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寫法
#里面的if分支只会执行一次,返回的函数里面已经不包含浏览器判断了,所以相对于常规写法,已经很棒了
var addEvent = (function(){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return function(elem, type, handler){
elem.addEventListener(type, handler, false);
};
}else if(window.attachEvent){
return function(elem, type, handler){
elem.attachEvent('on' + type, handler)
};
}
})();
第二種寫法
#在第一次进入if判断后,重写了addEvent函数,这样后续的addEvent也不包含分支判断语句了,感觉跟第一种写法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第二种写法被称为惰性载入函数,可是我并没有感觉他比第一种方式惰在哪里啊?相较来说,我更喜欢第一种方式,求解释
var addEvent = function(elem, type, handler){
if(window.addEventListener){
addEvent = function(elem, type, handler){
elem.addEventListener(type, handler, false);
};
}else if(window.attachEvent){
addEvent = function(elem, type, handler){
elem.attachEvent('on' + type, handler);
};
}
addEvent(elem, type, handler);
};
說的很清楚,謝謝!
#Samhanx
给我你的怀抱2017-05-16 13:41:30
注意第一種寫法的IIFE,這樣當程式碼執行到這個addEvent函數賦值的時候就明確了addEvent到底是if回傳的函數還是else if回傳的函數。
第二種寫法在執行程式碼的時候addEvent還是最外層那個函數,你實際調用addEvent()的時候,內部進行重新賦值,明確addEvent到底是什麼,然後函數內再自我調用,這就是惰性的地方吧。
注意這中間參數有個傳遞的過程,並且如果不調用的話,外層函數的引用會一直保存在addEvent上面,而第一種寫法的立即執行函數執行完之後,那個匿名函數佔用的內存就已經開始等待回收了。
黄舟2017-05-16 13:41:30
我理解稱第二種方法為惰性載入函數,是相對於第一種方法而言的:
1) 第一種方法,由於是IIFE,不管是否呼叫addEvent
, 都已經確認了瀏覽器支援的是addEventListener
,還是attachEvent
;addEvent
, 都已经确认了浏览器支持的是addEventListener
,还是attachEvent
;
2) 第二种方法,则是在显式调用addEvent
2) 第二種方法,則是在明確呼叫addEvent
時候才能知道瀏覽器的支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