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技术的基本特征:1、“多人参与”;Web1.0中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或站长)定制的,而在Web2.0中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2、“可读可写互联网”;Web1.0中互联网是“阅读式互联网”,而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
本教程操作环境:windows7系统、Dell G3电脑。
Web 2.0,是相对Web 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Web 2.0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web2.0技术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web1.0,web2.0具有以下特征:
1、多人参与
Web1.0里,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或站长)定制的,比如搜狐;而在Web2.0里,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Web2.0的内容更多元化:标签tag、多媒体、在线协作等等。在Web2.0信息获取渠道里,RSS订阅扮演者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2、可读可写互联网
在Web1.0里,互联网是“阅读式互联网”,而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但在大范围里看,贡献大部分内容的是小部分的人。
Web2.0七大原则
1. 互联网作为平台
正如许多重要的理念一样,Web 2.0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重力核心。不妨将Web 2.0视作一组原则和实践,由此来把距离核心或远或近的网站组成为一个类似太阳系的网络系统,这些网站或多或少地体现着Web 2.0的原则。可以说,Web 2.0是发展引发信息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以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在2004年10月的第一次Web 2.0的会议上,约翰·巴特利(John Battelle)和我在我们各自的开场白中列举了一组初步的原则。这些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互联网作为平台”。这也曾是Web 1.0的宠儿网景公司(Netscape)的战斗口号,而网景在同微软的大战中陨落了。此外,我们早先的Web 1.0的楷模中的两个,DoubleClick和Akamai公司,皆是将网络当作平台的先驱。人们往往不认为这是一种网络服务,但事实上,广告服务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也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混合处理(mashup),如果用另一个近来流行的词来说的话。每个旗帜广告(banner ad)都是用来在两个网站之前无缝合作,向位于另外一台计算机上的读者传递一个整合好的页面。
Akamai也将网络看作平台,并且在一个更深入的层次上,来搭建一个透明的缓存和内容分发网络,以便降低宽带的拥塞程度。
虽然如此,这些先驱提供了有益的对比,因为后来者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可以将先驱们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从而对新平台本质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DoubleClick和Akamai都是Web 2.0的先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可以通过引入更多Web 2.0的设计模式,来实现更多的应用。
2. 利用集体智慧
在诞生于Web 1.0时代并且存活了下来,而且要继续领导Web 2.0时代的那些巨人的成功故事的背后,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他们借助了网络的力量来利用集体智慧
--超级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的时候,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的联系通过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所有网络用户的所有活动的直接结果,互联的网络将有机地成长。
--Yahoo!是第首例伟大的成功故事,诞生于一个分类目录,或者说是链接目录,一个对数万甚至数百万网络用户的最精彩作品的汇总。虽然后来Yahoo!进入了创建五花八门的内容的业务,但其作为一个门户来收集网络用户们集体作品的角色,依然是其价值核心。
--Google在搜索方面的突破在于PageRank技术,该技术令其迅速成为搜索市场上毫无争议的领导者。PageRank是一种利用了网络的链接结构,而不是仅仅是使用文档的属性,来实现更好的搜索效果的方法。
