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硬體教學 >硬體新聞 >數位化的拍立得,還能算是拍立得嗎?

數位化的拍立得,還能算是拍立得嗎?

王林
王林原創
2024-07-17 11:05:34962瀏覽

1943年,美國科學家埃德溫·赫伯特·蘭德(Edwin Herbert Land)的女兒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拍完的照片不能馬上看到?一般的家長可能會解釋“膠片需要沖洗”,複雜一點的可能會向小孩解釋膠卷相機拍照的原理、結構和過程。但蘭德不一樣,聽到女兒的問題後,他想的卻是另一個問題──對啊,為什麼照片拍出來不能馬上看到呢?


四年後,在1947年美國光學學會上,蘭德展示了一個全新的成像技術:他拍了一張照片,然後在一分鐘內展示了成像的結果,引起在場關注驚嘆。 1948年,蘭德的公司推出了一款採用了即時成像技術的相機。這家公司的名字叫Polaroid,現在一般被稱為寶麗來,而這款被稱為Model 95的相機也有一個流傳更廣的名字——拍立得。


截屏2023-11-19 下午10.05.56.png

圖片來源:Polaroid


在之後的60年時間裡,寶麗來作為一個非上市公司經歷了多次交易,中途甚至還曾停產相機和破產。但到最後,寶麗來依舊憑藉拍立得相機和拍立得相紙這兩棵「搖錢樹」活躍在市場上,2020年更是發布了首款擁有品牌名稱Polaroid的拍立得相機。


只不過拍立得相機爆火是因為他解決了傳統膠卷沖洗時間長的問題,而在無須等待的手機時代,為什麼還有人買拍立得?


是相機,更是文化符號


其實從畫質來看,無論是寶麗來的Polaroid Now還是富士推出的Instax,在其鏡組大小的限制下,表現其實比較一般,只能和手機等同樣小鏡組的設備相比。而快速成像的基礎原理也從技術上限制了最終成像的畫質。


首先,大多數拍立得(下文以拍立得指涉所有即拍即有相機)在低光環境下的表現都不好。現代手機在堆疊成像和計算攝影的幫助下,能達到驚人的夜間拍攝效果。但拍立得相機的夜間表現我們可以用「看天吃飯」來一句概括。


此外,快速成像的技術要求也導致拍立得相紙有更高的光學敏感度,和傳統膠片相比寬容度較低,同時也更容易出現漏光現象。這項特性也影響了拍立得相紙的色彩飽和度──大多數拍立得相紙都存在過飽和的問題。


數位化的拍立得,還能算是拍立得嗎?

圖片來源:Polaroid


而且就像所有模擬照片(和數碼照片相對應的概念)一樣,拍立得照片同樣存在固色不穩的問題,導致照片不穩的概念)長期存放。有人可能認為這種觀念「不完美」構成了拍立得相機的獨特之處,更有人開始在數位攝影時代,用演算法還原拍立得相機的偏色和漏光現象。


但在我看來,這種對拍立得「不完沒」屬性的追求,其實就像數位時代復興的故障藝術(Glitch Art)一樣,是一種超越實用性的文化符號:


拍立得相機不僅是一種攝影工具,更是一個深植於現代文化的符號,它代表了即時性、個性化以及懷舊的情感。隨著數位攝影和社群媒體的興起,拍立得相機在新世紀面臨了挑戰。然而,正是在這個數位化、虛擬化日益嚴重的時代,拍立得的復古和真實感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


和前段時間由二手商人翻炒的CCD相機概念不同,拍立得的復興更像是文化和情感的回歸。消費者跟風買CCD是因為消費者聽信了行銷的概念,認為CCD拍出來的更好看;而消費者購買拍立得,是因為他們知道拍立得拍出來的照片「不完美」。


拍立得就像是實體NFT


此外,在數位時代,拍立得還能提供CCD等網紅概念無法提供的情感價值—:用拍立得,你真能拍照獲得一張照片。


不同於「CCD」或手機,每按一次拍立得的快門,我們都會得到一張照片,而這張存放起來並不方便的照片,其實也是拍立得相機在數位時代最大的價值。大家身邊應該都有喜歡拍照錄影的朋友:他們不一定喜歡看自己拍出來的作品,但卻非常享受拍攝的過程。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機相冊,看看有沒有多年前拍攝、但卻從來沒有回看過哪怕一次的影片。


數位化的拍立得,還能算是拍立得嗎?

圖片來源:Polaroid


近乎沒有成本地數位攝影讓我們不再擔心“廢片”,但也讓我們失去了“回看照片”的習慣。但拍立得不會這樣。 「存放不方便」的實體照片讓我們不能把它像「數位塵埃」一樣堆在手機的冗餘空間裡,必須找個地方專門存放。而不便宜的相紙也讓我們不會輕鬆丟掉拍立得照片。


從這個角度來看,拍攝拍立得照片的過程,其實就是「鑄造實體NFT」的過程:


就像每個NFT都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數位資產,每張拍立得照片都是獨特的。無論是因為照片中捕捉的瞬間、光線、影調的微妙變化,或是因為拍立得化學過程本身的不可預測性,每張拍立得照片都是無法複製的單一實體。


當拍立得不再「立得」?


當然了,儘管我一直在強調拍立得生態背後的情感價值,但我也必須承認拍立得的影響力逐漸式微。部份傳統相機品牌甚至開始用數位相機的概念來製造所謂「數位拍立得相機」:


這些數位相機雖然也有著與拍立得相機類似的外觀,但卻採用數位感測器,是一台數位相機。這類相機利用數位相機先完成照片拍攝,再利用機身內建的小型相片印表機列印到專門的拍立得相紙上。


例如著名相機品牌徠卡(LEICA),就在前段時間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混合拍立得相機”,用數位相機完成拍攝後再把照片輸出到相紙上。為了方便用戶,這款徠卡SOFORT 2甚至配備了一個3吋TFT螢幕、10種鏡頭濾鏡和10種底片濾鏡,可以說把數位化概念實踐到底。


數位化的拍立得,還能算是拍立得嗎?

圖片來源:LEICA


但問題是,這樣的「拍立得」跟我們用手機拍照、修圖後,使用便攜照片印出來的照片印表機呢?要知道手機拍照的效率甚至比徠卡SOFORT 2的效率更高,濾鏡效果也可以直接在手機裡預覽、分享。曾經為了方便而誕生的拍立得,反而成為了不方便的存在。


拍立得相機的生命力不僅源自於其獨特的即時成像技術,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情感價值。在數位化和即時性成為常態的今天,拍立得以其獨有的方式俘獲了一群追求真實、懷舊和個性化表達的擁躉。


但如果連拍照這個過程都是「偽造」的,那和擁有「徠卡色彩」的智慧型手機相比,並不「立得」的拍立得還有什麼存在意義呢?

以上是數位化的拍立得,還能算是拍立得嗎?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