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web前端  >  Node.js之靜態資源伺服器實作(附程式碼)

Node.js之靜態資源伺服器實作(附程式碼)

不言
不言轉載
2019-03-08 17:14:542385瀏覽

本篇文章帶給大家的內容是關於Node.js之靜態資源伺服器實作(附程式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本文介紹了一個簡單的靜態資源伺服器的實例項目,希望能為Node.js初學者帶來幫助。專案涉及到http、fs、url、path、zlib、process、child_process等模組,涵蓋大量常用api;還包括了基於http協定的快取策略選取、gzip壓縮優化等;最後我們會發佈到npm上,做成一個可以全域安裝、使用的小工具。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想是不是還有點激動?話不多說,放碼過來。

文中源碼位址在最後附錄。
可先行體驗專案效果:
安裝:npm i -g here11
任意資料夾位址輸入指令:here

step1 新專案

因為我們要發佈到npm上,所以我們先按照國際慣例,npm init,走你!在命令列可以一路回車,有些配置會在最後的發布步驟中細說。

目錄結構如下:

Node.js之靜態資源伺服器實作(附程式碼)

bin資料夾存放我們的執行程式碼,web作為一個測試資料夾,裡面放了些網頁。

step2 碼

step2.1 雛型

靜態資源伺服器,通俗講就是我們在瀏覽器網址列輸入形如「http://網域/test/ index.html」的一個位址,伺服器從根目錄下的對應資料夾找到index.html,讀出檔案內容並傳回瀏覽器,瀏覽器渲染給使用者。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url = require("url");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item = (name, parentPath) => {
    let path = parentPath = `${parentPath}/${name}`.slice(1);
    return `<p><a>${name}</a></p>`;
}

const list = (arr, parentPath) => {
    return arr.map(name => item(name, parentPath)).join("");
}

const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req, res) => {
    let _path = url.parse(req.url).pathname;//去掉search
    let parentPath = _path;
    _path = path.join(__dirname, _path);
    try {
        //拿到路径所对应的文件描述对象
        let stats = fs.statSync(_path);
        if (stats.isFile()) {
            //是文件,返回文件内容
            let file = fs.readFileSync(_path);
            res.end(file);
        } else if (stats.isDirectory()) {
            //是目录,返回目录列表,让用户可以继续点击
            let dirArray = fs.readdirSync(_path);
            res.end(list(dirArray, parentPath));
        } else {
            res.end();
        }
    } catch (err) {
        res.writeHead(404, "Not Found");
        res.end();
    }
});

const port = 2234;
const hostname = "127.0.0.1";
server.listen(port, hostname, () =>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on http://${hostname}:${port}`);
});

以上這段code就是我們的核心程式碼了,已經實現了核心功能,本地運行即可看到返回了文件目錄,點擊文件名便可瀏覽對應的網頁、圖片、文本啦。

step2.2 優化

功能實現了,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做優化,提升實用性,順便多學習幾個api(裝逼技巧)。

1. stream

我們目前讀取檔案回傳給瀏覽器的操作是透過readFile一次讀取出來,一次返回,這樣當然可以實現功能,但我們有更好的方式-用stream(流)進行IO操作。 stream並不是node.js獨有的概念,而是作業系統最基本的一種操作形式,所以理論上講,任何一門server端語言都實作了stream的API。

為什麼講用stream是更好的方式?因為一次性讀取、操作大文件,內存和網路是吃不消的,尤其在用戶訪問量比較大的情況下更為明顯;而藉助stream可以讓數據流動起來,一點一點操作,從而提升性能。程式碼修改如下:

if (stats.isFile()) {
    //是文件,返回文件内容
    //在createServer时传入的回调函数被添加到了"request"事件上,回调函数的两个形参req和res
    //分别为http.IncomingMessage对象和http.ServerResponse对象
    //并且它们都实现了流接口
    let readStream = fs.createReadStream(_path);
    readStream.pipe(res);
}

編碼實作非常簡單,在需要傳回檔案內容時,我們創建了一個可讀流,並把它直接導向了res物件。

2. gzip壓縮

gzip壓縮帶來的效能(使用者存取體驗)提升是非常明顯的,尤其在當下spa應用大行其道的時代,開啟gzip壓縮,可以大幅減小js、css等檔案資源的體積,提升使用者存取速度。作為一個靜態資源伺服器,我們當然要加上這個功能。

node中有一個zlib的模組,提供了很多壓縮相關的api,我們就用它來實現:

const zlib = require("zlib");

if (stats.isFile()) {
    //是文件,返回文件内容

    res.setHeader("content-encoding", "gzip");
    
    const gzip = zlib.createGzip();
    let readStream = fs.createReadStream(_path);
    readStream.pipe(gzip).pipe(res);
}

有了stream的使用經驗,我們再看這段程式碼的時候就好理解多了。把檔案流先導向gzip對象,再導向res對象。此外,使用gzip壓縮的時候還要注意一點:需要把回應頭裡的content-encoding設定為gzip。否則瀏覽器會把一堆亂碼展示出來。