--eBay的产品是其全部用户的集体活动,就向网络自身一样,eBay随着用户的活动而有机地成长,而且该公司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特定环境的促成者,而用户的行动就发生在这种环境之中。更重要的是,eBay的竞争优势几乎都来自于关键性的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双方,而这正是这一点使得后面许多竞争者的产品的吸引力显著减低。
--Amazon销售同Barnesandnoble.com等竞争者相同的产品,同时这些公司从卖方获得的是同样的产品描述、封面图片和目录。所不同的是,Amazon已然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Amazon拥有比其竞争者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用户评价,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近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活动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Barnesandnoble.com的搜索结果很可能指向该公司自己的产品,或者是赞助商的结果,而Amazon则始终以所谓“最流行的”打头,这是一种实时计算,不仅基于销售,而且基于其他一些被Amazon内部人士称为围绕着产品“流动”(flow)的因素。由于拥有高出对手一个数量级的用户参与,Amazon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具备了这种洞察力,并且可能会将之延伸开来的那些创新型的公司,正在互联网上留下他们的印迹。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是一种在线百科全书,其实现基于一种看似不可能的观念。该观念认为一个条目可以被任何互联网用户所添加,同时可以被其他任何人编辑。无疑,这是对信任的一种极端的实验,将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的格言(源自开放源码软件的背景之下):“有足够的眼球,所有的程序缺陷都是肤浅的”(with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运用到了内容的创建之中。维基百科全书已然高居世界网站百强之列,并且许多人认为它不久就将位列十强。这在内容创建方面是一种深远的变革。
像del.icio.us(美味书签)和Flickr这样的网站,其公司已经在近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已经在一种被人们成为“分众分类”(folksonomy,有别于传统分类法)的概念上成为先行者。“分众分类”是一种使用用户自由选择的关键词对网站进行协作分类的方式,而这些关键词一般称为标签(tags)。标签化运用了像大脑本身所使用的那种多重的、重叠的关联,而不是死板的分类。举一个经典的例子,在Flickr网站上,一幅小狗照片可能被加上“小狗”和“可爱”这样的标签,从而允许系统依照用户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的方式来进行检索。
协作式垃圾信息过滤产品,例如Cloudmark,就聚集了电子邮件用户们对于“一封邮件是或者不是垃圾邮件”的众多相互独立的决策,从而胜过了依赖于分析邮件本身的那些系统。
伟大的互联网成功者并不主动地到处推销其产品,这几乎成为公理。他们采用“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的方式,也就是说,一些推介会直接从一个用户传播到另外一个用户。如何一个网站或产品依赖广告来进行宣传,你几乎可以断定它不是Web 2.0。
即便许多互联网基础设施本身,包括在大多数网络服务器中用到的Linux,Apache,MySQL,以及Perl,PHP或Python代码,也都依靠开放源码的对等生产(peer-production)的方式。其中包含了一种集体的、网络赋予的智慧。在SourceForge.net网站上列有至少10万种开放源码软件项目。任何人都可以添加一个项目,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并使用项目代码。
同时,由于作为用户使用的结果,新的项目从边缘迁移到中心。一个对软件的有机的接受过程几乎完全依靠病毒式营销。同时,作为用户应用的结果,新的项目从边缘迁移到中心,这是一种几乎完全依靠病毒式营销的,有机的软件采用过程,。
经验是: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 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3. 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
现在每一个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程序都由一个专门的数据库驱动:Google的网络爬虫, Yahoo!的目录(和网络爬虫),Amazon的产品数据库,eBay的产品数据库和销售商,MapQuest的地图数据库,Napster的分布式歌曲库。正如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在去年的私人对话中谈到的,“SQL是新的HTML”。数据库管理是Web 2.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使得我们有时候称这些程序为“讯件”(infoware)而不仅仅是软件。
