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後端開發Python教學python數位影像處理之骨架擷取與分水嶺演算法

python數位影像處理之骨架擷取與分水嶺演算法

Apr 27, 2018 am 10:25 AM
python影像處理提取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python數位影像處理之骨架擷取與分水嶺演算法,現在分享給大家,也為大家做個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骨架擷取與分水嶺演算法也屬於形態學處理範疇,都放在morphology子模組內。

1、骨架擷取

骨架擷取,也叫二值影像細化。這種演算法能將一個連通區域細化成一個像素的寬度,用於特徵提取和目標拓撲表示。

morphology子模組提供了兩個函數用於骨架提取,分別是Skeletonize()函數和medial_axis()函數。我們先來看Skeletonize()函數。

格式為:skimage.morphology.skeletonize(image)

#輸入和輸出都是一幅二值影像。

範例1:

from skimage import morphology,draw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创建一个二值图像用于测试
image = np.zeros((400, 400))
#生成目标对象1(白色U型)
image[10:-10, 10:100] = 1
image[-100:-10, 10:-10] = 1
image[10:-10, -100:-10] = 1
#生成目标对象2(X型)
rs, cs = draw.line(250, 150, 10, 280)
for i in range(10):
 image[rs + i, cs] = 1
rs, cs = draw.line(10, 150, 250, 280)
for i in range(20):
 image[rs + i, cs] = 1
#生成目标对象3(O型)
ir, ic = np.indices(image.shape)
circle1 = (ic - 135)**2 + (ir - 150)**2 < 30**2
circle2 = (ic - 135)**2 + (ir - 150)**2 < 20**2
image[circle1] = 1
image[circle2] = 0

#实施骨架算法
skeleton =morphology.skeletonize(image)

#显示结果
fig, (ax1, ax2) = plt.subplots(nrows=1, ncols=2, figsize=(8, 4))
ax1.imshow(image, cmap=plt.cm.gray)
ax1.axis(&#39;off&#39;)
ax1.set_title(&#39;original&#39;, fontsize=20)
ax2.imshow(skeleton, cmap=plt.cm.gray)
ax2.axis(&#39;off&#39;)
ax2.set_title(&#39;skeleton&#39;, fontsize=20)
fig.tight_layout()
plt.show()

產生一個測試影像,上面有三個目標對象,分別進行骨架擷取,結果如下:

範例2:利用系統自帶的馬圖片進行骨架擷取

#
from skimage import morphology,data,color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age=color.rgb2gray(data.horse())
image=1-image #反相
#实施骨架算法
skeleton =morphology.skeletonize(image)
#显示结果
fig, (ax1, ax2) = plt.subplots(nrows=1, ncols=2, figsize=(8, 4))

ax1.imshow(image, cmap=plt.cm.gray)
ax1.axis(&#39;off&#39;)
ax1.set_title(&#39;original&#39;, fontsize=20)
ax2.imshow(skeleton, cmap=plt.cm.gray)
ax2.axis(&#39;off&#39;)
ax2.set_title(&#39;skeleton&#39;, fontsize=20)
fig.tight_layout()
plt.show()

##medial_axis就是中軸的意思,利用中軸轉換方法計算前景(1值)目標物的寬度,格式為:

skimage.morphology.#medial_axis (image,mask=None,return_distance=False)

# mask: 遮罩。預設為None, 如果給定一個掩模,則在掩模內的像素值才執行骨架演算法。

return_distance: bool型值,預設為False. 如果為True, 則除了傳回骨架,也將距離變換值也同時傳回。這裡的距離指的是中軸線上的所有點與背景點的距離。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cipy.ndimage as ndi
from skimage import morphology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编写一个函数,生成测试图像
def microstructure(l=256):
 n = 5
 x, y = np.ogrid[0:l, 0:l]
 mask = np.zeros((l, l))
 generator = np.random.RandomState(1)
 points = l * generator.rand(2, n**2)
 mask[(points[0]).astype(np.int), (points[1]).astype(np.int)] = 1
 mask = ndi.gaussian_filter(mask, sigma=l/(4.*n))
 return mask > mask.mean()
data = microstructure(l=64) #生成测试图像

#计算中轴和距离变换值
skel, distance =morphology.medial_axis(data, return_distance=True)
#中轴上的点到背景像素点的距离
dist_on_skel = distance * skel
fig, (ax1, ax2) = plt.subplots(1, 2, figsize=(8, 4))
ax1.imshow(data, cmap=plt.cm.gray,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用光谱色显示中轴
ax2.imshow(dist_on_skel, cmap=plt.cm.spectral,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2.contour(data, [0.5], colors=&#39;w&#39;) #显示轮廓线
fig.tight_layout()
plt.show()

