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事件解讀
1. 事件基本概念
事件是指在文件或瀏覽器中發生的一些特定互動瞬間,例如開啟某一個網頁,瀏覽器載入完成後會觸發load
事件,當滑鼠懸浮於某一個元素上時會觸發hover
事件,當滑鼠點擊某一個元素時會觸發click
事件等等。
事件處理就是當事件被觸發後,瀏覽器回應這個事件的行為,而這個行為所對應的程式碼即為事件處理程序。
2. 事件操作:監聽與移除監聽
2.1 監聽事件
瀏覽器會根據一些事件作出相對應的事件處理,事件處理的前提是需要監聽事件,監聽事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2.1.1 HTML 內嵌屬性
即在HTML 元素裡直接填入與事件相關的屬性,屬性值為事件處理程式.範例如下:
<button></button>
onclick
對應著click
事件,所以當按鈕被點擊後,便會執行事件處理程序,即控制台輸出You clicked me!
。
不過我們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方式將 HTML 程式碼與 JavaScript 程式碼耦合在一起,不利於程式碼的維護,所以應該盡量避免使用這樣的方式。
2.1.2 DOM 屬性綁定
透過直接設定某個DOM 節點的屬性來指定事件和事件處理程序,上碼:
cons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btn.onclick = function(e) { console.log("You clicked me!"); };
上面範例中,首先取得btn 這個對象,透過為這個物件加上onclick
屬性的方式來監聽click
事件,這個屬性值對應的就是事件處理程序。這段程式也被稱為 DOM 0 級事件處理程序。
2.1.3 事件監聽函數
標準的事件監聽函數如下:
cons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console.log("You clicked me!"); }, false);
上面的範例表示先獲得表示節點的btn 對象,然後在這個物件上面添加了一個事件監聽器,當監聽到click
事件發生時,則呼叫回呼函數,即在控制台輸出You clicked me!
。 addEventListener
函數包含了三個參數 false,第三個參數的意義在後面的事件觸發三個階段之後再講解。這段程序也被稱為 DOM 2 級事件處理程序。 IE9 、FireFox、Safari、Chrome 和 Opera 都是支援 DOM 2 級事件處理程序的,對於 IE8 及以下版本,則用 attacEvent()
函數綁定事件。
所以我們可以寫一段具有相容性的程式碼:
function addEventHandler(obj, eventName, handler) { if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 { obj.addEventListener(eventName, handler, false); } else if (document.attachEvent) { obj.attachEvent("on" + eventName, handler); } else { obj["on" + eventName] = handler; } }
2.2 移除事件監聽
在為某個元素綁定了一個事件後,如果想接觸綁定,則需要用到removeEventListener
方法。看如下例子:
const handler = function() { // handler logic } cons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handler); btn.removeEventListener("click", handler);
要注意的是,綁定事件的回呼函數不能是匿名函數,必須是已經被宣告的函數,因為解除事件綁定時需要傳遞這個回呼函數的參考。
同樣,IE8 及以下版本也不支援上面的方法,而是用 detachEvent
取代。
const handler = function() { // handler logic } const bt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btn"); btn.attachEvent("onclick", handler); btn.detachEvent("onclick", handler);
同樣,可以寫一段具有相容性的刪除事件函數:
function removeEventHandler(obj, eventName, handler) { if (document.removeEventListener) { obj.removeEventListener(eventName, handler, false); } else if (document.detachEvent) { obj,detachEvent("on" + eventName, handler); } else { obj["on" + eventName] = null; } }
3. 事件觸發過程
事件流描述了頁面接收事件的順序。現代瀏覽器(指IE6-IE8 除外的瀏覽器,包括IE9 、FireFox、Safari、Chrome 和Opera 等)事件流包含三個過程,分別是捕獲階段、目標階段和冒泡階段,下圖形像地說明這個過程:
下面就詳細地講解這三個過程。
3.1 捕獲階段
當我們對DOM 元素進行操作時,例如滑鼠點擊、懸浮等,就會有一個事件傳輸到這個DOM 元素,這個事件從Window 開始,依序經過docuemnt、html、body,再不斷經過子節點直到到達目標元素,從Window 到達目標元素父節點的過程稱為捕獲階段,注意此時還未到達目標節點。
3.2 目標階段
捕獲階段結束時,事件到達了目標節點的父節點,最終到達目標節點,並在目標節點上觸發了這個事件,這就是目標階段。
要注意的是,事件觸發的目標節點為最底層的節點。例如下面的例子:
<div> <p>你猜,目标在这里还是<span>那里</span>。</p> </div>
当我们点击“那里”的时候,目标节点是<span></span>
,点击“这里”的时候,目标节点是<p></p>
,而当我们点击<p></p>
区域之外,<p></p>
区域之内时,目标节点就是<p></p>
。
3.3 冒泡阶段
当事件到达目标节点之后,就会沿着原路返回,这个过程有点类似水泡从水底浮出水面的过程,所以称这个过程为冒泡阶段。
针对这个过程,wilsonpage 做了一个 DEMO,可以非常直观地查看这个过程。
现在再看 addEventListener(eventName, handler, useCapture)
函数。第三个参数是 useCapture,代表是否在捕获阶段进行事件处理, 如果是 false, 则在冒泡阶段进行事件处理,如果是 true,在捕获阶段进行事件处理,默认是 false。这么设计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微软和 netscape 之间的浏览器战争打得火热,netscape 主张捕获方式,微软主张冒泡方式,W3C 采用了折中的方式,即先捕获再冒泡。
4、事件委托
上面我们讲了事件的冒泡机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来提高页面性能,事件委托便事件冒泡是最典型的应用之一。
何谓“委托”?在现实中,当我们不想做某件事时,便“委托”给他人,让他人代为完成。JavaScript 中,事件的委托表示给元素的父级或者祖级,甚至页面,由他们来绑定事件,然后利用事件冒泡的基本原理,通过事件目标对象进行检测,然后执行相关操作。看下面例子:
// HTML
- Item 1
- Item 2
- Item 3
- Item 4
- Item 5
上面的例子中,5 个列表项的点击事件均委托给了父元素 <ul id="list"></ul>
。
先看看事件委托的可行性。有人会问,当事件不是加在某个元素上的,如何在这个元素上触发事件呢?我们就是利用事件冒泡的机制,事件流到达目标元素后会向上冒泡,此时父元素接收到事件流便会执行事件执行程序。有人又会问,被委托的父元素下面如果有很多子元素,怎么知道事件流来自于哪个子元素呢?这个我们可以从事件对象中的 target
属性获得。事件对象下面会详细讲解。
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需要事件委托。
减少事件绑定。上面的例子中,也可以分别给每个列表项绑定事件,但利用事件委托的方式不仅省去了一一绑定的麻烦,也提升了网页的性能,因为每绑定一个事件便会增加内存使用。
可以动态监听绑定。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对 5 个列表项进行了事件监听,当删除一个列表项时不需要单独删除这个列表项所绑定的事件,而增加一个列表项时也不需要单独为新增项绑定事件。
看了上面的例子和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事件委托的核心就是监听一个 DOM 中更高层、更不具体的元素,等到事件冒泡到这个不具体元素时,通过 event 对象的 target 属性来获取触发事件的具体元素。
5、阻止事件冒泡
事件委托是事件冒泡的一个应用,但有时候我们并不希望事件冒泡。比如下面的例子:
const el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 ele.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console.log("ele-click"); }, false);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console.log("document-click"); }, false);
我们本意是当点击 ele 元素区域时显示 "ele-click",点击其他区域时显示 "document-click"。但是我们发现点击 ele 元素区域时会依次显示 "ele-click" "document-click"。那是因为绑定在 ele 上的事件冒泡到了 document 上。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加一行代码:
const el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 ele.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e) { console.log("ele-click"); e.stopPropagation(); // 阻止事件冒泡 }, false);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e) { console.log("document-click"); }, false);
我们还能用 e.cancelBubble = true
来替代 e.stopPropagation()
。网上的说法是 cancelBubble
仅仅适用于 IE,而 stopPropagation
适用于其他浏览器。但根据我实验的结果,现代浏览器(IE9 及 以上、Chrome、FF 等)均同时支持这两种写法。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代码:
function preventBubble(e) { if (!e) { const e = window.event; } e.cancelBubble = true; if (e.stopPropagation) { e.stopPropagation(); } }
6、event 对象
Event 对象代表事件的状态,比如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元素、键盘按键的状态、鼠标的位置、鼠标按钮的状态。当一个事件被触发的时候,就会创建一个事件对象。
我们用下面的代码打印出事件对象:
<div id="list"> <li>Item 1</li> <li>Item 2</li> </div> <script> var lis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list"); list.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e) { console.log(e); }); </script>
chrome 49 的运行结果如下: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属性和方法。
target、 srcElement、 currentTarget 和 relatedTarget、fromElement、 toElement
target 与 srcElement 完全相同;
target 指觸發事件的元素,currentTarget 指事件所綁定的元素;
relatedTarget:與事件的目標節點相關的節點。對於 mouseover 事件來說,該屬性是滑鼠指標移到目標節點上時所離開的那個節點。對於 mouseout 事件來說,該屬性是離開目標時,滑鼠指標進入的節點。
對於其他類型的事件來說,這個屬性沒有用;fromElement 和 toElement 僅對於 mouseover 和 mouseout 事件有效。
以上面的範例說明,當點選<li>Item 1</li>
時,target 就是<li>Item 1</li>
元素,而currentTarget 是<p id="list"></p>
。
clientX/Y、 screenX/Y、 pageX/Y、 offsetX/Y
上圖:
offsetX/Y: 點選位置相對於所處元素左上角的位置;
#clientX/Y: 點選位置相對於瀏覽器內容區域左上角的位置;
screenX/Y: 點選位置相對於螢幕左上角的位置;
- ##pageX/Y: 點選位置相對整個頁面左上角的位置;<p></p>
- pageX/Y 與clientX/Y 一般情況下會相同,只有出現捲軸時才不一樣。 <p></p>
- #altKey: 傳回當事件觸發時,"ALT" 是否被按下;<p></p>
- ctrlKey: 傳回當事件觸發時,"CTRL" 鍵是否被按下;<p></p>
- shiftKey: 傳回當事件觸發時,"SHIFT"鍵是否被按下;<p></p>
- #type: 傳回目前Event 物件表示的事件的名稱<p></p>
- bubbles: 傳回布林值,指示事件是否為起泡事件類型;<p></p>
- #cancelable: 傳回布林值,指示事件是否可支援可取消的預設動作;<p></p>
- eventPhase: 傳回事件傳播的目前階段,有三個值: Event.CAPTURING_PHASE、 Event.AT_TARGET、 Event.BUBBLING_PHASE,對應的值為1、2、3,分別表示捕獲階段、正常事件派發和起泡階段;<p></p>
- path:冒泡階段經過的節點;<p></p>
- <p></p>#preventDefault(): 通知瀏覽器不要執行與事件關聯的預設動作;
- <p></p>stopPropagation(): 阻止冒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