该事实也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谁拥有数据?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已经见到了这样一些案例,其中对数据库的掌控导致了对市场的支配和巨大的经济回报。当初由美国政府的法令授权给Network Solutions公司(后被Verisign公司收购)的对域名注册的垄断,曾经是互联网上的第一个摇钱树。虽然我们在争论通过控制软件的API来形成商业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会变得困难得多,但是对关键数据资源的控制则不同,特别是当要创建这些数据资源非常昂贵,或者经由网络效应容易增加回报的时候。
注意一下由MapQuest, maps.yahoo.com,maps.msn.com,或者maps.google.com等网站提供的每张地图下面的版权声明,你会发现这样一行字“地图版权NavTeq,TeleAtlas”,或者如果使用的是新的卫星图像服务,则会看到“图像版权Digital Globe”的字样。这些公司对其数据库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仅NavTeq一家,就公布投资7.5亿美元用于创建其街道地址和路线数据库。Digital Globe则投资5亿美元来启动其自有卫星,来对政府提供的图像进行改进。)NavTeq竟然已做了很多模仿Intel的耳熟能详的Intel Inside标识的事:例如带有导航系统的汽车就带有“NavTeq Onboard”的印记。数据是许多此类程序事实上的Intel Inside,是一些系统的唯一的信息源组件,这些系统的软件体系多数是开放源码的,也有商业化的。
当前竞争火热的网络地图(web mapping)领域显示着,对拥有软件核心数据的重要性的疏忽大意,将最终削弱其竞争地位。MapQuest在1995年率先进入地图领域,随后是Yahoo!,再后来是Microsoft,而最近Google也决定挺进这一市场,他们可以轻松地通过对同一数据的授权来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程序。
然而,作为对比的是Amazon.com的竞争地位。像Barnesandnoble.com这样的竞争者一样,其原始数据库来自于ISBN注册商.R. Bowker。但是同MapQuest不同,Amazon大力增强其数据,增加出版商提供的数据,例如封面图片,目录,索引,和样张材料。更重要的是,他们利用了其用户来评注数据,以至于十年之后,是Amazon而不是Bowker,成为图书文献信息的主要来源,一个学者、图书管理员和消费者的参考书目来源。Amazon还引入了其专有的标识符,即ASIN,该标识符在ISBN存在时与之对应,而当产品不带有ISBN时,就创建出一个等价的命名空间。Amazon从而有效地“吸收和拓展了”其数据提供商。
设想如果MapQuest也已做了同样的事情,利用他们的用户来评注地图和路线,添加新的价值层面。那么对仅仅通过授权使用基础数据来进入这一市场的其他竞争者,将造成远远大得多的困难。
近期Google地图的引入,为应用程序销售商和其数据提供商之间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实验室。Google的轻量型编程模型已经引发了不计其数的增值服务的出现,这些服务以数据混合的方式,将Google的地图同其他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的数据源相结合。保罗·拉特马赫(Paul Rademacher)的housingmaps.com是这种混合的一个上佳范例,其网站将Google的地图同Craigslist的公寓出租,以及住宅购买数据相结合,来创建一种交互式的房屋搜索工具。
目前,这些混合大多是由程序高手们实现的创新性的实验产品。但是企业行动将紧随其后。并且,人们已经可以从至少一类开发者中发现这一点。Google已经将数据源提供者的角色从Navteq那里夺走,并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令人喜爱的中介者。在以后几年里,我们将会看到数据提供商和程序销售商之间的斗争,因为两大阵营都认识到了,特定的数据类别在作为搭建Web 2.0程序的积木时是多么的重要。
这场竞赛已经涉及到拥有特定类别的核心数据:位置、身份、公共事件日历、产品标识和命名空间等。在许多情况下,在那些创建数据需要巨额成本的地方,也可能存在一种如同Intel Inside方式一样凭借单一数据源来所有作为的机遇。其他情况下,胜者将是那些通过用户聚合来达到临界规模,并且将聚合的数据融入系统服务中的公司。
比如,在身份标识领域,PayPal,Amazon的一键式,以及拥有数百万用户的交流系统,都有可能成为创建整个网络范围的身份标识数据库的正当竞争者。(关于此,Google最近使用手机号码作为Gmail账号标识的尝试,可能就是朝借鉴和拓展电话系统所迈出的一步。)同时,像Sxip这样的创业公司,正在探索联合身份标识的可能性,以寻求一种“分布一键式”,从而提供一个无缝的Web 2.0标识子系统。在日历领域,EVDB则是通过维基式参与体系来搭建世界上最大的共享日历的一种尝试。虽然评判者尚在观望着任何一个特定创业公司或方式的成功是否,但很显然,这些领域的标准和解决方案,有效地将某些数据转变为“互联网操作系统”(internet operating system)的可靠的子系统,并将促成下一代的应用程序。
关于数据,必须注意一个进一步的方面,那就是用户关心其隐私和对自己的数据的权限。在许多早期的网络程序中,版权只被松散地执行。例如,Amazon宣称对任何提交到其网站的评论的所有权,但却缺少强制性,人们可以将同样的评论转贴到其他任何地方。然而,随着很多公司开始认识到,对数据的掌控有可能成为他们首要的竞争优势来源,我们将会看到在此类控制方面强度更大的尝试。
