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實際的業務專案開發中,大家應該對從給定的list中剔除不滿足條件的元素這個操作不陌生吧?
很多同學可以立刻想出很多實現的方式,但你想到的這些實現方式都是人畜無害的嗎?很多看似正常的操作其實背後是個陷阱,很多新手可能稍不留神就會掉進去。
倘若不幸踩中:
程式碼運行時直接拋異常報錯,這個算是不幸中的萬幸,至少可以及時發現並去解決
#程式碼運作不報錯,但是業務邏輯莫名其妙的出現各種奇怪問題,這種就比較悲劇了,因為這個問題稍不留神的話,可能就會給後續業務埋下隱患。
那麼,到底有哪些實作方式呢?哪些實現方式可能會有問題呢?這裡我們一起探討下。注意哦,這裡討論的可不是茴香豆的「壕」字有種寫法的問題,而是很嚴肅很現實也很容易被忽略的技術問題。
假設需求場景:
給定一個使用者清單allUsers,需要從這個清單中剔除隸屬部門為dev的人員,將剩餘的人員資訊回傳
踩坑操作
foreach循環剔除方式
很多新手的第一想法就是for循環逐一判斷校驗下然後符合條件的剔除掉就行了嘛~ so easy...
1分鐘就把程式碼寫完了:
public List<UserDetail> filterAllDevDeptUsers(List<UserDetail> allUsers) { for (UserDetail user : allUsers) { // 判断部门如果属于dev,则直接剔除 if ("dev".equals(user.getDepartment())) { allUsers.remove(user); } } // 返回剩余的用户数据 return allUsers; }
然後信心滿滿的點擊了執行按鈕:
java.util.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null at java.util.ArrayList$Itr.checkForComodification(ArrayList.java:909) at java.util.ArrayList$Itr.next(ArrayList.java:859) at com.veezean.demo4.UserService.filterAllDevDeptUsers(UserService.java:13) at com.veezean.demo4.Main.main(Main.java:26)
誒? what are you 弄啥嘞?咋拋異常了?
一不留神就踩坑裡了,下面就一起分析下為啥會拋異常。
原因分析:
JAVA的foreach語法實際處理是基於迭代器Iterator進行實現的。
在迴圈開始時,會先建立一個迭代實例,這個迭代實例的expectedModCount 賦值為集合的modCount。而每當迭代器讓⽤ hashNext() / next() 遍歷下⼀個元素之前,都會偵測 modCount 變數與expectedModCount 值是否相等,相等的話就回傳遍歷;否則就拋出異常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終⽌遍歷。
如果在循環中添加或刪除元素,是直接呼叫集合的add(),remove()方法,導致了modCount增加或減少,但這些方法不會修改迭代實例中的expectedModCount,導致在迭代實例中expectedModCount與modCount的值不相等,拋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異常。
下標循環運算
嗯哼?既然foreach方式不行,那就用原始的下標迴圈的方式來搞,總不會報錯了吧?依舊很easy ...
public List<UserDetail> filterAllDevDeptUsers(List<UserDetail> allUsers) { for (int i = 0; i < allUsers.size(); i++) { // 判断部门如果属于dev,则直接剔除 if ("dev".equals(allUsers.get(i).getDepartment())) { allUsers.remove(i); } } // 返回剩余的用户数据 return allUsers; }
程式碼一氣呵成,執行一下,看下處理後的輸出:
{id=2, name='李四', department=' dev'}
{id=3, name='王五', department='product'}
{id=4, name='鐵柱', department='pm'}
#果然,不報錯了,結果也輸出了,完美~
等等?這樣真的OK了嗎?
我們的程式碼邏輯裡面是判斷如果"dev".equals(department),但是輸出結果裡面,為啥還是有department=dev這種本應被剔除掉的資料呢?
這裡如果是在真實業務專案中,開發階段不報錯,又沒有仔細去驗證結果的情況下,流到生產線上,就可能造成業務邏輯的異常。
接下來看下出現這個現象的具體原因。
原因分析:
我們知道,list中的元素與下標之間,其實並沒有強綁定關係,僅僅只是一個位置順序的對應關係,list中元素變更之後,其每個元素對應的下標都可能會變更,如下示意:
那麼,從List中刪除元素之後,List中被刪元素後面的所有元素下標都發生前移,但是for迴圈的指標i是總是往後累加的,再處理下一個的時候,就可能會有部分元素被漏掉沒有處理。
例如下圖的示意,i=0時,判斷A元素需要刪除,則直接刪除;再循環時i=1,此時因為list中元素位置前移,導致B元素變成了原來下標為0的位置,直接被漏掉了:
所以到這裡呢,也就可以知道為啥上面的程式碼執行後會出現漏網之魚啦~
正確方式
見識了上面2個坑操作之後,那正確妥當的操作方式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迭代器方式
誒?沒錯吧?前面不是剛剛說foreach方式也是使用的迭代器,但其實是坑操作嗎?這裡怎麼又說迭代器模式才是正確方式呢?
虽然都是基于迭代器,但是使用逻辑是不一样的,看下代码:
public List<UserDetail> filterAllDevDeptUsers(List<UserDetail> allUsers) { Iterator<UserDetail> iterator = allUsers.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 判断部门如果属于dev,则直接剔除 if ("dev".equals(iterator.next().getDepartment())) { // 这是重点,此处操作的是Iterator,而不是list iterator.remove(); } } // 返回剩余的用户数据 return allUsers; }
执行结果:
{id=3, name='王五', department='product'}
{id=4, name='铁柱', department='pm'}
这次竟然直接执行成功了,且结果也是正确的。为啥呢?
在前面foreach方式的时候,我们提过之所以会报错的原因,是由于直接修改了原始list数据而没有同步让Iterator感知到,所以导致Iterator操作前校验失败抛异常了。
而此处的写法中,直接调用迭代器中的remove()方法,此操作会在调用集合的remove(),add()方法后,将expectedModCount重新赋值为modCount,所以在迭代器中增加、删除元素是可以正常运行的。,所以这样就不会出问题啦。
Lambda表达式
言简意赅,直接上代码:
public List<UserDetail> filterAllDevDeptUsers(List<UserDetail> allUsers) { allUsers.removeIf(user -> "dev".equals(user.getDepartment())); return allUsers; }
Stream流操作
作为JAVA8开始加入的Stream,使得这种场景实现起来更加的优雅与易懂:
public List<UserDetail> filterAllDevDeptUsers(List<UserDetail> allUsers) { return allUsers.stream() .filter(user -> !"dev".equals(user.getDepartment()))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
中间对象辅助方式
既然前面说了不能直接循环的时候执行移除操作,那就先搞个list对象将需要移除的元素暂存起来,最后一起剔除就行啦 ~
嗯,虽然有点挫,但是不得不承认,实际情况中,很多人都在用这个方法 —— 说的就是你,你是不是也曾这么写过?
public List<UserDetail> filterAllDevDeptUsers(List<UserDetail> allUsers) { List<UserDetail> needRemoveUsers = new ArrayList<>(); for (UserDetail user : allUsers) { if ("dev".equals(user.getDepartment())) { needRemoveUsers.add(user); } } allUsers.removeAll(needRemoveUsers); return allUsers; }
或者:
public List<UserDetail> filterAllDevDeptUsers(List<UserDetail> allUsers) { List<UserDetail> resultUsers = new ArrayList<>(); for (UserDetail user : allUsers) { if (!"dev".equals(user.getDepartment())) { resultUsers.add(user); } } return resultUsers; }
以上是如何避免JAVA中簡單的for迴圈出現異常?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JVM的工作原理是將Java代碼轉換為機器碼並管理資源。 1)類加載:加載.class文件到內存。 2)運行時數據區:管理內存區域。 3)執行引擎:解釋或編譯執行字節碼。 4)本地方法接口:通過JNI與操作系統交互。

