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帶給大家Angular組件互動使用詳解,Angular組件互動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下面就是實戰案例,一起來看一下。
依資料的傳遞方向,分為父元件向子元件傳遞、子元件傳遞給父元件、透過服務傳遞三種互動方法。
父元件傳遞給子元件
子元件透過@Input裝飾器定義輸入屬性,然後父元件在引用子元件的時候透過這些輸入屬性向子組件傳遞數據,子組件可透過setter或ngOnChanges()來截聽輸入屬性值的變化。
先定義兩個元件,分別為子元件DemoChildComponent和父元件DemoParentComponent.
子元件:
@Component({ selector: 'demo-child', template: ` <p>{{paramOne}}</p> <p>{{paramTwo}}</p> ` }) export class DemoChildComponent { @Input() paramOne: any; // 输入属性1 @Input() paramTwo: any; // 输入属性2 }
子元件透過@Input()定義輸入屬性paramOne和paramTwo(屬性值可以為任意資料類型)
父元件:
@Component({ selector: 'demo-parent', template: ` <demo-child></demo-child> ` }) export class DemoParentComponent { paramOneVal: any = '传递给paramOne的数据'; paramTwoVal: any = '传递给paramTwo的数据'; }
父元件在其範本中透過選擇器demo-child引用子元件DemoChildComponent,並透過子組件的兩個輸入屬性paramOne和paramTwo向子組件傳遞數據,最後在子組件的模板中就顯示傳遞給paramOne的數據和傳遞給paramTwo的數據這兩行文本。
透過setter 截斷輸入屬性值的變化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往往需要在某個輸入屬性值改變的時候做對應的操作,那麼此時我們需要用到輸入屬性的setter 來截聽輸入屬性值的變化。
我們將子元件DemoChildComponent進行如下改造:
@Component({ selector: 'demo-child', template: ` <p>{{paramOneVal}}</p> <p>{{paramTwo}}</p> ` }) export class DemoChildComponent { private paramOneVal: any; @Input() set paramOne (val: any) { // 输入属性1 this.paramOneVal = val; // dosomething }; get paramOne () { return this.paramOneVal; }; @Input() paramTwo: any; // 输入属性2 }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我們可以看到透過paramOne屬性的setter 將攔截到的值val賦值給內部私有屬性paramOneVal,達到父元件傳遞資料給子元件的效果。當然,最重要的是,在 setter 裡面你可以做更多的其它操作,程式的彈性就更強了。
透過ngOnChanges()來截聽輸入屬性值的變化
#透過setter 截斷輸入屬性值的變化的方法只能對單一屬性值變化進行監視,如果需要監視多個、互動式輸入屬性的時候,這種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透過使用OnChanges 生命週期鉤子介面的ngOnChanges() 方法(當元件透過@Input裝飾器明確指定的那些變數的值變化時呼叫)就可以實現同時監視多個輸入屬性值的變化。
在子元件DemoChildComponent新增ngOnChanges:
@Component({ selector: 'demo-child', template: ` <p>{{paramOneVal}}</p> <p>{{paramTwo}}</p> ` }) export class DemoChildComponent implements OnChanges { private paramOneVal: any; @Input() set paramOne (val: any) { // 输入属性1 this.paramOneVal = val; // dosomething }; get paramOne () { return this.paramOneVal; }; @Input() paramTwo: any; // 输入属性2 ngOnChanges(changes: {[propKey: string]: SimpleChange}) { for (let propName in changes) { // 遍历changes let changedProp = changes[propName]; // propName是输入属性的变量名称 let to = JSON.stringify(changedProp.currentValue); // 获取输入属性当前值 if (changedProp.isFirstChange()) { // 判断输入属性是否首次变化 console.log(`Initial value of ${propName} set to ${to}`); } else { let from = JSON.stringify(changedProp.previousValue); // 获取输入属性先前值 console.log(`${propName} changed from ${from} to ${to}`); } } } }
新增的ngOnChanges方法接收的參數changes是以輸入屬性名稱為鍵、值為SimpleChange的對象,SimpleChange物件含有目前輸入屬性是否第一次變更、先前值、目前值等屬性。因此在ngOnChanges方法中透過遍歷changes物件可監視多個輸入屬性值並進行對應的操作。