#2、分水嶺演算法

##2、分水嶺演算法

分水嶺在地理上是指一個山脊,水通常會沿著山脊的兩邊流向不同的「匯水盆」。分水嶺演算法是一種用於影像分割的經典演算法,是基於拓樸理論的數學形態學的分割方法。如果影像中的目標物是連在一起的,則分割起來會更困難,分水嶺演算法常用於處理這類問題,通常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分水嶺演算法可以和距離變換結合,尋找“匯水盆地”和“分水嶺界限”,從而將影像分割。二值影像的距離變換就是每一個像素點到最近非零值像素點的距離,我們可以使用scipy套件來計算距離變換。

在下面的範例中,需要將兩個重疊的圓分開。我們先計算圓上的這些白色像素點到黑色背景像素點的距離變換,選出距離變換中的最大值作為初始標記點(如果是反色的話,則是取最小值),從這些標記點開始的兩個匯水盆越集越大,最後相交於分山嶺。從分山嶺處斷開,我們就得到了兩個分離的圓。

範例1:基於距離變換的分山嶺影像分割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cipy import ndimage as ndi
from skimage import morphology,feature
#创建两个带有重叠圆的图像
x, y = np.indices((80, 80))
x1, y1, x2, y2 = 28, 28, 44, 52
r1, r2 = 16, 20
mask_circle1 = (x - x1)**2 + (y - y1)**2 < r1**2
mask_circle2 = (x - x2)**2 + (y - y2)**2 < r2**2
image = np.logical_or(mask_circle1, mask_circle2)
#现在我们用分水岭算法分离两个圆
distance = ndi.distance_transform_edt(image) #距离变换
local_maxi =feature.peak_local_max(distance, indices=False, footprint=np.ones((3, 3)),
       labels=image) #寻找峰值
markers = ndi.label(local_maxi)[0] #初始标记点
labels =morphology.watershed(-distance, markers, mask=image) #基于距离变换的分水岭算法
fig, axes = plt.subplots(nrows=2, ncols=2, figsize=(8, 8))
axes = axes.ravel()
ax0, ax1, ax2, ax3 = axes
ax0.imshow(image, cmap=plt.cm.gray,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0.set_title("Original")
ax1.imshow(-distance, cmap=plt.cm.jet,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1.set_title("Distance")
ax2.imshow(markers, cmap=plt.cm.spectral,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2.set_title("Markers")
ax3.imshow(labels, cmap=plt.cm.spectral,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3.set_title("Segmented")
for ax in axes:
 ax.axis(&#39;off&#39;)
fig.tight_layout()
plt.show()

分水嶺演算法也可以和梯度結合,來實現影像分割。一般梯度影像在邊緣有較高的像素值,而在其它地方則有較低的像素值,理想情況 下,分山嶺恰好在邊緣。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梯度來尋找分山嶺。

範例2:基於梯度的分水嶺影像分割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cipy import ndimage as ndi
from skimage import morphology,color,data,filter
image =color.rgb2gray(data.camera())
denoised = filter.rank.median(image, morphology.disk(2)) #过滤噪声
#将梯度值低于10的作为开始标记点
markers = filter.rank.gradient(denoised, morphology.disk(5)) <10
markers = ndi.label(markers)[0]
gradient = filter.rank.gradient(denoised, morphology.disk(2)) #计算梯度
labels =morphology.watershed(gradient, markers, mask=image) #基于梯度的分水岭算法
fig, axes = plt.subplots(nrows=2, ncols=2, figsize=(6, 6))
axes = axes.ravel()
ax0, ax1, ax2, ax3 = axes
ax0.imshow(image, cmap=plt.cm.gray,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0.set_title("Original")
ax1.imshow(gradient, cmap=plt.cm.spectral,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1.set_title("Gradient")
ax2.imshow(markers, cmap=plt.cm.spectral,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2.set_title("Markers")
ax3.imshow(labels, cmap=plt.cm.spectral, interpolation=&#39;nearest&#39;)
ax3.set_title("Segmented")
for ax in axes:
 ax.axis(&#39;off&#39;)
fig.tight_layout()
plt.show()

相關推薦:

python數位影像處理之高階形態學處理#########################

以上是python數位影像處理之骨架擷取與分水嶺演算法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
Python vs. C:了解關鍵差異Python vs. C:了解關鍵差異Apr 21, 2025 am 12:18 AM

