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由golang教學專欄來介紹golang的make,希望對需要的朋友有幫助!
golang 分配記憶體主要有內建函數new和make,今天我們來探究make有哪些玩法。
map只能為slice, map, channel分配內存,並傳回一個初始化的值。首先來看下make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用法:
1. make(map[string]string)
2. make([]int, 2)
3. make([]int, 2, 4)
1. 第一種用法,即缺少長度的參數,只傳類型,這種用法只能用在類型為map或chan的場景,例如make([]int)是會報錯的。這樣回傳的空間長度都是預設為0的。
2. 第二種用法,指定了長度,例如make([]int, 2)傳回的是一個長度為2的slice
3. 第三種用法,第二參數指定的是切片的長度,第三個參數是用來指定預留的空間長度,例如a := make([]int, 2, 4),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傳回的切片a的總長度是4,預留的意思並不是另外多出來4的長度,其實是包含了前面2個已經切片的個數的。所以舉個例子當你這樣用的時候 a := make([]int, 4, 2),就會報到語法錯誤。
因此,當我們為slice分配記憶體的時候,應當盡量預估到slice可能的最大長度,透過給make傳第三個參數的方式來為slice預留好記憶體空間,這樣可以避免二次分配記憶體帶來的開銷,大幅提升程式的效能。
而事實上,我們其實是很難預估切片的可能的最大長度的,這種情況下,當我們調用append為slice追加元素時,golang為了盡可能的減少二次分配內存,並不是每次都只增加一個單位的記憶體空間,而且遵循這樣一種擴容機制:
當有預留的未使用的空間時,直接對未使用的空間進行切片追加,當預留的空間全部使用完畢的時候,擴容的空間將會是目前的slice長度的一倍,例如目前slice的長度為4,進行一次append操作之後,cap(a)返回的長度將會是8.來看下面這段示範程式碼: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func main() { a := make([]int, 0) n := 20 for i := 0; i < n; i++ { a = append(a, 1) fmt.Printf("len=%d cap=%d\n", len(a), cap(a)) } } Output: len=1 cap=1 // 第一次扩容len=2 cap=2 // 第二次扩容len=3 cap=4 // 第三次扩容len=4 cap=4len=5 cap=8 // 第四次扩容len=6 cap=8len=7 cap=8len=8 cap=8len=9 cap=16 // 第五次扩容len=10 cap=16len=11 cap=16len=12 cap=16len=13 cap=16len=14 cap=16len=15 cap=16len=16 cap=16len=17 cap=32 // 第六次扩容len=18 cap=32len=19 cap=32len=20 cap=32
以上測試結果表明,每次擴容後,記憶體空間長度會變成原來的兩倍。
好奇的我想試一下,如果一直這樣擴展下去的話,理論上會呈指數擴展,然而事實真的會這樣嗎,我繼續進行append操作,後續的輸出是這樣的:
0 0 1 1 2 2 4 4 8 8 16 16 32 32 64 64 128 128 256 256 512 512 1024 1024 1312 1312 // 288 1696 1696 // 384 2208 2208 // 512 3072 3072 // 864 4096 4096 // 1024 5120 5120 // 1024 7168 7168 // 2048 9216 9216 // 2048
上面的輸出忽略掉了中間沒有擴容的情況。可以看到,前11次擴容確實是每次擴展一倍的長度,不過第12次擴容,明顯沒有如預期擴展到2048。
以上是關於golang的make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