取得父元件實例
前面介紹的都是子元件透過@Input裝飾器定義輸入屬性,這樣父元件可以透過輸入屬性將資料傳遞給子組件。
當然,我們可以想到一個更主動的方法,那就是取得到父元件實例,然後呼叫父元件的某個屬性或方法來取得所需的資料。考慮到每個元件的實例都會加入註入器的容器裡,因此可透過依賴注入來找到父元件的範例。
子元件取得父元件實例比起父元件取得子元件實例(直接透過範本變數、@ViewChild或@ViewChildren取得)要麻煩一些。
要在子元件中取得父元件的實例,有兩種情況:
已知父元件的類型
這種情況可以直接透過在建構子中註入DemoParentComponent來取得已知類型的父元件引用,程式碼範例如下:
@Component({ selector: 'demo-child', template: ` <p>{{paramOne}}</p> <p>{{paramTwo}}</p> ` }) export class DemoChildComponent { paramOne: any; paramTwo: any; constructor(public demoParent: DemoParentComponent) { // 通过父组件实例demoParent获取数据 this.paramOne = demoParent.paramOneVal; this.paramTwo = demoParent.paramTwoVal; } }
未知父元件的類型
#一個元件可能是多個元件的子元件,有時無法直接知道父元件的類型,在Angular中,可透過類別—介面(Class-Interface)的方式來查找,也就是讓父元件透過提供一個與類別—介面標識同名的別名來協助查找。
首先创建DemoParent抽象类,它只声明了paramOneVal和paramTwoVal属性,没有实现(赋值),示例代码如下:
export abstract class DemoParent { paramOneVal: any; paramTwoVal: any; }
然后在父组件DemoParentComponent的providers元数据中定义一个别名 Provider,用 useExisting 来注入父组件DemoParentComponent的实例,代码示例如下:
@Component({ selector: 'demo-parent', template: ` <demo-child></demo-child> `, providers: [{provider: DemoParent, useExisting: DemoParentComponent}] }) export class DemoParentComponent implements DemoParent { paramOneVal: any = '传递给paramOne的数据'; paramTwoVal: any = '传递给paramTwo的数据'; }
然后在子组件中就可通过DemoParent这个标识找到父组件的示例了,示例代码如下:
@Component({ selector: 'demo-child', template: ` <p>{{paramOne}}</p> <p>{{paramTwo}}</p> ` }) export class DemoChildComponent { paramOne: any; paramTwo: any; constructor(public demoParent: DemoParent) { // 通过父组件实例demoParent获取数据 this.paramOne = demoParent.paramOneVal; this.paramTwo = demoParent.paramTwoVal; } }
子组件向父组件传递
依然先定义两个组件,分别为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和父组件DemoParentComponent.
子组件:
@Component({ selector: 'demo-child', template: ` <p>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p> ` }) export class DemoChildComponent implements OnInit { readyInfo: string = '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Output() ready: EventEmitter = new EventEmitter<any>(); // 输出属性 ngOnInit() { this.ready.emit(this.readyInfo); } }</any>
父组件:
@Component({ selector: 'demo-parent', template: ` <demo-child></demo-child> <p> <!-- 通过本地变量获取readyInfo属性,显示: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 readyInfo: {{demoChild.readyInfo}} </p> <p> <!-- 通过组件类获取子组件示例,然后获取readyInfo属性,显示: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 readyInfo: {{demoChildComponent.readyInfo}} </p> ` }) export class DemoParentComponent implements AfterViewInit { // @ViewChild('demoChild') demoChildComponent: DemoChildComponent; // 通过模板别名获取 @ViewChild(DemoChildComponent) demoChildComponent: DemoChildComponent; // 通过组件类型获取 ngAfterViewInit() { console.log(this.demoChildComponent.readyInfo); // 打印结果: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 onReady(evt: any) { console.log(evt); // 打印结果: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 }
