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後端開發 >Python教學 >Python中的@cache怎麼用

Python中的@cache怎麼用

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
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轉載
2023-05-23 11:50:341993瀏覽

    Python中的@cache有什麼妙用?

    透過採用快取策略,可以將空間轉換為時間,進而提升電腦系統效能。快取在程式碼中的作用是優化程式碼的運行速度,儘管會增加記憶體佔用。

    在Python的內建模組 functools 中,提供了高階函數 cache() 用於實作緩存,以裝飾器的方式使用: @cache。

    @cache快取功能介紹

    在cache的原始碼中,對cache的描述是:Simple lightweight unbounded cache. Sometimes called “memoize”. 翻譯成中文:簡單的輕量級無限制緩存。有時也被稱為「記憶化」。

    def cache(user_function, /):
        'Simple lightweight unbounded cache.  Sometimes called "memoize".'
        return lru_cache(maxsize=None)(user_function)

    cache() 的程式碼只有一行,呼叫了 lru_cache() 函數,傳入一個參數 maxsize=None。 lru_cache() 也是functools 模組中的函數,查看lru_cache() 的源碼,maxsize 的預設值是128,表示最大快取128個數據,如果數據超過了128個,則按LRU(最久未使用)刪除多的演算法數據。 cache()將maxsize設定成None,則 LRU 特性被停用且快取數量可以無限成長,所以稱為「unbounded cache」(無限制快取)。

    lru_cache() 使用了 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久未使用演算法,這也是函數名稱中有 lru 三個字母的原因。最久未使用演算法的機制是,假設一個資料在最近一段時間沒有被存取到,那麼在將來它被存取的可能性也很小, LRU演算法選擇將最近最少使用的資料淘汰,保留那些經常被使用的數據。

    cache() 是在Python3.9版本新增的,lru_cache() 是在Python3.2版本新增的, cache() 在lru_cache() 的基礎上取消了快取數量的限制,其實跟技術進步、硬體效能的大幅提升有關,cache() 和lru_cache() 只是同一個功能的不同版本。

    lru_cache() 基本上是一個為函數提供快取功能的裝飾器,快取maxsize 群組傳入參數,下次以相同參數呼叫函數時直接返回上一次的結果,用以節約高開銷或高I/O函數的呼叫時間。

    @cache的應用場景

    快取的應用程式場景很廣泛,如靜態 Web 內容的緩存,可以直接在使用者存取靜態網頁的函數上加 @cache 裝飾器。

    在某些遞歸的程式碼中,有重複傳入同一個參數執行函數程式碼的情況,使用快取可以避免重複計算,降低程式碼的時間複雜度。

    接下來,我用斐波那契數列作為例子來說明 @cache 的作用,如果前面的內容你看完了還一知半解,相信看完例子你會茅塞頓開。

    斐波那契數列是指這樣一個數列:1、1、2、3、5、8、13、21、34、… ,從第三個數開始,每個數都是前兩個數之和。大多數初學者都曾經編寫過斐波那契數列的程式碼,它的實作並不困難,在Python中,程式碼非常簡潔。如下:

    def feibo(n):
        # 第0个数和第1个数为1
        a, b = 1, 1
        for _ in range(n):
            # 将b赋值给a,将a+b赋值给b,循环n次
            a, b = b, a+b
        return a

    當然,斐波那契數列的程式碼實作方式有很多種(至少五、六種),本文為了說明@cache 的應用場景,用遞歸的方式來寫斐波那契數列的代碼。如下:

    def feibo_recur(n):
        if n < 0:
            return "n小于0无意义"
        # n为0或1时返回1(前两个数为1)
        if n == 0 or n == 1:
            return 1
        # 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定义,其他情况递归返回前两个数之和
        return feibo_recur(n-1) + feibo_recur(n-2)

    遞迴程式碼執行時會一直遞歸到feibo_recur(1)和feibo_recur(0),如下圖所示(以求第6個數為例)。

    Python中的@cache怎麼用

    求F(5)時要先求F(4)和F(3),求F(4)時要先求F(3)和F( 2),… 以此類推,遞歸的過程與二元樹深度優先遍歷的過程類似。已知高度為k 的二元樹最多可以有2k-1 個節點,根據上面遞歸調用的圖示,二叉樹的高度是n,節點最多為2n-1, 也就是遞歸呼叫函數的次數最多為2n-1 次,所以遞歸的時間複雜度為O(2^n) 。

