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科技週邊  >  專家:微調模型AI或可成為醫生研究的“精神病患”

專家:微調模型AI或可成為醫生研究的“精神病患”

PHPz
PHPz轉載
2023-05-29 20:59:021280瀏覽

專家:微調模型AI或可成為醫生研究的“精神病患”

視覺中國 圖

ChatGPT在「智慧湧現」的同時,會不會湧現情緒?

2023年4月一項來自德國的研究顯示,GPT3.5在人類常用的焦慮症測試問卷中獲得了較高的分數,且被提示誘導進入焦慮情景後,如研究人員所預期的那樣,產生了特定的決策判斷和偏見行為。這是不是意味著,AI有可能經過訓練後患上焦慮症?

5月25日,在天橋腦科學研究院(簡稱TCCI)舉辦的首期「AI問腦」對話上,上海市精神健康中心心理諮商與治療中心主任仇劍崟與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慧學院副教授陳光就此主題在線上交流互動,吸引了近7萬人次觀看直播。

身為資深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仇劍崟很興奮地看到,AI這次在情緒認知方面的表現上了一個新台階。她坦言,自己很期待AI經過專業訓練之後能夠患上焦慮症,從而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焦慮症的表現,分析背後的相關因素,為找出更多更好的預防、治癒方法打開新思路。

陳光認為,這類模型是基於大量的訓練資料進行學習和產生文字。目前,透過填空和接龍等方式訓練得到的模型缺乏真正的主觀意識,並且沒有情感或意願。而基於人工回饋強化學習(RLHF),AI的確可根據人類對其輸出結果的判定與引導,不斷調整,逐漸接近人類的傾向。儘管現在的模仿可以用於文本學習和生成,但他認為它無法形成穩定且一致的"性格"。

仇劍崟介紹,病理性焦慮是指持續、無具體原因地感到緊張不安,或無現實依據地預感到災難、威脅或大禍臨頭感,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運動性不安,常伴隨主觀痛苦感或社會功能受損。根據2020年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數據,中國的焦慮症發生率約為5%。

據對話透露,醫生近年來已積極實踐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精神障礙診療,包括焦慮症等。目前,AI已經在自殺預防等領域中發揮積極的輔助作用。隨著人機互動的範圍從文字拓展到面部表情、身體姿態、語音、心率、體溫,甚至是未來的腦機接口,AI將進一步幫助揭示人類情緒背後的生理學機制,成為心理治療機器人,在社區或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協助精神衛生診療。

陳光從電腦科學的角度觀察到,ChatGPT熱潮促進AI進入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如果結合精神衛生領域的專業數據對大模型進行“微調”,一方面將幫助AI更好地模擬人類的情緒反應,模擬出一批供醫生研究的“精神病人”,另一方面也有望更準確高效地識別出人類的情緒障礙,起到輔助診療作用。相關數據的規模是AI技術能否深入精神衛生領域的關鍵。

仇劍崟和陳光一致認為,傳統醫學對於精神障礙的辨識是基於主觀的觀察。計算精神醫學的興起,推動資料分析、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工具應用於精神障礙的分型診斷、風險預警、預後預測,協助臨床診療和防治策略制定。而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AI,將為計算精神病學帶來更大的突破,幫助人類進一步打開精神疾病和大腦這兩個「黑盒子」。

「AI問腦」是一檔新推出的輕型學術交流會議系列,以AI科學家和腦科學家交叉對話為主,探索AI技術與腦科學的雙向創新,並對AI自主意識、人類意識上雲等公眾熱議話題進行開放性討論。

以上是專家:微調模型AI或可成為醫生研究的“精神病患”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sohu.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