroutine监控中...")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time.Sleep(10 * time.Second) fmt.Println("可以了,通知监控停止") stop<- true //为了检测监控过是否停止,如果没有监控输出,就表示停止了 time.Sleep(5 * time.Second) }
範例中我們定義一個stop
的chan,通知他結束後台goroutine。實作也非常簡單,在後台goroutine中,使用select判斷stop
是否可以接收到值,如果可以接收到,就表示可以退出停止了;如果沒有接收到,就會執行default
裡的監控邏輯,繼續監控,只到收到stop
的通知。
以上是一個 goroutine 的場景,如果是多個 goroutine ,每個goroutine 底下又開啟了多個 goroutine 的場景呢?在飛雪無情的部落格裡關於為何要使用Context,他是這麼說的
chan select的方式,是比較優雅的結束一個goroutine的方式,不過這種方式也有局限性,如果有很多goroutine都需要控制結束怎麼辦呢?如果這些goroutine又衍生了其他更多的goroutine怎麼辦呢?如果一層層的無窮無盡的goroutine呢?這就非常複雜了,即使我們定義很多chan也很難解決這個問題,因為goroutine的關係鏈就導致了這種場景非常複雜。
在這裡我不是很贊同他說的話,因為我覺得就算只使用一個通道也能達到控制(取消)多個 goroutine 的目的。下面就用例子來驗證一下。
這個例子的原理是:使用close 關閉通道後,如果該通道是無緩衝的,則它會從原來的阻塞變成非阻塞,也就是可讀的,只不過讀到的會一直是零值,因此根據這個特性就可以判斷擁有該通道的goroutine 是否要關閉。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time" ) func monitor(ch chan bool,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v := <-ch: // 仅当 ch 通道被 close,或者有数据发过来(无论是true还是false)才会走到这个分支 fmt.Printf("监控器%v,接收到通道值为:%v,监控结束。\n", number,v)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stopSingal := make(chan boo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stopSingal, i) } time.Sleep( 1 * time.Second) // 关闭所有 goroutine close(stopSingal) // 等待5s,若此时屏幕没有输出 <正在监控中> 就说明所有的goroutine都已经关闭 time.Sleep( 5 * time.Second)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輸出如下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5,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3,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5,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1,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监控器4,接收到通道值为:false,监控结束。 主程序退出!!
上面的例子,說明當我們定義一個無緩衝通道時,如果要對所有的goroutine 進行關閉,可以使用close 關閉通道,然後在所有的goroutine裡不斷檢查通道是否關閉(前提你得約定好,該通道你只會進行close 而不會發送其他數據,否則發送一次數據就會關閉一個goroutine,這樣會不符合咱們的預期,所以最好你對這個通道再做一層封裝做個限制)來決定是否結束goroutine。
所以你看到這裡,我做為初學者還是沒有找到使用Context 的必然理由,我只能說Context 是個很好用的東西,使用它方便了我們在處理並發時候的一些問題,但是它並不是不可或缺的。
換句話說,它解決的不是 能不能 的問題,而是解決 更好用 的問題。
如果不使用上面 close 通道的方式,還有沒有其他更優雅的方法來實現呢?
有,那就是本文要講的 Context
我使用 Context 對上面的例子進行了一番改造。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 其实可以写成 case <- ctx.Done() // 这里仅是为了让你看到 Done 返回的内容 case v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接收到通道值为:%v,监控结束。\n", number,v)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 i) } time.Sleep( 1 * time.Second) // 关闭所有 goroutine cancel() // 等待5s,若此时屏幕没有输出 <正在监控中> 就说明所有的goroutine都已经关闭 time.Sleep( 5 * time.Second)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這裡面的關鍵程式碼,也就三行
第一行:以 context.Background() 为 parent context 定义一个可取消的 context
ctx,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第二行:然后你可以在所有的goroutine 里利用 for + select 搭配来不断检查 ctx.Done() 是否可读,可读就说明该 context 已经取消,你可以清理 goroutine 并退出了。
case <- ctx.Done():
第三行:当你想到取消 context 的时候,只要调用一下 cancel 方法即可。这个 cancel 就是我们在创建 ctx 的时候返回的第二个值。
cancel()
运行结果输出如下。可以发现我们实现了和 close 通道一样的效果。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5,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4,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1,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监控器3,接收到通道值为:{},监控结束。 主程序退出!!
创建 Context 必须要指定一个 父 Context,当我们要创建第一个Context时该怎么办呢?
