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科技週邊 >人工智慧 >當AI遇上詐騙

當AI遇上詐騙

王林
王林轉載
2023-05-31 14:06:01697瀏覽

「雖然知道現在騙局高發,但還是不太敢相信自己居然遇到了。數日前受到電信詐騙的經歷,仍讓讀者吳佳(化名)感到驚嚇。而在吳佳所遭遇的騙局裡,騙子利用AI換臉變成了她熟悉的人。

不僅吳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令人防不勝防的AI詐騙,北京商報記者註意到,近日利用AI技術實施的新型電信詐騙模式已經呈現了高發態勢,「AI詐騙成功率接近100% 」「科技公司老闆10分鐘被騙430萬元」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搜後,也引發了用戶對於新型技術應用的討論。

當AI遇上詐騙

「AI換臉」搞詐騙

人工智慧又火了,這次是圍繞電信詐騙。吳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此前自己久未使用的一社交帳號突然收到了一位多年未聯繫的高中「好友」的問候,起初自己並未起疑心。但簡單寒喧後,對方提出了借2,000元應急的需求。雖然有點困惑,但因為過去的熟悉關係,吳佳沒有立即拒絕,而是要求透過語音和視訊來驗證身份。

「先是給我發了幾句語音,聽起來也很正常,也比較像她的聲音。緊接著我撥通視訊電話,她很快接通了,確實是她的臉。」吳佳表示。據吳佳回憶,由於頻繁出現網絡卡頓情況,視頻電話接通後兩人對話並不流暢,對方只推脫說網絡不好,還提出“我的臉你都不認識了”等話術。

吳佳警惕起來了,因為對方沒有詳細解釋需要藉錢的原因,只是在確認「臉」後急於掛斷電話並表現反常。之後,吳佳在電話中問到了對方們共同高中老師的姓氏,但是對方沒有直接回答,依然堅稱「我就是本人」。在意識到可能遇到詐騙後,吳佳掛斷視訊電話,並進一步使用其他管道向該同學進行了求助,得到了借錢者並非本人的回應。

對於這起騙局,吳佳心有戚戚。吳佳表示,雖然了解電信詐騙的手法很多,但沒想到視訊驗證方式可能也行不通了。後來我提醒了一下家中的長輩,如果遇到同樣的情況很容易被騙,於是再度跟他們強調不要隨意透過網路管道交易資金。 ”

根據吳佳的回饋綜合推斷,她所遭遇的是近日備受關注的AI詐騙。 5月22日,「科技公司老闆10分鐘被騙430萬元」「AI詐騙成功率接近100%」「AI詐騙在全國多地爆發」等話題接連登上熱搜,也有不少警方發布了AI科技相關的電信詐騙案例。

溫州市公安局反詐中心在5月22日發布的信息顯示,「我想你應該不會虧待我,在你收到短信圖片之後速與我聯繫。」溫州市民陳先生收到一條來自“私家偵探”的勒索短信,並附上一張所謂的陳先生與一名女子的不雅視頻截圖,但相關視頻卻是AI合成而來。陳先生報警向警方求助,此案目前正在調查中。

無獨有偶,平安包頭官方微訊號5月20日揭露,包頭市公安局電信網路犯罪偵查局日前偵破一起使用智慧AI技術進行電信詐騙的案件,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接到好友微信視訊電話,透過視訊確認了好友面貌與聲音後,郭先生在10分鐘內將430萬元轉至對方帳號。直到轉款後再與好友聯繫,郭先生這才意識到被騙。在包頭警方的協助下,最終攔截了詐騙帳戶內的336.84萬元被騙資金,但還有93.16萬元被轉走。

易觀分析金融業高級諮詢顧問蘇筱芮表示,伴隨著AI技術應用的逐步成熟以及應用門檻的降低,透過AI以假亂真來實施詐騙成為了不法分子作案的新趨勢。

個人隱私過度外洩

事實上,近年來打擊電信詐騙工作已成為監管方的重點工作,透過民警、銀行、社區、媒體等線上線下多方管道,對於各類電信詐騙手段進行詳細的預警披露,但花樣百出的電信詐騙仍令人防不勝防。