父组件监听子组件的事件
子组件暴露一个 EventEmitter 属性,当事件发生时,子组件利用该属性 emits(向上弹射)事件。父组件绑定到这个事件属性,并在事件发生时作出回应。
在上面定义好的子组件和父组件,我们可以看到:
子组件通过@Output()定义输出属性ready,然后在ngOnInit中利用ready属性的 emits(向上弹射)事件。
父组件在其模板中通过选择器demo-child引用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并绑定了一个事件处理器(onReady()),用来响应子组件的事件($event)并打印出数据(onReady($event)中的$event是固定写法,框架(Angular)把事件参数(用 $event 表示)传给事件处理方法)。
父组件与子组件通过本地变量(模板变量)互动
父组件不能使用数据绑定来读取子组件的属性或调用子组件的方法。但可以在父组件模板里,新建一个本地变量来代表子组件,然后利用这个变量来读取子组件的属性和调用子组件的方法。
在上面定义好的子组件和父组件,我们可以看到:
父组件在模板demo-child标签上定义了一个demoChild本地变量,然后在模板中获取子组件的属性:
<p> <!-- 获取子组件的属性readyInfo,显示: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 readyInfo: {{demoChild.readyInfo}} </p>
父组件调用@ViewChild()
本地变量方法是个简单便利的方法。但是它也有局限性,因为父组件-子组件的连接必须全部在父组件的模板中进行。父组件本身的代码对子组件没有访问权。
如果父组件的类需要读取子组件的属性值或调用子组件的方法,就不能使用本地变量方法。
当父组件类需要这种访问时,可以把子组件作为 ViewChild,注入到父组件里面。
在上面定义好的子组件和父组件,我们可以看到:
父组件在组件类中通过@ViewChild()获取到子组件的实例,然后就可以在模板或者组件类中通过该实例获取子组件的属性:
<p> <!-- 通过组件类获取子组件示例,然后获取readyInfo属性,显示: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 readyInfo: {{demoChildComponent.readyInfo}} </p>
ngAfterViewInit() { console.log(this.demoChildComponent.readyInfo); // 打印结果:子组件DemoChildComponent初始化完成! }
通过服务传递
Angular的服务可以在模块注入或者组件注入(均通过providers注入)。
在模块中注入的服务在整个Angular应用都可以访问(除惰性加载的模块)。
在组件中注入的服务就只能该组件和其子组件进行访问,这个组件子树之外的组件将无法访问该服务或者与它们通讯。
下面的示例就以在组件中注入的服务来进行父子组件之间的数据传递:
通讯的服务:
@Injectable() export class CallService { info: string = '我是CallService的info'; }
父组件:
@Component({ selector: 'demo-parent', template: ` <demo-child></demo-child> <button>父组件改变info</button> <p> <!-- 显示:我是CallService的info --> {{callService.info}} </p> `, providers: [CallService] }) export class DemoParentComponent { constructor(public callService: CallService) { console.log(callService.info); // 打印结果:我是CallService的info } changeInfo() { this.callService.info = '我是被父组件改变的CallService的info'; } }
子组件:
@Component({ selector: 'demo-child', template: ` <button>子组件改变info</button> ` }) export class DemoChildComponent { constructor(public callService: CallService) { console.log(callService.info); // 打印结果:我是CallService的info } changeInfo() { this.callService.info = '我是被子组件改变的CallService的info'; } }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CallService服务,在其内定义了info属性,后面将分别在父子组件通过修改这个属性的值达到父子组件互相传递数据的目的。
然后通过DemoParentComponent的providers元数据数组提供CallService服务的实例,并通过构造函数分别注入到父子组件中。
此时,通过父组件改变info按钮或子组件改变info按钮在父组件或子组件中改变CallService服务的info属性值,然后在页面可看到改变之后对应的info属性值。
相信看了本文案例你已经掌握了方法,更多精彩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以上是Angular組件互動使用詳解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JavaScript在瀏覽器和Node.js環境中運行,依賴JavaScript引擎解析和執行代碼。 1)解析階段生成抽象語法樹(AST);2)編譯階段將AST轉換為字節碼或機器碼;3)執行階段執行編譯後的代碼。

