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计算方法的最新发展状况如何?
能够帮助实现智能计算系统的先进技术是怎样的?
如何利用智能方法辅助计算系统设计、调度和理论研究?
怎样推动智能计算软硬件平台在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0月19日-20日,由之江实验室与Science/AAAS共同主办第三届智能计算创新论坛顺利举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摩根大通人工智能研究负责人Manuela Veloso,中国科学院院士、之江实验室计算材料首席科学家张统一,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Björn W.Schuller等海内外院士专家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全球智能计算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计算越来越重要,除了电以外,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技术影响到人类生活这么多领域。技术能够把人解放出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激发很多意想不到的想法,推动创新。”之江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说道,“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是一个‘out of box thinking’的时代,大家可以把你的想法从计算机这个盒子里拿出来。今天的论坛让大家能够在之江实验室面对面地讨论计算,探讨计算推动创新的可能,对于之江、对于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
Manuela Veloso是论坛首个主旨报告人,她专注于研究人工智能、人机共生自治、持续学习系统以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机器人足球赛、人工智能辅助金融交易决策、数据标准化、人工智能生成PPT文档,Manuela Veloso在报告中用丰富的实际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具备的能力,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新颖的互动方式,以及如何在知识和学习上进行优势互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会不断学习、执行更多任务,人类则将从事更加复杂的任务,一个人机共处的社会将是最终的发展方向。”Manuela Veloso说道。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度数字化的世界之中,这个世界依赖于冯·诺依曼架构下的计算机体系。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计算机体系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冯·诺依曼架构下,当下的人工智能仅擅长解决有充足数据、完整静态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现有计算机体系将遇到问题。施路平指出,类脑计算(BIC)被认为是后摩尔时代最有前途的新技术之一,将为我们提供一条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途径。施路平在报告中介绍了全球类脑计算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他指出,融合计算和神经科学驱动的方法是类脑计算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需要理论、芯片、软件、系统、应用协同发展。
AI for Science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研究也是全球关注热点。在主旨报告中,张统一院士介绍了材料信息学和材料GPT的概念,并以铁素体-马氏体钢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行为、铁铬铝钴镍基高熵合金在高温下的氧化行为为案例,详细展示了人工智能软硬件如何让材料科学研究更加精准高效。
“计算机已经可以模拟社交技能,做到‘感同身受’,其他的还会远吗?”Björn W.Schuller在报告中为我们介绍了情感计算的发展现状,对人类情感和音频、视频、文本和生理数据等多模态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情感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两天时间,围绕人工智能和计算技术,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Danica Kragic、法国索邦大学教授Sylvain Gigan、复旦大学教授彭鑫、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副教授Cynthia Matuszek、加州圣莫尼卡高级意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Leonardo Christov-Moore、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高飞、Google DeepMind研究科学家Nicolas Heess,以及来自之江实验室的青年学者魏一雄、陈红阳、马大程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在圆桌讨论中,之江实验室高级研究专家蒋田仔、林峰、吴信东,研究专家玉虓,UCLA教授Aydogan Ozcan针对数字孪生脑、知识图谱、铁电芯片等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Science Robotics编辑Amos Matsiko、Intelligent Computing期刊编辑部执行主编张宏纲带来了两场专业的编辑讲座。
以上是聚焦计算赋能创新,第三届智能计算创新论坛成功举行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