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作業系統奉行一切皆檔案的理念,所有檔案設備幾乎都可以用一套系統呼叫即open()/close()/write()/read()等來操作。系統呼叫和C庫調用操作檔類似。 Linux自備的man手冊是最權威的。透過查看man手冊來查看系統呼叫用法。
代號—— 代表的意義
#1 —— 使用者在shell環境下可操作/可執行的命令
2 —— 系統核心可呼叫的函數與工具
3 —— 一些常用的函數與函數庫,大部分C的函數庫
4 —— 裝置檔案的說明,通常是在/dev下的裝置
5 — — 設定檔或某些檔案的格式
6 —— 遊戲
7 —— 管理與協定等,例如Linux檔案系統、網路協定等
8 —— 系統管理員可用的指令
9 —— 與Kernel有關的檔案
注意,系統的頭檔在Linux中一般存放在/usr/include
目錄下;下麵包含的一些頭檔有的帶了sys,其實是include底下的子目錄中的頭檔
返回值類型: int——文件描述符fd,每打開一個文件,就會得到一個文件描述符,這個文件描述符是整形的,我們透過文件描述符進行讀寫操作。
失敗:-1
成功:>= 0,即檔案描述子;
mode_t是一個類型別名,實際上就是一個有符號的整數,對open函數而言,僅僅當創建新檔案時才使用第三個參數
flag:打開標誌
注意: 這些其實都是定義的一些宏,當需要使用到多個參數時,使用位元或「 |
」構成多個flag參數
也可跟隨下面的方式一起使用:
其他不一一介紹,需要使用時自查。
傳回值:
若成功為已經寫入的位元組數;
若出錯為-1;
注意:計劃寫入的位元組數和函數的回傳值當不相等時,表示寫入出現了錯誤,可以用來檢驗寫入是否成功;
參數:
#fd :寫入檔案的檔案描述子;
buf:存放待寫資料的快取;
count:要求寫入一次資料的位元組數;
#注意:
對於普通文件,寫操作從檔案的目前位移量處開始,若如果在開啟該檔案時,指定了O_APPEND選擇項,則在每次寫入作業之前,將檔案位移量設定在檔案的目前結尾處。在一次成功寫入之後,該檔案位移量增加實際寫的位元組數。 read()傳回值 :讀到的位元組數
#參數
:讀取檔案的檔案描述子;
:存放讀取資料的快取;
count
:要求讀取一次資料的位元組數;注意傳回值是實際讀到的位元組數,二者並不相同;############# ##注意:###讀取操作從檔案的###目前位移量###開始,在成功返回之前,該位移量增加實際讀取的位元組數(這個位移量是可以自己設定的); ######close()#############注意:當一個行程終止時,它所開啟的檔案都會由核心自動關閉。
註:這些不帶快取的函數都是核心提供的系統呼叫;這正是和我們在C語言中學到的那些IO操作不同的地方,他們不是標準C的組成部分,但是POSIX的組成部分。
標準C對檔案操作時都是透過對FILE的結構體指標進行操作的,而這裡使用的是檔案描述子。
檔案描述子的範圍是0——OPEN MAX,早期的Unix採用的上限為19(即允許每個進程開啟20個檔案),現在很多系統將即增加到63,Linux為1024,具體多少可以在
檔案描述子與檔案指標
FILE * fdopen(int fd,const char *mode),將檔案描述子轉為檔案指標;
int fileno(FILE *stream),將檔案指標轉換為檔案描述子;
功能: 定位一個已開啟的檔案
off_t lseek(int fd,off_t offset,int whence);
fd
:已經開啟的檔案描述子;
offset
:位移量;
whence
:定位的位置,即基準點
SEEK_SET
:將該檔案的位移量設為距離檔案開始處offset個位元組;
SEEK_CUR
:將該檔案的位移量設為其目前值加offset,offset可正可負;
SEEK_END
:將該文件的位移量設定為文件長度加offset,offset可正可負(此時若為正值,就涉及到空洞文件了,請看下面的講解);
返回值:**若成功則返回新的檔案位移量(絕對位移量)**若出錯為-1;定位到檔案尾部時,可以返回檔案的大小;
lseek函數也可以用來確定所涉及的檔案是否可以設定位移量,如果檔案描述子所引用的是一個管道或FIFO,則lseek回傳-1,並將errno設定為EPLPE;
空洞檔案範例:
##include<stdio.h> #include<fcntl.h> #include<string.h> #include<stdlib.h> #include<unistd.h> #include<errno.h> //生成空洞文件 char *buffer = "0123456789";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if(argc < 2) { fprintf(stderr,"-usage:%s [file]\n",argv[0]); exit(1); } int fd = open(argv[1],O_WRONLY | O_CREATE | O_TRUNC,0777); if(fd < 0) { perror("open error"); exit(1); } size_t size = strlen(buffer) * sizeof(char); //将字符串写入到空洞文件中 if(write(fd,buffer,size) != size) { perror("write error"); exit(1); } //定位到文件尾部的10个字节处 if(lseek(fd,10L;SEERK_END) < 0) { perror("lseek error"); exit(1); } //从文件尾部的10个字节处再写入字符串 if(write(fd,buffer,size) != size) { perror("write error"); exit(1); } close(fd); return 0; }
我們可以看到用more指令查看文件內容時,發現顯示的內容只有一次寫入的結果,用od
-c指令查看文件的ASSCI碼,我們會發現在兩次內容之間,有10個\0,這就是空洞,用vim開啟該文件內容也可以看到,有10個^@符。
註:每個檔案都有一個與其相關聯的“當前檔案偏移量”,它是一個非負整數,用以度量從檔案開始計算的位元組數。通常讀寫操作都以檔案目前偏移量開始,並使得偏移量增加所讀或所寫的位元組數。按系統默認,當開啟一個檔案時,除非指定O_APPEND選擇項,否則該檔案位移量被設定為0;
範例:
##運行結果如下: fd = 3的原因是:系統內部PCB存在一個
檔案表 ,以記錄開啟的文件,文件描述符其實就是文件表的下標
#接下來進行文件讀取
運行結果如下: #應用程式:利用讀寫對檔案進行複製#首先宣告:我們不區分文字檔案還是二進位檔案完成對一個圖片的複製,我們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案:開啟一個新的檔案
從原來的二進位檔案讀取一部分寫入新檔案
重複讀寫
直到讀完,寫完就停止【read() == 0作為循環停止的條件,讀不到就是讀完】
#完成複製
複製完成
##開啟檔案後, fork的子進程能否共享和父進程共享存取同一個檔案? 我們每次開啟文件以後,都會在核心中產生struct file這樣一個結構體,以表示開啟的文件,記錄著以下資訊:測試1:先開啟檔案再fork
close(fd)寫在最外側,父子程序都會關閉,每關閉一次,引用計數減1,直到0。 運行結果如下: 原因如下:測試2:先fork再開啟文件
修改程式碼後,運行結果發生以下變化: 因為父子進程分開後,開啟了各自的文件,產生了各自的struct file,不再共享檔案偏移量。 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我們更多地使用父進程打開的文件,子進程去訪問這種形式。以上是Linux操作檔的底層系統怎麼調用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