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頭條 >為什麼您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為什麼您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PHPz
PHPz原創
2018-07-14 17:23:413394瀏覽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先學會吃得起苦。非常雞湯的好文,分享給php中文網的網友們,記住一句話:即便艱難,學習仍是改變的最好方式。  

為什麼您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一.為什麼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記得小時候上學,學校每次放月假,爺爺就去車站接我回家。

那時家裡離車站遠,需要騎車子來回。

一路上我們彼此相對無語,等到爺爺騎不動了,我們就這麼一前一後推著車子走著,記得爺爺常常和我說: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日後要好生讀書。」

那時的我未解其意,只是默默記在心裡,望著不遠處稻田裡的鄉親們彎腰割麥俯首插秧,我覺著他們太辛苦了。

幾年過去了,我考上了省城上大學,學了這個城市最熱門、最富前景的工程造價專業。

後來,我走進實習單位, 工地的環境有多麼糟糕自不必多說,晴天塵土飛揚驕陽似火,雨天泥濘不堪污水四溢。物質世界的貧瘠尚可以忍受,然而精神世界的荒蕪會隨著時間慢慢消磨你的夢想和純真。

後來,我選擇去了深圳,在那裡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熱愛的行業,眼前陌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興奮和快樂。

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虛擬實境、創投、天使輪這些名詞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越是不斷地拓寬知識面,越是覺得自己知識儲備量的貧瘠與荒涼。

為什麼您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也正是在這樣日積月累的累積過程中,我發現人與人的差距被迅速地拉開,當我這幾年再次回到曾經生活的地方,發現很多人的思維模式還停留在幾年前,腦海裡停留的信息和映像早已跟不上這個時代的變化。

他們寧願選擇每月靠家人給零用錢度日,也不願選擇自食其力謀一份工作;他們寧願選擇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商販砍價,也想不到多花一塊錢去學習新知識。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問的是: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知乎中一位讚最高的答主是這樣回答的:

「生命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痺,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複性的。

而人的適應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

學習本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複,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前者可以透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痺,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後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累積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與力量。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願意主動為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

二. 所有覺得學習苦的人,大多是沒有挨過現實的耳光

最近看到了一篇關於在校大學生的報道,即將面臨大學畢業的老岳,在高中時就是個十分標準的網癮少年。

高考之前,爸媽為了防止他分心,連手機、電腦,甚至電視都不給碰。

上了大學後覺得放鬆了,想把以前沒有玩夠的遊戲都玩回來。在遊戲裡建了群,為了把群組發展好,他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遊戲裡。

大一時逃了一堂課之後,發現大學管得併不嚴,膽子大了於是就有了第二次逃課,從此接二連三一發不可收拾。天天在寢室蓬頭垢面玩遊戲,外帶盒堆了一地,期末掛科也成了常態。

當室友拿到了滿意的offer時,除了遊戲沒有任何嗜好的他,連畢業都成了問題。

虛擬世界裡的遊戲雖然精彩,但現實生活裡會有更高的要求。

遊戲裡的劇情尚可以事先設計,然而現實卻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去體驗。

曾經有考生在高考時交了白卷,在高考後她曾試圖出門打工,但學歷不高,加上沒什麼專業技能,找工作的路異常艱辛,發出“壓力特別大,老覺得對不起父母」的感慨。

後來幾經周折,這位考生進入了一家技校就讀。回憶高考,她坦言「現在覺著有點可笑。」

不想讀書,覺著讀書辛苦?現實的生活會誠實地告訴他們,不讀書的人生會更苦。

窮則思變,真正苦到一定程度了,人自然會自發地掙紮起來改變現狀,對於有些背負著沉重生活的人來講,學習才是脫離生活苦難又輕鬆又有用的途徑。

沒有誰願意吃真正的生活裡的“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生活還沒有足夠的糟糕。

有時候學習的那種「苦」和沈重粗礪的生活比起來,真的不算什麼。

有學者說:

「那些長期處於稀缺狀態的窮人,培養出了短缺頭腦模式,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於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餘頻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