    時間複雜度為O(2^n)時,執行時間隨 n 的增大變化非常誇張,以下實際測試一下。

    import time
    for i in [10, 20, 30, 40]:
        start = time.time()
        print(f&#39;第{i}个斐波那契数:&#39;, feibo_recur(i))
        end = time.time()
        print(f&#39;n={i} Cost Time: &#39;, end - start)

    Output:

    第10個斐波那契數: 89
    n=10 Cost Time:  0.0
    第20個斐波那契數: 10946
    n=20 Cost Time:  0.0015988349914550781
    第30個斐波那契數: 1346269
    n=30 Cost Time:  0.170512914657512914657512916575129146575129112506221222012240 n=40 Cost Time:  20.90010976791382

    從運行時間可以看出,在n 很小時,運行很快,隨著n 的增大,運行時間極速上升,尤其n 逐步增加到30和40時,運行時間變化得特別明顯。為了更清楚看出時間變化規律,再進一步進行測試。
    for i in [41, 42, 43]:
        start = time.time()
        print(f&#39;第{i}个斐波那契数:&#39;, feibo_recur(i))
        end = time.time()
        print(f&#39;n={i} Cost Time: &#39;, end - start)

    Output:

    第41個斐波那契數: 267914296
    n=41 Cost Time:  33.77224683761597

    第42個斐波那契數: 433494437
    n=42 Cost Time:  55.86398696899414
    第43個斐波那契數: 701408733
    n=43 Cost Time:  92.55108690261841

    从上面的变化可以看到,时间是指数级增长的(大约按1.65的指数增长),这跟时间复杂度为 O(2^n) 相符。按照这个时间复杂度,假如要计算第50个斐波那契数列,差不多要等一个小时,非常不合理,也说明递归的实现方式运算量过大,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何解决这种不足,降低运算量呢?接下来看如何进行优化。

    根据前面的分析,递归代码运算量大,是因为递归执行时会不断的计算 feibo_recur(n-1) 和 feibo_recur(n-2),如示例图中,要得到 feibo_recur(5) ,feibo_recur(1) 调用了5次。随着 n 的增大,调用次数呈指数级增长,导致出现大量的重复操作,浪费了许多时间。

    Python中的@cache怎麼用

    假如有一个地方将每个 n 的执行结果记录下来,当作“备忘录”,下次函数再接收到这个相同的参数时,直接从备忘录中获取结果,而不用去执行递归的过程,就可以避免这些重复调用。在 Python 中,可以创建一个字典或列表来当作“备忘录”使用。

    temp = {}  # 创建一个空字典,用来记录第i个斐波那契数列的值
    def feibo_recur_temp(n):
        if n < 0:
            return "n小于0无意义"
        # n为0或1时返回1(前两个数为1)
        if n == 0 or n == 1:
            return 1
        if n in temp:  # 如果temp字典中有n,则直接返回值,不调用递归代码
            return temp[n]
        else:
            # 如果字典中还没有第n个斐波那契数,则递归计算并保存到字典中
            temp[n] = feibo_recur_temp(n-1) + feibo_recur_temp(n-2)
            return temp[n]

    上面的代码中,创建了一个空字典用于存放每个 n 的执行结果。每次调用函数,都先查看字典中是否有记录,如果有记录就直接返回,没有记录就递归执行并将结果记录到字典中,再从字典中返回结果。这里的递归其实都只执行了一次计算,并没有真正的递归,如第一次传入 n 等于 5,执行 feibo_recur_temp(5),会递归执行 n 等于 4, 3, 2, 1, 0 的情况,每个 n 计算过一次后 temp 中都有了记录,后面都是直接到 temp 中取数相加。每个 n 都是从temp中取 n-1 和 n-2 的值来相加,执行一次计算,所以时间复杂度是 O(n) 。

    下面看一下代码的运行时间。

    for i in [10, 20, 30, 40, 41, 42, 43]:
        start = time.time()
        print(f&#39;第{i}个斐波那契数:&#39;, feibo_recur_temp(i))
        end = time.time()
        print(f&#39;n={i} Cost Time: &#39;, end - start)
    print(temp)

    Output:

