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 架构的应用程序,包含两个部分,客户端和服务端,在每一个http请求至响应的完成,产生了这多姿多彩的网页世界,所以,与B/S 架构的一切相关技术问题,都可以认为是一个http请求过程的详细解释:客户端发起请求,中间经历了域名解析,tcp握手,然后在tcp/ip 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进行一系列封装,传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请求,这个时候,服务端的路由解析,文件操作,数据库查询开始工作,经过一系列服务端工作,找到请求想要的响应,然后服务将响应发送出去,最后又到达客户端,客户端根据响应内容的不同,开始不同的客户端工作。
今天,想从一张图开始说起:
如上图所示,为一个http服务器启动之后,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之后,调用createServer的回调函数所传过去的参数
基本上,IncomingMessage 将客户端请求相关的信息带到服务端,而后服务端通过ServerResponse的一系列方法完成响应需要的数据并将响应返给客户端。服务器通过这两个对象,便能完成一次请求到响应的过程。
而Readable和Writable 则将流式api和属性分别赋予IncomingMessage 和ServerResponse,使得他们可以使用诸如end,write等方法,以及pipe管道式传输数据。
EventEmitter则实现了以事件驱动方式运行程序的这么一个过程,也是设计模式上观察者模式的实现。
其实你初次看node文档很可能会和我有一样的迷惑,其一就是IncomingMessage ,实际除了官方文档那几个属性之外,更完全的属性应该是这样子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有什么用呢? 答案是当然有用,比如connection,可以借助此属性得到客户端ip。
到这里还得吐槽一句 node官方文档实在太坑了。
剩下的,几大类可以归结为辅助类,主要是完成加密,文件操作,子进程,集群等的操作。暂时先写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