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webpack組織模組打包Library的原理及實現,現在分享給大家,也給大家做個參考。
先前一篇文章分析了Webpack打包JS模組的基本原理,所介紹的案例是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即多個JS模組和一個入口模組,打包成一個bundle文件,可以直接被瀏覽器或其它JavaScript引擎執行,相當於直接編譯產生一個完整的可執行的檔案。不過還有一個很常見的情況,就是我們要建立發佈一個JavaScript的函式庫,像是你在npm社群發佈自己的函式庫,這時Webpack就需要對應的配置,編譯產生的程式碼也會略有不同。
和之前一篇文章一樣,本文主要分析的是Webpack的生成程式碼,並結合它來說明編譯函式庫時Webpack那些關於library的設定選項的具體作用,相應的官方文件在這裡。
寫JS的函式庫
我們還是從簡單的案例開始,我們隨便寫一個簡單的函式庫util.js:
import $ from 'jquery' function sayHello() { console.log("Hello"); } function hideImages() { $('img').hide(); } export default { sayHello: sayHello, hideImages: hideImages }
提供了兩個函數,當然它們之間毫無關係,也實際上沒有任何卵用,純粹是僅供教學參考。 。 。
接下來寫Webpack的設定:
// 入口文件 entry: { util: './util.js', } // 输出文件 output: { path: './dist', filename: '[name].dist.js' }
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這樣輸出的檔案就是一個立即執行的函數,最後會回到util.js的exports,參考上一篇文章中分析,最後產生的bundle程式碼結構大致上是這樣的:
(function(modules) { var installedModules = {}; function webpack_require(moduleId) { // ... } return webpack_require('./util.js'); }) ({ './util.js': generated_util, '/path/to/jquery.js': generated_jquery });##它如果執行完,那就結束了,將util.js的export部分回傳而已,而我們需要的是將這個回傳值交給編譯後的檔案的module.export,這樣編譯後的檔就成了一個可以被別人import的庫。所以我們希望得到的編譯檔應該是這樣的:
module.exports = (function(modules) { var installedModules = {}; function webpack_require(moduleId) { // ... } return webpack_require('./util.js'); }) ({ './util.js': generated_util, '/path/to/jquery.js': generated_jquery });#要得到這樣的結果,Webpack設定output部分需要加入library資訊:
// 入口文件 output: { path: './dist', filename: '[name].dist.js', library: 'util', libraryTarget: commonjs2 }這裡最重要的就是libraryTarget,我們現在採用commonjs2的格式,就會得到上面的編譯結果,也就是說Webpack會library把最後的輸出以CommonJS的形式export出來,這樣就實現了一個函式庫的發布。 其它發布格式除了commonjs2,libraryTarget還有其它選項:
var (默认值,发布为全局变量) commonjs commonjs2 amd umd使用不同的選項,編譯出來的檔案就能夠在不同JavaScript執行環境中使用。這裡我們直接看萬金油umd格式的輸出是怎麼樣的:
(function webpackUniversalModuleDefinition(root, factory) { if(typeof exports === 'object' && typeof module === 'object') // commonjs2 module.exports = factory(); else if(typeof define === 'function' && define.amd) define("util", [], factory); // amd else if(typeof exports === 'object') exports["util"] = factory(); // commonjs else root["util"] = factory(); // var }) (window, function() { return (function(modules) { var installedModules = {}; function webpack_require(moduleId) { // ... } return webpack_require('./util.js'); }) ({ './util.js': generated_util, '/path/to/jquery.js': generated_jquery }); }比之前的commonjs2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因為它需要處理各種不同的case,但其實後面的部分都是一樣的,最重要的就是最前面的幾行,這是umd模組的標準寫法。它運行傳入的factory函數,實際上就是載入模組的函數,然後把傳回的結果根據不同的運行環境交給對應的物件。例如var,那就會把結果設為一個全域變量,這用於瀏覽器透過3f1c4e4b6b16bbbd69b2ee476dc4f83a標籤直接匯入該JS檔;如果是CommonJS,它則交給exports物件;如果是AMD環境,它也是用標準的AMD的寫法。這樣這個發佈出來的JS函式庫就可以在任意的環境中都能被其他人使用。 targetExport控制輸出內容如果用umd格式打包,可能會有一個坑需要注意,如果你的函式庫的原始碼是用ES6格式export default來輸出的,正如上面的例util.js,你直接把編譯後的JS函式庫檔案放到瀏覽器中使用,可以是3f1c4e4b6b16bbbd69b2ee476dc4f83a,或是RequireJS,可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結果。這是因為你的JS檔案回傳給你的物件是這樣的:
{ 'default': { sayHello: sayHello, hideImages: hideImages } }而不是你所期望的:
{ sayHello: sayHello, hideImages: hideImages }不僅是瀏覽器,在不支援ES6的模組系統中同樣會出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它們並不認識default。所以你編譯後的JS檔其實要當只輸出default,這就需要在Webpack配置裡用targetExport來控制:library: 'util',
libraryTarget: umd,
targetExport: 'default'
export default { name: 'xxx', data: { return // ... }, props: { // ... } methods: { // ... } }如果你把編譯後的JS檔直接放在瀏覽器裡運行,並且用CDN的方式透過3f1c4e4b6b16bbbd69b2ee476dc4f83a載入Vue,你會發現Vue無法辨識這個Component,因為你得到的這個物件多了一層不必要的default。
你可能會問如果我把輸出內容改成了default,會不會影響這個模組在ES6環境下的使用?一般來說是不會的。之前一篇文章已經談到,Webpack的生成程式碼在引入一個模組時,會透過一個叫__esModule的值來設定和判斷它是不是ES6格式的export,現在如果只導出default部分,那麼這個物件是被視為非ES6的,因為它不含__esModule。這樣其它模組透過import來引入這個模組時,會引入整個對象,這實際上變相地就等價於只引入原模組的export default部分。
當然以上討論的前提是,你所有需要export的內容全部都在export default裡。如果你既有default,又有正常的export,那編譯後的檔案只匯出default部分顯然是不行的。
上面是我整理給大家的,希望今後對大家有幫助。
相關文章:
以上是使用webpack模組給Library打包原理及實現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