    第10个斐波那契数: 89
    n=10 Cost Time:  0.0
    第20个斐波那契数: 10946
    n=20 Cost Time:  0.0
    第30个斐波那契数: 1346269
    n=30 Cost Time:  0.0
    第40个斐波那契数: 165580141
    n=40 Cost Time:  0.0
    第41个斐波那契数: 267914296
    n=41 Cost Time:  0.0
    第42个斐波那契数: 433494437
    n=42 Cost Time:  0.0
    第43个斐波那契数: 701408733
    n=43 Cost Time:  0.0
    {2: 2, 3: 3, 4: 5, 5: 8, 6: 13, 7: 21, 8: 34, 9: 55, 10: 89, 11: 144, 12: 233, 13: 377, 14: 610, 15: 987, 16: 1597, 17: 2584, 18: 4181, 19: 6765, 20: 10946, 21: 17711, 22: 28657, 23: 46368, 24: 75025, 25: 121393, 26: 196418, 27: 317811, 28: 514229, 29: 832040, 30: 1346269, 31: 2178309, 32: 3524578, 33: 5702887, 34: 9227465, 35: 14930352, 36: 24157817, 37: 39088169, 38: 63245986, 39: 102334155, 40: 165580141, 41: 267914296, 42: 433494437, 43: 701408733}

    可以观察到,代码的运行时间已经减少到小数点后很多位了(时间过短,只显示了0.0)。然而,temp 字典存储了每个数字的斐波那契数,这需要使用额外的内存空间,以换取更高的时间效率。

    上面的代码也可以用列表来当“备忘录”,代码如下。

    temp = [1, 1]
    def feibo_recur_temp(n):
        if n < 0:
            return "n小于0无意义"
        if n == 0 or n == 1:
            return 1
        if n < len(temp):
            return temp[n]
        else:
            # 第一次执行时,将结果保存到列表中,后续直接从列表中取
            temp.append(feibo_recur_temp(n-1) + feibo_recur_temp(n-2))
            return temp[n]

    现在,已经剖析了递归代码重复执行带来的时间复杂度问题,也给出了优化时间复杂度的方法,让我们将注意力转回到本文介绍的 @cache 装饰器。@cache 装饰器的作用是将函数的执行结果缓存,在下次以相同参数调用函数时直接返回上一次的结果,与上面的优化方式完全一致。

    所以,只需要在递归函数上加 @cache 装饰器,递归的重复执行就可以解决,时间复杂度就能从 O(2^n) 降为 O(n) 。代码如下:

    from functools import cache
    @cache
    def feibo_recur(n):
        if n < 0:
            return "n小于0无意义"
        if n == 0 or n == 1:
            return 1
        return feibo_recur(n-1) + feibo_recur(n-2)

    使用 @cache 装饰器,可以让代码更简洁优雅,并且让你专注于处理业务逻辑,而不需要自己实现缓存。下面看一下实际的运行时间。

    for i in [10, 20, 30, 40, 41, 42, 43]:
        start = time.time()
        print(f&#39;第{i}个斐波那契数:&#39;, feibo_recur(i))
        end = time.time()
        print(f&#39;n={i} Cost Time: &#39;, end - start)

    Output:

    第10个斐波那契数: 89
    n=10 Cost Time:  0.0
    第20个斐波那契数: 10946
    n=20 Cost Time:  0.0
    第30个斐波那契数: 1346269
    n=30 Cost Time:  0.0
    第40个斐波那契数: 165580141
    n=40 Cost Time:  0.0
    第41个斐波那契数: 267914296
    n=41 Cost Time:  0.0
    第42个斐波那契数: 433494437
    n=42 Cost Time:  0.0
    第43个斐波那契数: 701408733
    n=43 Cost Time:  0.0

    完美地解决了问题,所有运行时间都被精确到了小数点后数位(即使只显示 0.0),非常巧妙。若今后遇到类似情形,可以直接采用 @cache 实现缓存功能,通过“记忆化”处理。

    补充:Python @cache装饰器

    @cache和@lru_cache(maxsize=None)可以用来寄存函数对已处理参数的结果,以便遇到相同参数可以直接给出答案。前者无限制存储数量,而后者通过设定maxsize限制存储数量的上限。

    例:

    @lru_cache(maxsize=None) # 等价于@cache
    def test(a,b):
        print(&#39;开始计算a+b的值...&#39;)
        return a + b

    可以用来做某些递归、动态规划。比如斐波那契数列的各项值从小到大输出。其实类似用数组保存前项的结果,都需要额外的空间。不过用装饰器可以省略额外空间代码,减少了出错的风险。

    以上是Python中的@cache怎麼用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yisu.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