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電腦採用的邏輯元件是:中、小規模積體電路。第三代計算機是指第三代積體電路計算機,特徵是以中小規模積體電路來構成電腦的主要功能元件,主記憶體採用半導體記憶體;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MSI、SSI)。
第三代電腦採用的邏輯元件為:中、小規模積體電路。
第三代電腦即第三代積體電路電腦 (1964-1971)。特徵是以中小規模積體電路(每片上整合一千個邏輯閘以內)(西文寫作SSI、MSI)來構成電腦的主要功能元件;主記憶體採用半導體記憶體。運算速度可達每秒數十萬次至數百萬次基本運算。軟體方面,作業系統日趨完善。
第三代計算機,在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MSI、SSI),主記憶體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作業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影像處理領域。
特徵
以小規模積體電路(每片上整合數百到數千個邏輯閘)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來構成電腦的主要功能元件,積體電路是把多個電子元件集中在幾平方毫米的基片上形成的邏輯電路。第三代電腦的基本電子元件是每個基底上整合幾個到十幾個電子元件(邏輯閘)的小規模積體電路和每片上數十個元件的中規模積體電路。
電腦軟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作業系統的逐步成熟是第三代電腦的顯著特徵。多處理機、虛擬記憶體系統以及使用者導向的應用軟體的發展,大大豐富了電腦軟體資源。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軟體,解決軟體相容問題,出現了系列化的電腦。最有影響力的是IBM公司開發的IBM-360電腦系列。
這個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小型電腦的應用。 DEC公司研發的PDP-8機、PDP-11系列機以及後來的VAX-11系列機等,都曾對電腦的推廣起了極大的作用。其特徵是用晶體管代替了電子管;大量採用磁芯做內存儲器,採用磁碟、磁帶等作外存儲器;體積縮小、功耗降低、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基本運算,內存容量擴大到幾十萬字。
當電腦語言發展到第三代時,就進入了「面向人類」的語言階段。第三代語言也被人們稱之為「高階語言」。高階語言是一種接近人們使用習慣的程式設計語言。它允許用英文寫解題的計算程序,程式中所使用的運算符號和運算式子,都和我們日常用的數學式子差不多。高階語言容易學習,通用性強,書寫的程式比較短,方便推廣與交流,是很理想的程式設計語言。高階語言發展於50年代中葉到70年代,有些流行的高階語言已經被大多數電腦廠家採用,固化在電腦的記憶體裡,如BASIC語言(已有不少於128種不同的BASIC語言在流行,當然其基本特徵是相同的)。除了BASIC語言外,還有FORTRAN(公式翻譯)語言、COBOL(通用商業語言)、C語言、DL/I語言、 PASCAC語言、ADA語言等250多種高階語言。
以上是第三代計算機採用的邏輯元件是什麼?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