Python和JavaScript的未來趨勢包括:1.Python將鞏固在科學計算和AI領域的地位,2.JavaScript將推動Web技術發展,3.跨平台開發將成為熱門,4.性能優化將是重點。兩者都將繼續在各自領域擴展應用場景,並在性能上有更多突破。

Python和JavaScript在開發環境上的選擇都很重要。 1)Python的開發環境包括PyCharm、JupyterNotebook和Anaconda,適合數據科學和快速原型開發。 2)JavaScript的開發環境包括Node.js、VSCode和Webpack,適用於前端和後端開發。根據項目需求選擇合適的工具可以提高開發效率和項目成功率。

是的,JavaScript的引擎核心是用C語言編寫的。 1)C語言提供了高效性能和底層控制,適合JavaScript引擎的開發。 2)以V8引擎為例,其核心用C 編寫,結合了C的效率和麵向對象特性。 3)JavaScript引擎的工作原理包括解析、編譯和執行,C語言在這些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JavaScript是現代網站的核心,因為它增強了網頁的交互性和動態性。 1)它允許在不刷新頁面的情況下改變內容,2)通過DOMAPI操作網頁,3)支持複雜的交互效果如動畫和拖放,4)優化性能和最佳實踐提高用戶體驗。

C 和JavaScript通過WebAssembly實現互操作性。 1)C 代碼編譯成WebAssembly模塊,引入到JavaScript環境中,增強計算能力。 2)在遊戲開發中,C 處理物理引擎和圖形渲染,JavaScript負責遊戲邏輯和用戶界面。

JavaScript在網站、移動應用、桌面應用和服務器端編程中均有廣泛應用。 1)在網站開發中,JavaScript與HTML、CSS一起操作DOM,實現動態效果,並支持如jQuery、React等框架。 2)通過ReactNative和Ionic,JavaScript用於開發跨平台移動應用。 3)Electron框架使JavaScript能構建桌面應用。 4)Node.js讓JavaScript在服務器端運行,支持高並發請求。

Python更適合數據科學和自動化,JavaScript更適合前端和全棧開發。 1.Python在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中表現出色,使用NumPy、Pandas等庫進行數據處理和建模。 2.Python在自動化和腳本編寫方面簡潔高效。 3.JavaScript在前端開發中不可或缺,用於構建動態網頁和單頁面應用。 4.JavaScript通過Node.js在後端開發中發揮作用,支持全棧開發。


熱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慧驅動的應用程序,用於創建逼真的裸體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用於從照片中去除衣服的線上人工智慧工具。

Undress AI Tool
免費脫衣圖片

Clothoff.io
AI脫衣器

Video Face Swap
使用我們完全免費的人工智慧換臉工具,輕鬆在任何影片中換臉!

熱門文章

熱工具

Safe Exam Browser
Safe Exam Browser是一個安全的瀏覽器環境,安全地進行線上考試。該軟體將任何電腦變成一個安全的工作站。它控制對任何實用工具的訪問,並防止學生使用未經授權的資源。

禪工作室 13.0.1
強大的PHP整合開發環境

mPDF
mPDF是一個PHP庫,可以從UTF-8編碼的HTML產生PDF檔案。原作者Ian Back編寫mPDF以從他的網站上「即時」輸出PDF文件,並處理不同的語言。與原始腳本如HTML2FPDF相比,它的速度較慢,並且在使用Unicode字體時產生的檔案較大,但支援CSS樣式等,並進行了大量增強。支援幾乎所有語言,包括RTL(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和CJK(中日韓)。支援嵌套的區塊級元素(如P、DIV),

SublimeText3漢化版
中文版,非常好用

Atom編輯器mac版下載
最受歡迎的的開源編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