三.三.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痺,學習的痛苦讓人清醒;過去不按思考而生活,終將有一天要按照生活思考

為什麼您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長按圖片儲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痛苦之所以不被喜歡,大多數是因為人們從來不會思考自己為何痛苦。

然而,這世上還有另一種痛苦是,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失望的情緒,然後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當作是自己本該如此,甚至誤以為這就是吃苦的好處。

我總覺得苦難的意義,在於我們更好地去思考人生為何如此苦難,就像有人曾說:未經省察的人生,從不值得一過。

如果沒有經過思索和自省,苦難終究只是苦難而已,沒有任何意義。

有些人,年輕時總覺得學不學習無關緊要,反正自己體力好得很,只要自己身體好就能混口飯吃。

他們終將會明白,那些為了討生活不得已而吃的苦,就是當年不吃學習苦的代價。

學習的苦,是枯燥的苦,是短期沒有回報的苦,這種苦看得見,摸得著,誰都不願吃。

生活的苦,是絕望的苦,是長期沒有出路的苦,這種苦看不見,摸不著,誰都不想吃。

我從不喜歡自討苦吃,如果我能透過學習和自我提升來避免遇見這些痛苦的經歷,我有什麼理由不去學習?

生活其實並不苦,苦的是那個不知苦也不知如何避免吃苦的人生。

學習其實並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於對未來報有期望的勇氣。

四.必須吃生活的苦,客觀上限制了學習的條件 

不得不承認一個更現實問題的存在:透過學習改變命運越來越難,所以很多人選擇不吃學習的苦。

優質教育的壓力下,課外教育的投入,也成了競爭力的資本。有能力得到更優質教育資源的家庭,在良好的循環中,生活的苦相對增量只會更少。

同樣的時間內,有條件的人可以把資源用在提升自我,而資源相對匱乏的人,時間已經全都用在了應付生活的苦上。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為了探求貧窮的真相,隱姓埋名,體驗低薪階級如何生活。

她去了不同的城市,換了零售、清潔、老人服務等六種工作,最後發現自己陷入困局:

因為沒錢,要住在偏遠的地方→花費大量時間在上班路上→ 用於提升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發現更好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少→ 想要做更多兼職來應對生活的成本→ 淪為工作機器,心理崩潰,選擇放棄…

吃生活的苦,耗盡了時間、金錢、精力,讓人沒了吃學習的苦的機會。

而這種現狀越加深,越會讓人從環境找問題,而非自身。

生活的苦,也有品質之分。有一些苦讓人從自身尋找問題,選擇利用反省的思維方式;另外一些,逼著人從環境找理由,陷於可能存在的威脅中,無法站在跳脫的角度進行反省。

為什麼您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高低階層的不同認知傾向

 / Kraus et al.,2012

常常把生活的苦歸咎於環境的影響,也漸漸讓人無法理解,學習的意義不只在於改善生活。

閱讀帶來的工具性價值有限卻直觀,而大多吃不下學習的苦的人,看不到它給人更高層面的存在意義帶來的提升。

五. 即使艱難,學習仍是改變的最好方式  

為什麼您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沒有選擇吃學習的苦,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人吃到更多生活上的苦。

有人在知乎提了一個問題:假設房間裡有100個人,他們從18歲時帶著100元錢的初始資金玩遊戲,每一輪,每個人都拿出一元隨機給另一個人,一直玩到65歲,最後100個人的財富分佈會怎麼樣的?

遊戲運行17000次後,社會財富的分配比例是:top1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30%的財富,top20%的富人掌握著大約50%的財富,60%的人財富縮水到100元以下。

這結果從側面驗證了「二八定律」: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那麼,努力的人生會更好嗎?

假設這些玩家中有10人比別人加倍努力,獲得1%的競爭優勢,即贏得收益的機率比別人高出1%。

遊戲的模擬結果是,10位努力玩家中,9位進入了富人的top20。

在你沒有背景、沒有資源、不能拼爹的情況下,只能透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請記住:即便艱難,學習仍是改變的最佳方式。


陳述: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