Python和C 各有優勢,選擇應基於項目需求。 1)Python適合快速開發和數據處理,因其簡潔語法和動態類型。 2)C 適用於高性能和系統編程,因其靜態類型和手動內存管理。

Python vs.C:您的項目選擇哪種語言?Python vs.C:您的項目選擇哪種語言?Apr 21, 2025 am 12:17 AM

選擇Python還是C 取決於項目需求:1)如果需要快速開發、數據處理和原型設計,選擇Python;2)如果需要高性能、低延遲和接近硬件的控制,選擇C 。

達到python目標:每天2小時的力量達到python目標:每天2小時的力量Apr 20, 2025 am 12:21 AM

通過每天投入2小時的Python學習,可以有效提升編程技能。 1.學習新知識:閱讀文檔或觀看教程。 2.實踐:編寫代碼和完成練習。 3.複習:鞏固所學內容。 4.項目實踐:應用所學於實際項目中。這樣的結構化學習計劃能幫助你係統掌握Python並實現職業目標。

最大化2小時:有效的Python學習策略最大化2小時:有效的Python學習策略Apr 20, 2025 am 12:20 AM

在兩小時內高效學習Python的方法包括:1.回顧基礎知識,確保熟悉Python的安裝和基本語法;2.理解Python的核心概念,如變量、列表、函數等;3.通過使用示例掌握基本和高級用法;4.學習常見錯誤與調試技巧;5.應用性能優化與最佳實踐,如使用列表推導式和遵循PEP8風格指南。

在Python和C之間進行選擇:適合您的語言在Python和C之間進行選擇:適合您的語言Apr 20, 2025 am 12:20 AM

Python適合初學者和數據科學,C 適用於系統編程和遊戲開發。 1.Python簡潔易用,適用於數據科學和Web開發。 2.C 提供高性能和控制力,適用於遊戲開發和系統編程。選擇應基於項目需求和個人興趣。

Python與C:編程語言的比較分析Python與C:編程語言的比較分析Apr 20, 2025 am 12:14 AM

Python更適合數據科學和快速開發,C 更適合高性能和系統編程。 1.Python語法簡潔,易於學習,適用於數據處理和科學計算。 2.C 語法複雜,但性能優越,常用於遊戲開發和系統編程。

每天2小時:Python學習的潛力每天2小時:Python學習的潛力Apr 20, 2025 am 12:14 AM

每天投入兩小時學習Python是可行的。 1.學習新知識:用一小時學習新概念,如列表和字典。 2.實踐和練習:用一小時進行編程練習,如編寫小程序。通過合理規劃和堅持不懈,你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Python的核心概念。

Python與C:學習曲線和易用性Python與C:學習曲線和易用性Apr 19, 2025 am 12:20 AM

Python更易學且易用,C 則更強大但複雜。 1.Python語法簡潔,適合初學者,動態類型和自動內存管理使其易用,但可能導致運行時錯誤。 2.C 提供低級控制和高級特性,適合高性能應用,但學習門檻高,需手動管理內存和類型安全。

See all articles

熱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慧驅動的應用程序,用於創建逼真的裸體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AI Clothes Remover

用於從照片中去除衣服的線上人工智慧工具。

Undress AI Tool

Undress AI Tool

免費脫衣圖片

Clothoff.io

Clothoff.io

AI脫衣器

Video Face Swap

Video Face Swap

使用我們完全免費的人工智慧換臉工具,輕鬆在任何影片中換臉!

熱工具

mPDF

mPDF

mPDF是一個PHP庫,可以從UTF-8編碼的HTML產生PDF檔案。原作者Ian Back編寫mPDF以從他的網站上「即時」輸出PDF文件,並處理不同的語言。與原始腳本如HTML2FPDF相比,它的速度較慢,並且在使用Unicode字體時產生的檔案較大,但支援CSS樣式等,並進行了大量增強。支援幾乎所有語言,包括RTL(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和CJK(中日韓)。支援嵌套的區塊級元素(如P、DIV),

VSCode Windows 64位元 下載

VSCode Windows 64位元 下載

微軟推出的免費、功能強大的一款IDE編輯器

記事本++7.3.1

記事本++7.3.1

好用且免費的程式碼編輯器

PhpStorm Mac 版本

PhpStorm Mac 版本

最新(2018.2.1 )專業的PHP整合開發工具

ZendStudio 13.5.1 Mac

ZendStudio 13.5.1 Mac

強大的PHP整合開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