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2021年6月20日至21日的報道,2023阿里巴巴羅漢堂數位經濟年會已在杭州成功舉辦。今年的會議主題是「尋找正在發生的未來」。 7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全球前沿學科領域開創者與領導者、企業界代表齊聚西子湖畔,暢談人工智慧、永續發展與氣候韌性、複雜科學發展等全球發展議題。
開幕典禮上,阿里巴巴集團和阿里雲智慧集團董事長兼CEO張勇代表阿里巴巴歡迎各位嘉賓到來,並和多位諾獎得主展開關於「人工智慧的機會和挑戰」的對談和交流。
同一天,張勇發布全員信宣布,將從9月10日起專職擔任阿里雲智慧集團董事長兼CEO,專注阿里雲未來的發展,持續提升阿里雲的產業競爭力與全球競爭力。
張勇對話諾獎經濟學得主 人工智慧將無所不在
在「人工智慧的機會與挑戰」環節中,張勇對話三位諾獎得主。
張勇認為,人工智慧為整個社會帶來全新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也將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成長機會,甚至出現一些現在完全無法想像的新職位、新產業。即使再有創意的人,也難以想像行動網路發展至今所呈現的局面。
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瑞克‧馬斯金(Eric S. Maskin)則認為,未來將誕生「人工智慧顧問公司」這一全新產業,為無法自行研發、需要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提供服務。
在2010年諾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看來,人工智慧正深刻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和員工的工作模式,因此對員工進行及時培訓十分重要。
曾體驗過釘釘的2011年諾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Thomas J. Sargent)則認為,釘釘子這類數位化工具,將是企業和員工在人工智慧時代提升生產力的關鍵。
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張勇的看法是:「人工智慧將無所不在,但我相信,人類比機器擁有更多的智慧,肯定能找到與人工智慧、與機器和諧相處的模式。 ”
羅漢堂發布“未來十問”,與諾獎得主叩問時代
「人工智慧會消滅還是創造更多的工作?」「虛擬世界能讓人類更幸福嗎?」「數位科技會讓全球更割裂還是更融合?」…這些是來自今年羅漢堂聯合全球頂級大腦發布的“關乎未來的十大問題”。
「數位時代,企業規模會變小還是變大?」這既是一個經濟學命題,也是一個未來社會形態的命題;「隱私保護,是阻礙還是促進了資料流動?」有一些違反直覺但發人深省……可以說,這十大問題,既是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有學術味,也有公共性。
在2001年諾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看來,人類歷史已經證明,技術的進步不會減少工作崗位的數量,反而可能會縮短工作時長,“這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長期趨勢」。
對於虛擬世界是否能讓人更幸福,2016年諾獎得主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öm)認為,這更多取決於人們能否與社區、家庭和朋友更深地聯結,而非出於金錢等因素。
Thomas Sargent believes that a common "language" fosters connection.。數位科技使用的是中文、英語以外的另一種世界語言,這種全球共享的語言分享著共同的價值觀,如果善加使用,將會讓世界更融合。
理解數位時代的平台責任
本次羅漢堂數位經濟年會也發布了《理解平台價值與責任:原則與實踐》《數據經濟:數位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兩份報告,由羅漢堂與多位諾獎得主在內的社會科學家共同撰寫。
《理解平台價值與責任:原則與實踐》報告表示,不同於傳統企業價值創造的方式,數位平台建構生態社區,提供數位基礎設施及模組化的的商業能力,促進參與者之間的協調互動和交易,從而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數位平台與傳統企業的責任不同,因為前者採用獨特的價值創造方式。報告提出價值原則、激勵原則、效率原則、公平原則這四大原則。
《資料經濟:數位經濟發展的新階段》認為,資料的使用應讓使用者明確表示自己享有權利,並理解資料對自身的影響;同時,資料使用者有責任為使用者應得的權利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並有效落實;推動資料分級管理,明確不同資料使用者的權利;鼓勵加密、匿名化、隱私運算等隱私增強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而促進可信任資料流通。
以上是張勇對話多位諾獎得主 人工智慧將無所不在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