正如专有软件的增长而导致自由软件运动一样,在下一个10年中我们会看到专有数据库的增长将导致自由数据运动。在像维基百科全书这样的开放数据项目、创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以及像Greasemonkey(让用户决定如何在其计算机上显示数据)这样的软件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对抗势头的前兆。
4. 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
如上文在对Google和Netscape的比较中谈到的,互联网时代软件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它应该被作为服务来交付。这种事实导致这类公司的商业模式上很多根本性的变化。
1. 运营必须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Google或者Yahoo!在产品开发方面的专门技术,必须同日常运营方面的专门技术相匹配。从软件作为制造品到软件作为服务的变化是如此地根本,以至于软件将不再能完成任务,除非每日加以维护。Google必须持续抓取互联网并更新其索引,持续滤掉链接垃圾和其他影响其结果的东西,持续并且动态地响应数千万异步的用户查询,并同步地将这些查询同上下文相关的广告相匹配。
所以,Google的系统管理、网络、和负载均衡技术,可能比其搜索算法更被严加看管,也就不足为奇了。Google在自动化这些步骤上的成功是其同竞争者相比更有成本优势的一个关键方面。
同样也不足为奇的是,像Perl、Python、PHP、和当前的Ruby这样的脚本语言在Web 2.0公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un公司的第一个网管哈桑·施罗德(Hassan Schroeder)曾对Perl有一个著名的形容:“互联网的管道胶带”(the duct tape of the internet)。事实上,动态语言(常常被称为脚本语言,并被软件制品时代的软件工程师所贬低),是系统和网络管理员,以及创建可经常更新的动态系统的程序开发者们所喜爱的工具。
2. 用户必须被作为共同开发者来对待,这是从对开放源码开发实践的一种反思中得出的(即便所涉及的软件不太可能以开放源码授权方式来发行)。开放源码的格言“早发布并常发布”(release early and release often)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一种更为极端的定位“永远的测试版”(the perpetual beta)。其中产品在开放状态下开发,新的功能以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速度被加入进来。Gmail、Google Maps、Flickr、del.icio.us,和其他类似的服务,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打着测试版的标识多年。
故此,实时地监测用户行为,来考察哪些新特性被使用了,以及如何被使用的,将成为另外一种必须的核心竞争力。一位工作于一个主要在线服务网络商的开发者评论道:“我们每天在网站的某些部分提供两到三个新的特性,而且如果用户不采用它们,我们就将其撤掉。如果用户喜欢它们,我们就将其推广到整个网站。”
Flickr的总开发师卡尔·亨德森(Cal Henderson),近来透露了他们是如何在短至每半个小时就部署一个新版本的。显而易见,这是同传统方式有天壤之别的开发模式。虽然不是所有的网络程序都以像Flickr这样的极端方式来开发,但几乎所有网络程序都有一个同任何PC或者客户-服务器时代截然不同的开发周期。正因如此,ZDnet杂志才论断Microsoft不会打败Google:“Microsoft的商业模式依赖于每个人在每两到三年都升级他们的计算环境。Google的模式则依靠任何人每天在其计算环境中自行探索新东西。”
虽然Microsoft已经体现了从竞争中学习并最终做得最好的强大能力,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次的竞争要求Microsoft(可以扩展到任何现存的软件公司)来成为一种在深入层面上显著有别的公司。天生的Web 2.0公司在享受自然而然的优势,因为它们不需要去摆脱陈旧的模式(及其相应的商业模式和营收来源)。
5. 轻量型编程模型
一旦网络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型公司将以复杂的网络服务堆栈来加入到纷争之中。这种网络服务堆栈被设计用来为分布式程序建立更可靠性的编程环境。
但是,就像互联网成功正是因为它推翻了许多超文本理论一样,RSS以完美的设计来取代简单的实用主义,已经因其简单性而成为大概是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服务,而那些复杂的企业网络服务尚未能实现广泛的应用。
类似地,Amazon.com的网络服务有两种形式:一种坚持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网络服务堆栈的形式主义;另一种则简单地在HTTP协议之外提供XML数据,这在轻量型方式中有时被称为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代表性状态传输)。虽然商业价值更高的B2B连接(例如那些在Amazon和一些像ToysRUs这样的零售伙伴之间的连接)使用SOAP堆栈,但是根据Amazon的报道,95%的使用来自于轻量型REST服务。
同样的对简易性的要求,可以从其他“朴实的”网络服务中见到。Google近来的Google地图的推出就是一个例子。Google地图的简单AJAX(Javascript和XML的结合)接口迅速被程序高手们破译,被随即进一步将其数据混合到新的服务之中。