不用担心,Go 已经帮我们实现了2个,我们代码中最开始都是以这两个内置的context作为最顶层的parent context,衍生出更多的子Context。
var ( background = new(emptyCtx) todo = new(emptyCtx) ) func Background() Context { return background } func TODO() Context { return todo }
一个是Background,主要用于main函数、初始化以及测试代码中,作为Context这个树结构的最顶层的Context,也就是根Context,它不能被取消。
一个是TODO,如果我们不知道该使用什么Context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但是实际应用中,暂时还没有使用过这个TODO。
他们两个本质上都是emptyCtx结构体类型,是一个不可取消,没有设置截止时间,没有携带任何值的Context。
type emptyCtx int func (*emptyCtx) Deadline() (deadline time.Time, ok bool) { return } func (*emptyCtx) Done() <-chan struct{} { return nil } func (*emptyCtx) Err() error { return nil } func (*emptyCtx) Value(key interface{}) interface{} { return nil }
上面在定义我们自己的 Context 时,我们使用的是 WithCancel
这个方法。
除它之外,context 包还有其他几个 With 系列的函数
func WithCancel(parent Context) (ctx Context, cancel CancelFunc) func WithDeadline(parent Context, deadline time.Time)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Timeout(parent Context, timeout time.Duration)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Value(parent Context, key, val interface{}) Context
这四个函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第一个参数,都是接收一个 父context。
通过一次继承,就多实现了一个功能,比如使用 WithCancel 函数传入 根context ,就创建出了一个子 context,该子context 相比 父context,就多了一个 cancel context 的功能。
如果此时,我们再以上面的子context(context01)做为父context,并将它做为第一个参数传入WithDeadline函数,获得的子子context(context02),相比子context(context01)而言,又多出了一个超过 deadline 时间后,自动 cancel context 的功能。
接下来我会举例介绍一下这几种 context,其中 WithCancel 在上面已经讲过了,下面就不再举例了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监控结束。\n", number)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01,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ctx02, cancel := context.WithDeadline(ctx01, time.Now().Add(1 * time.Second)) defer cance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02, i) } time.Sleep(5 * time.Second) if ctx02.Err() != nil { fmt.Println("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 ctx02.Err()) }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输出如下
监控器5,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监控结束。 监控器4,监控结束。 监控器2,监控结束。 监控器1,监控结束。 监控器5,监控结束。 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主程序退出!!
WithTimeout 和 WithDeadline 使用方法及功能基本一致,都是表示超过一定的时间会自动 cancel context。
唯一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函数的定义看出
func WithDeadline(parent Context, deadline time.Time) (Context, CancelFunc) func WithTimeout(parent Context, timeout time.Duration) (Context, CancelFunc)
WithDeadline 传入的第二个参数是 time.Time 类型,它是一个绝对的时间,意思是在什么时间点超时取消。
而 WithTimeout 传入的第二个参数是 time.Duration 类型,它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意思是多长时间后超时取消。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监控结束。\n", number) return default: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中...\n", number)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01,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 相比例子1,仅有这一行改动 ctx02, cancel := context.WithTimeout(ctx01, 1* time.Second) defer cance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02, i) } time.Sleep(5 * time.Second) if ctx02.Err() != nil { fmt.Println("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 ctx02.Err()) }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输出的结果和上面一样
监控器1,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5,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3,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2,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正在监控中... 监控器4,监控结束。 监控器2,监控结束。 监控器5,监控结束。 监控器1,监控结束。 监控器3,监控结束。 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主程序退出!!
通过Context我们也可以传递一些必须的元数据,这些数据会附加在Context上以供使用。
元数据以 Key-Value 的方式传入,Key 必须有可比性,Value 必须是线程安全的。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以 ctx02 为父 context,再创建一个能携带 value 的ctx03,由于他的父context 是 ctx02,所以 ctx03 也具备超时自动取消的功能。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time" ) func monitor(ctx context.Context, number int) { for { select { case <- ctx.Done(): fmt.Printf("监控器%v,监控结束。\n", number) return default: // 获取 item 的值 value := ctx.Value("item") fmt.Printf("监控器%v,正在监控 %v \n", number, value)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 } func main() { ctx01, cancel := context.WithCancel(context.Background()) ctx02, cancel := context.WithTimeout(ctx01, 1* time.Second) ctx03 := context.WithValue(ctx02, "item", "CPU") defer cancel() for i :=1 ; i <= 5; i++ { go monitor(ctx03, i) } time.Sleep(5 * time.Second) if ctx02.Err() != nil { fmt.Println("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 ctx02.Err()) } fmt.Println("主程序退出!!") }
输出如下
监控器4,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5,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1,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3,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2,正在监控 CPU 监控器2,监控结束。 监控器5,监控结束。 监控器3,监控结束。 监控器1,监控结束。 监控器4,监控结束。 监控器取消的原因: context deadline exceeded 主程序退出!!
推荐教程:《Go教程》
以上是Go 語言中的 Context 詳解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