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做專案做得比較散(應該說一直都是這樣),總結就依據不同情境雙開吧~這篇記錄的是關於node的學習總結,而下一篇是做專案學到的web前端的知識。
1.HTTP篇
node的HTTP模組在第一篇文章時接觸過,這裡來學習幾個例程中出現的API。
require('http').createServer(function(req, res){
if('/' == req.url){
res.writeHead(200, {'Content-Type': 'text/html'});
res.end([
'
creatServer([requestListener])函數的參數是回呼函數function(req, res),其中的req(請求request)是http.IncomingMessage的實例,res(回應)則是http.ServerRrsponse的實例。
我們用到了res的url、method字串和兩個方法writeHead、end。顧名思義,url就是記錄HTTP的URL(主機名稱後面所有的東西),method就是記錄HTTP回應的方法。
writeHead(statusCode, [reasonPhrase], [headers])用來傳送一個http回應頭訊息,此方法只有當訊息到來時才被呼叫一次,並且必須在end這一類方法之前呼叫。如果你反而為之,先呼叫了write(chunk, [encoding])或end([data], [encoding])方法,系統會自動記錄一個不易見、易變的(總之不好的)回應頭內容並且呼叫writeHead這個方法。
而end方法會對伺服器發出訊息表示回應的訊息都會傳送完畢,所以每次回應傳送完畢時必須呼叫這個方法。當其參數有內容(如例程)時,這個方法等於同時呼叫了write('內容', [encoding])和end方法。這還是相當方便的。
接下來,例程使用了req.on來監聽事件並綁定在req(message)上。其原型是Emitter.on(event, listener),req就是產生事件的對象,並且在監聽函數中this指向當前監聽函數所關聯的EventEmitter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