3. http快取

快取這個東西讓人又愛又恨,用得好,可以提升使用者體驗,減輕伺服器壓力;用得不好,可能就會面臨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問題。一般來講瀏覽器http快取分為強快取(非驗證性快取)和協商快取(驗證性快取)。

什麼叫強緩存呢?強緩存是由cache-control和expires兩個首部字段控制的,現在一般用cache-control。例如我們設定了cache-control: max-age=31536000的回應頭,就是告訴瀏覽器這個資源有一年的快取期,一年內不用向服務端發送請求,直接從快取讀取資源。

而協商性快取是使用if-modified-since/last-modified、if-none-match/etag等首部字段,配合強緩存,在強緩存沒有命中(或告知瀏覽器no-cache )的時候,向伺服器發送請求,確認資源的有效性,決定從快取讀取或是傳回新的資源。

有了以上概念,我們便可以製定我們的快取策略:

if (stats.isFile()) {
    //是文件,返回文件内容
    
    //增加判断文件是否有改动,没有改动返回304的逻辑
    
    //从请求头获取modified时间
    let IfModifiedSince = req.headers["if-modified-since"];
    //获取文件的修改日期——时间戳格式
    let mtime = stats.mtime;
    //如果服务器上的文件修改时间小于等于请求头携带的修改时间,则认定文件没有变化
    if (IfModifiedSince && mtime <p>这样一套缓存策略在现代前端项目体系下还是比较合适的,尤其是对于spa应用来讲。我们希望index.html能够保证每次向服务器验证是否有更新,而其余的文件统一本地缓存一个月(自己定);通过webpack打包或其他工程化方式构建之后,js、css内容如果发生变化,文件名相应更新,index.html插入的manifest(或script链接、link链接等)清单会更新,保证用户能够实时得到最新的资源。</p><p>当然,缓存之路千万条,适合业务才重要,大家可以灵活制定。</p><h4>4. 命令行参数</h4><p>作为一个在命令行执行的工具,怎么能不象征性的支持几个参数呢?</p><pre class="brush:php;toolbar:false">const config = {
    //从命令行中获取端口号,如果未设置采用默认
    port: process.argv[2] || 2234,
    hostname: "127.0.0.1"
}
server.listen(config.port, config.hostname, () =>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on http://${config.hostname}:${config.port}`);
});

这里就简单的举个栗子啦,大家可以自由发挥!

5. 自动打开浏览器

虽然没太大卵用,但还是要加。我就是要让你们知道,我加完之后什么样,你们就是什么样 :-( duang~

const exec = require("child_process").exec;
server.listen(config.port, config.hostname, () => {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on http://${config.hostname}:${config.port}`);
    exec(`open http://${config.hostname}:${config.port}`);
});

6. process.cwd()

用process.cwd()代替__dirname。
我们最终要做成一个全局并且可以在任意目录下调用的命令,所以拼接path的代码修改如下:

//__dirname是当前文件的目录地址,process.cwd()返回的是脚本执行的路径
_path = path.join(process.cwd(), _path);

step3 发布

基本上我们的代码都写完了,可以考虑发布了!(不发布到npm上何以显示逼格?)

step3.1 package.json

得到一个配置类似下面所示的json文件:

{
    "name": "here11",
    "version": "0.0.13",
    "private": false,
    "description": "a node static assets server",
    "bin": {
        "here": "./bin/index.js"
    },
    "repository": {
        "type": "git",
        "url": "https://github.com/gww666/here.git"
    },
    "scripts": {
        "test": "node bin/index.js"
    },
    "keywords": [
        "node"
    ],
    "author": "gw666",
    "license": "ISC"
}

其中bin和private较为重要,其余的按照自己的项目情况填写。
bin这个配置代表的是npm i -g xxx之后,我们运行here命令所执行的文件,“here”这个名字可以随意起。

step3.2 声明脚本执行类型

在index.js文件的开头加上:#!/usr/bin/env node
否则linux上运行会报错。

step3.3 注册npm账号

勉强贴一手命令,还不清楚自行百度:

没有账号的先添加一个,执行:
npm adduser

然后依次填入
Username: your name
Password: your password
Email: yourmail

npm会给你发一封验证邮件,记得点一下,不然会发布失败。

执行登录命令:
npm login

执行发布命令:
npm publish

发布的时候记得把项目名字、版本号、作者、仓库啥的改一下,别填成我的。
还有readme文件写一下,好歹告诉别人咋用,基本上和文首所说的用法是一样的。

好了,齐活。

step3.4

还等啥啊,赶快把npm i -g xxx 这行命令发给你的小伙伴啊。什么?你没有小伙伴?告辞!

本文项目源码地址:https://github.com/gww666/here

以上是Node.js之靜態資源伺服器實作(附程式碼)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轉載於:segmentfault.com。如有侵權,請聯絡admin@php.cn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