地图相关网络服务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例如像ESRI那样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从MapQuest和Microsoft的MapPoint。但是Google地图以其简洁性而让世界兴奋起来。虽然从前销售商所支持的网络服务都要求各方之间的正式约定,但Google地图的实现方式使数据可以被捕获,于是程序高手们很快就发现了创造性地重用这些数据的方法。
这里有几条重要的经验:
1. 支持允许松散结合系统的轻量型的编程模型。由企业开发的网络服务堆栈的复杂设计是用来促成紧密结合的。虽然这在许多情况下是必须是,但是许多最重要的应用程序可以事实上保持松散结合,甚至是脆弱的结合。Web 2.0的理念同传统的IT的理念迥然不同。
2. 考虑聚合(syndication)而不是协调(coordination)。简单的网络服务,例如RSS和基于REST的网络服务,是用来向外聚合数据,但并不控制其达到连接的另外一端时发生的事情。这种想法是互联网本身的基础,一种对所谓端到端原则的反映。
3. 可编程性和可混合性设计。像最初的互联网一样,RSS和AJAX这样的系统,都有此共同点:重用的障碍非常低。许多有用的软件事实上是开放源码的,而即便它不是,也没有许多东西来保护其知识产权。互联网浏览器的“查看源文件”选项,使得许多用户可以复制其他任何用户的网页;RSS被设计得使用户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查看所需要的内容,而不是按照信息提供者的要求;最成功的网络服务,是那些最容易采纳未被服务创建者想到的新的方向。同更普遍的“保留所有权利”(all rights reserved)相比,随着创作共用约定而普及的“保留部分权利”(Some Rights Reserved)一词成为一个有益的指路牌。
6. 软件超越单一设备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Web 2.0特性是Web 2.0已经不再局限于PC平台这样一个事实。在对Microsoft的告别建议中,长期的Microsoft开发者戴夫·斯塔兹(Dave Stutz)指出:“超越单一设备而编写的有用软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获得更高的利润”。
当然,任何的网络程序都可被视为超越单一设备的软件。毕竟,即便是最简单的互联网程序也涉及至少两台计算机:一个负责网络服务器,而另一个负责浏览器。而且就如我们已经探讨过的,在将网络作为平台的开发中,把这个概念拓展到由多台计算机提供的服务而组成的合成应用程序中。
但是如同Web 2.0的许多领域一样,在那些领域中“2.0版的事物”(2.0-ness)并不是全新的,而是对互联网平台真正潜能的一种更完美的实现,软件超越单一设备这一说法赋予我们为新平台设计程序和服务的关键性的洞察力。
迄今为止,iTunes是这一原则的最佳范例。该程序无缝地从掌上设备延伸到巨大的互联网后台,其中PC扮演着一个本地缓存和控制站点的角色。之前已经有许多将互联网的内容带到便携设备的尝试,但是iPod/iTunes组合却是这类应用中第一个从开始就被设计用于跨越多种设备的。TiVo则是另外一个不错的例子。
iTunes和TiVo也体现了Web 2.0的其他一些核心原则。它们本身都不是网络程序,但都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使网络成为其体系中无缝连接的、几乎不可察觉的一部分。数据管理显然是它们所提供的价值的核心。它们也是服务,而非打包的程序(虽然对于iTunes来说,它可以被用作一个打包的程序来仅仅管理用户本地的数据)。不仅如此,TiVo和iTunes都展示了一些集体智慧的方兴未艾的应用。虽然对于每个情况,其实验都是同网络IP入口的周旋。iTunes中只有有限的参与体系,虽然近来增加的播客(podcasting)将这一规则规律性了不少。
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伟大变革的Web 2.0领域中的一个,随着越来越多的设备正连接到这个新的平台中来。当我们的电话和汽车虽不消费数据但却报告数据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程序呢?实时的交通监测、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以及公民媒体,只不过是新平台的能力的几个早期警示。
7. 丰富的用户体验
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魏裴(Pei Wei)开发的Viola浏览器,互联网就被用来在网页浏览器中传送“小程序”(applet)和其他一些活动内容。1995年Java的引入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小程序的传送。JavaScript和后来的DHTML都被作为轻量型方式引入,来为客户端提供可编程性和丰富的用户体验。几年以前,Macromedia缔造出“丰富的互联网应用程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一词(该词也被Flash的竞争者开放源码的Laszlo系统使用),以便凸显Flash不仅可传送多媒体内容,而且可以是GUI(图形用户界面)方式的应用程序体验。
然而,互联网传递整个应用程序的潜能在Google引入Gmail之前,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紧接着就是Google地图程序,一些基于互联网的带有丰富用户界面以及PC程序等同的交互性的应用程序。在网络设计公司Adaptive Path的耶希•詹姆斯•加莱特(Jesse James Garrett)的一个讨论会论文中,Google所使用的这组技术被命名为AJAX。他写道:
