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mah > Artikel > hujung hadapan web > HTML5实战与剖析之焦点管理(activeElement和hasFocus)
现在的网站越来越注重残障人士了,很多网站都开始有专为视力不好的人们制作一些便捷通道,方便他们进行浏览网页。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焦点管理和盲人网站方面的事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1世纪的网站,越来越注重残障人士了,其他伤残类型还好说一些,要是视力方面不太好的人们去浏览网站,基本上是不知道怎么浏览。视力不好的人们去浏览基本上是靠获取焦点来浏览网站的,主要是靠获取焦点以后读取内容来浏览网站的。所以焦点管理在为视力不好的人们制作网站的时候是尤为重要的。
正因为考虑到视力不好的人们是客观存在的,所以HTML5添加了辅助管理DOM焦点的功能。
Document.activeelement属性始终会引用DOM中当前获得了焦点的元素。元素获得焦点的方式有用户输入(通常是按Tab键)、在代码中调用focus()方法和页面加载。先来看个小例子。
<body id="body"> <input id="btn" type="button" value="梦龙小站" /> </body>
window.onload = function(){ var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页面加载获取焦点 alert(document.activeElement.id) // body //调用focus()方法获取焦点 btn.focus(); alert(document.activeElement.id) // btn };
默认情况下,文档刚刚加载完成的时候,document.activeelement中保存的是document.body元素的引用。文档加载期间,document.activeelement的值为null。通过document.activeelement可以判断文档是否加载完成。
HTML5除了新添加了document.activeelement属性,还添加了document.hasfocus()方法。这个方法用于确定文档是否获得了焦点。先来看个小例子。
<body id="body"> <input id="btn" type="button" value="梦龙小站" /> </body>
window.onload = function(){ var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alert(document.hasFocus()) //true };
有了hasFocus()方法,我们就可以检测文档是否获得了焦点,可以知道用户是不是在与页面交互。
查询文档获知哪个元素获得了焦点,以及确定文档是否获得了焦点,这两个功能最重要的用途是提供Web应用的无障碍性。无障碍Web应用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恰当的焦点管理,而确切知道哪个元素获得了焦点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至少我们不用像过去一样靠猜测了。先来看个小例子。
<p id="meng">鼠标放上来</p> <p id="long" style="display:none;">获取焦点了</p>
window.onload = function(){ var oMeng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ng"); var oLong = document.getElementById("long"); oMeng.onmouseover = getFocus; oMeng.onmouseout = loseFocus; function getFocus(){ if (document.hasFocus()) { oLong.style.display = "block"; } } function loseFocus(){ oLong.style.display = "none"; } };
上面这个例子充分运用了hasFocus()方法来判断是否获得了焦点。从而也让我们感觉了一下hasFocus()方法的魅力,以及焦点管理的用处。能够实现这hasFocus()方法和activeElement属性的浏览器有:FireFox 3+、Safari 4+、Chrome、Opera 8+ 和IE 4+。
HTML5实战与剖析之焦点管理(activeElement和hasFocus)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中国Web应用无障碍化还有待发展,掌握好焦点管理(activeElement和hasFocus),基本上能够实现Web应用无障碍化。感谢大家对梦龙小站的支持,更多有关HTML5的跟新敬请关注梦龙小站HTML5实战与剖析的相关更新。
以上就是HTML5实战与剖析之焦点管理(activeElement和hasFocus) 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PHP中文网(www.ph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