JVM使Java實現跨平台運行。 1)JVM加載、驗證和執行字節碼。 2)JVM的工作包括類加載、字節碼驗證、解釋執行和內存管理。 3)JVM支持高級功能如動態類加載和反射。

Java應用可通過以下步驟在不同操作系統上運行:1)使用File或Paths類處理文件路徑;2)通過System.getenv()設置和獲取環境變量;3)利用Maven或Gradle管理依賴並測試。 Java的跨平台能力依賴於JVM的抽象層,但仍需手動處理某些操作系統特定的功能。

Java在不同平台上需要進行特定配置和調優。 1)調整JVM參數,如-Xms和-Xmx設置堆大小。 2)選擇合適的垃圾回收策略,如ParallelGC或G1GC。 3)配置Native庫以適應不同平台,這些措施能讓Java應用在各種環境中發揮最佳性能。

Osgi,Apachecommonslang,JNA和JvMoptionsareeForhandlingForhandlingPlatform-specificchallengesinjava.1)osgimanagesdeppedendendencenciesandisolatescomponents.2)apachecommonslangprovidesitorityfunctions.3)

JVMmanagesgarbagecollectionacrossplatformseffectivelybyusingagenerationalapproachandadaptingtoOSandhardwaredifferences.ItemploysvariouscollectorslikeSerial,Parallel,CMS,andG1,eachsuitedfordifferentscenarios.Performancecanbetunedwithflagslike-XX:NewRa

Java代碼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統上無需修改即可運行,這是因為Java的“一次編寫,到處運行”哲學,由Java虛擬機(JVM)實現。 JVM作為編譯後的Java字節碼與操作系統之間的中介,將字節碼翻譯成特定機器指令,確保程序在任何安裝了JVM的平台上都能獨立運行。

Java程序的編譯和執行通過字節碼和JVM實現平台獨立性。 1)編寫Java源碼並編譯成字節碼。 2)使用JVM在任何平台上執行字節碼,確保代碼的跨平台運行。


熱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慧驅動的應用程序,用於創建逼真的裸體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用於從照片中去除衣服的線上人工智慧工具。

Undress AI Tool
免費脫衣圖片

Clothoff.io
AI脫衣器

Video Face Swap
使用我們完全免費的人工智慧換臉工具,輕鬆在任何影片中換臉!

熱門文章

熱工具

Dreamweaver Mac版
視覺化網頁開發工具

mPDF
mPDF是一個PHP庫,可以從UTF-8編碼的HTML產生PDF檔案。原作者Ian Back編寫mPDF以從他的網站上「即時」輸出PDF文件,並處理不同的語言。與原始腳本如HTML2FPDF相比,它的速度較慢,並且在使用Unicode字體時產生的檔案較大,但支援CSS樣式等,並進行了大量增強。支援幾乎所有語言,包括RTL(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和CJK(中日韓)。支援嵌套的區塊級元素(如P、DIV),

SublimeText3 Linux新版
SublimeText3 Linux最新版

Atom編輯器mac版下載
最受歡迎的的開源編輯器

PhpStorm Mac 版本
最新(2018.2.1 )專業的PHP整合開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