不過,在多方警告之下,使用者對於電信詐騙的警覺程度不斷提高。在本次關於AI詐騙話題的討論中,也有不少用戶提出了保護個人隱私資訊、對於任何涉及到金錢的事都不能掉以輕心等觀點。

博通顧問王蓬博也認為,科技的進步讓防範電信詐騙的難度在提升,但電信詐騙頻出的原因還是在於資訊時代用戶個人隱私資訊過度外洩。北京商報記者也向多位讀者進行了解,一位曾經遭遇電商平台退貨騙局的用戶指出,騙子在電話中清晰地提供了自己的帳戶名、所購買的產品以及收穫地址,最終造成了自己的大額損失。

在數位化全面推進的時代,各種平台都普遍收集個人信息,這為AI詐騙這種新型模式的興起提供了機會。當詐騙遇上了AI,行騙成功率接近100%。蘇筱芮指出,包括AI在內的新型技術,本身應該是中性的,在能為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其中暗藏的各類風險。

對刷臉、刷掌支付影響幾何

#根據警方通報的內容,利用AI技術實施詐騙的方式主要包括聲音合成、AI換臉,以及盜取微信號後,提取語音文件或安裝非官方版本(插件),向微信好友轉發此前的語音記錄獲取信任。精細篩選後,AI技術可用於辨別受騙人群並尋找目標對象。

相較於傳統的詐騙手段,AI詐騙涉及了人臉、聲紋等生物特徵資訊。數位化時代,指紋、聲紋、人臉甚至是虹膜等生物資訊都成為能開啟資金帳戶的“鑰匙”,這也意味著,除了常規的驗證碼、身份證號信息外,當前用戶要保護的隱私資訊也逐漸包括個人生物資訊。

另根據過往北京商報記者的實際調查情況,尤其是在金融領域,新技術與新事物的出現往往極易成為騙子利用的砝碼,以此向不知情的用戶實施騙局。 AI「換臉」詐騙的方式出爐後,也有不少用戶對人臉辨識等方式的安全性表達了擔憂,提出騙子是否有可能透過AI技術盜用個人資金帳戶。

微信在AI詐騙廣受討論的同時,也正式發布了刷掌支付這一全新的支付方式。在討論刷掌支付時,一些用戶也提到了關於掌紋資訊收集和支付安全方面的問題。根據介紹,與指紋辨識使用指腹的表皮紋路不同,掌紋辨識是利用掌心血管紋路進行辨識的。

在享受新科技帶來的方便的同時,機構方應該思考如何應對新科技帶來的詐騙等問題。談到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王蓬博指出,如果有機構要推行新技術,一定要在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反詐騙和便於用戶使用之間實現平衡,起碼要提前預備好防範和應對機制。

「以刷掌支付為例,個人資訊的規模化採集和應用實際上都缺乏法律支撐,如何避免資訊被過度採集,如何避免個人專屬的且應該是絕密的生物識別資訊不被洩露,如何做好資料儲存,要想呼叫必須經過何種方式確保個人資訊安全…這些問題目前都沒有很好的解釋。王蓬博表示,隨著廣大用戶逐漸接受個人隱私保護,新技術要普及面向個人用戶的難度更高了。

轉帳前交叉驗證

對消費者而言,更為重要的是,要守好自己的「錢袋子」。對此,王蓬博表示,消費者首先要提高警惕,涉及到轉帳的需要認真核實資訊的真實性,及時透過正規管道聯繫相關信源,進行交叉驗證。

蘇筱芮則指出,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看待:一是監管側,需及時向社會公眾發布風險提示和預警,在執法隊伍中進一步強化科技人才引進,總結提煉新型電詐的新特徵、新模式,透過建立一批大案、要案以震懾市場;二是平台側,例如騙子常駐、常利用的購物平台、社群平台、支付平台等,需加強風控管理,合理採取攔截措施,在帳戶異常或聊天內容異常時及時向用戶發布提醒;三是用戶側,不輕信陌生來電和短信,在轉賬、付款前通過官方等渠道核實好對方的身份信息。

北京商報記者 廖蒙

以上是當AI遇上詐騙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sohu.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