Ajax不是一项技术。它其实是几项技术,每项技术自身都很繁荣,它们以强有力的全新方式结合起来。Ajax涵盖:
-- 运用XHTML和CSS实现基于各种标准的展示。
-- 运用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和交互。
-- 运用XML和XSLT实现数据交换和操作。
-- 运用XMLHttpRequest实现异步数据检索。
-- JavaScript将所有这些绑定到一起。
AJAX也是Web 2.0程序的一个关键组件,例如现在归属Yahoo!的Flickr,37signals的程序basecamp和backpack,以及其他Google程序,例如Gmail和Orkut。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史无前例的用户界面创新阶段,因为互联网开发者们终于可以创建,像本地基于PC的应用程序一样丰富的网络程序了。
有趣的是,许多现在正被探索的功能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90年代后期,Microsoft和Netscape,都对现在终于被认识到的那些功能有所洞察,但是它们对于所要采用的标准的争斗,使得实现跨浏览器的应用程序变得困难。仅在当初Microsoft确定无疑地赢得了浏览器之战的时候,而且那时事实上只需要针对一个浏览器标准,编写这种程序才成为可能。同时,虽然Firefox在浏览器市场中重新引入了竞争,但至少在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对互联网标准的破坏性的争夺以至于我们倒退到90年代。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会看到许多新的网络程序,不仅确实是新颖的程序,而且是对PC程序丰富的网络再现。到目前为止,每个平台的变革也都为改变那些在旧平台中占主导地位的程序的领导地位创造了机会。
Gmail已经在电子邮件中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创新,将互联网的力量(随处可访问、深层的数据库能力、可搜索性)与在易用性方面同PC界面接近的用户界面相结合。同时, PC平台上的其他邮件程序,正在从另一端通过增添IM和呈现能力,来蚕食着这一领域。我们离集成通信客户端有多少远呢?这些集成通信客户端应是整合了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和手机,并且应使用VoIP以便向网络程序的丰富功能中添加语音能力。这种竞赛已经开始。
我们也很容易看到Web 2.0是如何重新打造地址簿的。一个Web 2.0风格的地址薄将把PC或电话上的本地地址簿,仅仅当作一种你显式要求系统记忆的联系人的缓存。同时,一个基于互联网的Gmail风格的异步代理,将保存发送或者接收的每个消息,每个电子邮件地址和每个使用过的电话号码,并且创造出社交网络的启发性算法,来决定当一个答案不能在本地缓存中找到时,应该提供哪个作为替代。在缺少答案的情况下,该系统会查询更广阔的社交网络。
一个Web 2.0的字处理程序将会支持维基风格的协作编辑,而不仅仅是处理独立的文档。但是该程序也会支持我们期望在基于PC的字处理器中得到的那种丰富格式。Writely是这种程序的一个优秀范例,虽然它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此外,Web 2.0革命不会局限于PC程序。例如,在CRM这样的企业级应用程序中,Salesforce.com展示了网络是如何被用来以服务的方式来传递软件的。
对新的进入者来说,竞争机会在于充分开发Web 2.0的潜能。成功的公司将创建可以向其用户学习的程序,利用可供参与的体系来建立一种决定性的优势,不仅在软件的界面方面,而且在共享数据的丰富程度方面。
更多相关知识,请访问常见问题栏目!
以上是web2.0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的详细内容。更多信息请关注PHP中文网其他相关文章!

热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程序,用于创建逼真的裸体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用于从照片中去除衣服的在线人工智能工具。

Undress AI Tool
免费脱衣服图片

Clothoff.io
AI脱衣机

Video Face Swap
使用我们完全免费的人工智能换脸工具轻松在任何视频中换脸!

热门文章

热工具

VSCode Windows 64位 下载
微软推出的免费、功能强大的一款IDE编辑器

ZendStudio 13.5.1 Mac
功能强大的PHP集成开发环境

螳螂BT
Mantis是一个易于部署的基于Web的缺陷跟踪工具,用于帮助产品缺陷跟踪。它需要PHP、MySQL和一个Web服务器。请查看我们的演示和托管服务。

记事本++7.3.1
好用且免费的代码编辑器

mPDF
mPDF是一个PHP库,可以从UTF-8编码的HTML生成PDF文件。原作者Ian Back编写mPDF以从他的网站上“即时”输出PDF文件,并处理不同的语言。与原始脚本如HTML2FPDF相比,它的速度较慢,并且在使用Unicode字体时生成的文件较大,但支持CSS样式等,并进行了大量增强。支持几乎所有语言,包括RTL(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和CJK(中日韩)。支持嵌套的块级元素(如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