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做一個二元樹相關的演算法問題,做一點學習筆記。 (連二元樹都不會?確實不熟練,平時工作也沒有要去寫二叉樹相關的演算法或資料結構的場景。因為自己菜,所以更加要努力學!)
定義
先看維基百科的解釋:在電腦科學中,二元樹(英文:Binary tree)是每個節點最多只有兩個分支(即不存在分支度大於2的節點)的樹狀結構。通常分支被稱作“左子樹”或“右子樹”。二元樹的分支具有左右次序,不能隨意顛倒。
由於二元樹本身定義的特點,具有高度的局部重複性,所以在深度優先遍歷二叉樹時,通常採用遞歸的方式去實現,這樣實現出來的程式碼非常簡潔漂亮,也比較容易看懂。
深度優先遍歷
一般我們深度優先遍歷二元樹有三種最常見的順序遍歷:前序、中序、後序。
前序的遍歷順序為:訪問根結點-> 遍歷左子樹-> 遍歷右子樹
中序的遍歷順序為:遍歷左子樹-> ; 訪問根結點-> 遍歷右子樹
後序的遍歷順序為:遍歷左子樹-> 遍歷右子樹-> 訪問根結點
注意這裡的左右是整個子樹,而不是一個結點,因為我們需要遍歷整棵樹,所以每次遍歷都是按照這個順序去執行,直到葉子結點。
舉個例子,假如有如下二元樹:
#前序遍歷得到的序列就是A - B - C - D - E
中序遍歷得到的序列就是B - A - D - C - E
後序遍歷得到的序列就是B - D - E - C - A
思路我們就用前序遍歷來講(非常不建議去人肉遞歸,至少我的腦子吃不消三層。。。):
第一層遞歸:
先訪問根結點,所以輸出根結點A,然後遍歷左子樹(L1),再遍歷右子樹(R1);
第二層遞歸:
#對於L1,先訪問根結點,所以輸出此時的根結點B,然後發現B 的左右子樹為空,結束遞歸;
對於R1,先訪問根結點,所以輸出此時的根結點C,然後遍歷左子樹( L2),再遍歷右子樹(R2);
第三層遞歸:
#對於L2,先訪問根結點,所以輸出此時的根結點D,然後發現D 的左右子樹為空,結束遞歸;
對於R2,先訪問根結點,所以輸出此時的根結點E,然後發現E 的左右子樹為空,結束遞歸;
前中後序特徵
根據前中後序的定義,其實我們不難發現有以下特徵:
• 前序的第一個一定是root 節點,後序的最後一個一定是root 節點
• 每個排序的左子樹和右子樹分佈都是有規律的
• 對於每一個子樹都遵循上面兩個規律的樹
這些特徵也就是定義中對順序的表現。
各種推導
這邊列舉一下對於二元樹的遍歷最基本的幾個演算法題:
•給定二元樹得出其前/中/後序遍歷的序列;
• 根據前序和中序推導後序(或推導整顆二元樹);
• 根據後序和中序推導前序(或推導整顆二元樹);
對於二元樹的遍歷,前面也講過,通常採用遞歸來做,對於遞歸,有模版可以直接套用:
public void recur(int level, int param) { // terminator if (level > MAX_LEVEL) { // process result return; } // process current logic process(level, param); // drill down recur(level+1, newParam); // restore current status }
這個是我這兩天看極客時間的演算法訓練營中超哥(覃超)講到的比較實用的小技巧(這個模版對於新手特別好),遵循上面的三步驟(如果有局部變量需要釋放或額外處理則第四步去做)能比較有條理的寫出遞迴程式碼。
這裡拿根據前序和中序推導後序來舉例:
先初始化兩個序列:
int[] preSequence = {1, 2, 3, 4, 5, 6, 7, 8, 9}; int[] inSequence = {2, 3, 1, 6, 7, 8, 5, 9, 4};
透過上面說到的幾個特徵,我們已經可以找到最小重複子問題了,每次遞歸
根據前序的第一個結點值去匹配中序中該結點值所在的索引i,這樣我們就能得到索引i 的前後兩部分分別對應左右子樹,接著分別去遍歷這兩個左右子樹,然後輸出目前前序的第一個結點值,也就是根結點。
根據自頂向下的程式設計方法,我們可以先寫出如下初始遞歸呼叫:
List<Integer> result = new ArrayList<>(); preAndInToPost(0, 0, preSequence.length, preSequence, inSequence, result);
第一個參數表示前序序列的第一個元素索引;
第二個參數表示中序序列的第一個元素索引;
第三個參數表示序列長度;
第四个参数表示前序序列;
第五个参数表示后序序列;
第六个参数用于保存结果;
先来考虑终止条件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时候结束递归,当我们的根结点为空的时候终止,对应这里就是序列长度为零的时候。
if (length == 0) { return; }
接着考虑处理逻辑,也就是找到索引 i:
int i = 0; while (inSequence[inIndex + i] != preSequence[preIndex]) { i++; }
然后开始向下递归:
preAndInToPost(preIndex + 1, inIndex, i, preSequence, inSequence, result); preAndInToPost(preIndex + i + 1, inIndex + i + 1, length - i - 1, preSequence, inSequence, result); result.add(preSequence[preIndex]);
因为推导的是后序序列,所以顺序如上,添加根结点的操作是在最后的。前三个参数如何得出来的呢,我们走一下第一次遍历就可以得出来。
前序序列的第一个结点 1 在中序序列中的索引为 2,此时
左子树的中序系列起始索引为总序列的第 1 个索引,长度为 2;
左子树的前序序列起始索引为总序列的第 2 个索引,长度为 2;
右子树的中序系列起始索引为总序列的第 3 个索引,长度为 length - 3;
右子树的前序序列起始索引为总序列的第 3 个索引,长度为 length - 3;
完整代码如下:
/** * 根据前序和中序推导后序 * * @param preIndex 前序索引 * @param inIndex 中序索引 * @param length 序列长度 * @param preSequence 前序序列 * @param inSequence 中序序列 * @param result 结果序列 */ private void preAndInToPost(int preIndex, int inIndex, int length, int[] preSequence, int[] inSequence, List<Integer> result) { if (length == 0) { return; } int i = 0; while (inSequence[inIndex + i] != preSequence[preIndex]) { i++; } preAndInToPost(preIndex + 1, inIndex, i, preSequence, inSequence, result); preAndInToPost(preIndex + i + 1, inIndex + i + 1, length - i - 1, preSequence, inSequence, result); result.add(preSequence[preIndex]); }
参考链接
• 维基百科 - 二叉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5%8F%89%E6%A0%91)
推荐教程:《java教程》
以上是詳解java中二元樹的深度優先遍歷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