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Java  >  Java設計模式中責任鏈模式的實例分析

Java設計模式中責任鏈模式的實例分析

黄舟
黄舟原創
2017-08-10 13:27:551351瀏覽

這篇文章主要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設計模式之責任連模式的相關資料,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參考一下

定義:使多個物件都有機會處理請求,從而避免了請求的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耦合關係。將這些物件連成一條鏈,並沿著這條鏈傳遞該請求,直到有物件處理它為止。

類型:行為類別模式

類別圖:

#首先來看一段程式碼:


public void test(int i, Request request){ 
 if(i==1){ 
  Handler1.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2){ 
  Handler2.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3){ 
  Handler3.response(request); 
 }else if(i == 4){ 
  Handler4.response(request); 
 }else{ 
  Handler5.response(request); 
 } 
}

       程式碼的業務邏輯是這樣的,方法有兩個參數:整數i和一個請求request,根據i的值來決定由誰來處理request,如果i==1,由Handler1來處理,如果i==2,由Handler2來處理,以此類推。在程式設計中,這種處理業務的方法非常常見,所有處理請求的類別都有if…else…條件判斷語句連成一條責任鏈來對請求進行處理,相信大家都常用到。這種方法的優點是非常直觀,簡單明了,而且比較容易維護,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著幾個比較令人頭疼的問題:

程式碼臃腫:實際應用中的判定條件通常不是這麼簡單地判斷是否為1或是否為2,也許需要複雜的計算,也許需要查詢資料庫等等,這就會有很多額外的程式碼,如果判斷條件再比較多,那麼這個if…else…語句基本上就沒辦法看了。
耦合度高:如果我們想繼續加入處理請求的類,那麼就要繼續加入else if判定條件;另外,這個條件判定的順序也是寫死的,如果想改變順序,那麼也只能修改這個條件語句。

        因缺點我們已經清楚了,就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場景的業務邏輯很簡單:如果滿足條件1,則由Handler1來處理,不滿足則向下傳遞;如果滿足條件2,則由Handler2來處理,不滿足則繼續向下傳遞,以此類推,直到條件結束。其實改進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把判定條件的部分放到處理類別中,這就是責任連模式的原理。

責任連模式的結構

責任連模式的類別圖非常簡單,它由一個抽像地處理類別和它的一組實作類別組成:

抽象處理類別:抽象處理類別中主要包含一個指向下一處理類別的成員變數nextHandler和一個處理請求的方法handRequest,handRequest方法的主要主要思想是,如果滿足處理的條件,則有本處理類別來進行處理,否則由nextHandler來處理。

具體處理類別:#具體處理類別主要是對具體的處理邏輯和處理的適用條件進行實作。

       了解了責任連模式的大體思想之後,再看程式碼就比較好理解了:


class Level { 
  private int level = 0; 
  public Level(int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public boolean above(Level level){ 
   if(this.level >= level.level){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class Request { 
  Level level; 
  public Request(Level level){ 
    this.level = level; 
  } 
   
  public Level getLevel(){ 
    return level; 
  } 
} 
 
class Response { 
 
} 

abstract class Handler { 
  private Handler nextHandler;   
  public final Response handleRequest(Request request){ 
    Response response = null; 
     
   if(this.getHandlerLevel().above(request.getLevel())){ 
      response = this.response(request); 
    }else{ 
      if(this.nextHandler != null){ 
        this.nextHandler.handleRequest(request); 
      }else{ 
        System.out.println("-----没有合适的处理器-----"); 
      } 
    } 
    return response; 
  } 
  public void setNextHandler(Handler handler){ 
   this.nextHandler = handler; 
  } 
  protected abstract Level getHandlerLevel(); 
   public abstract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request); 
} 
 
class ConcreteHandler1 extends Handler {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 
    return new Level(1); 
  } 
  public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请求由处理器1进行处理-----"); 
    return null; 
  } 
} 
 
class ConcreteHandler2 extends Handler {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 
    return new Level(3); 
  } 
  public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请求由处理器2进行处理-----"); 
    return null; 
  } 
} 
 
class ConcreteHandler3 extends Handler { 
  protected Level getHandlerLevel() { 
    return new Level(5); 
  } 
  public Response response(Request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请求由处理器3进行处理-----"); 
    return null; 
  } 
}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Handler handler1 = new ConcreteHandler1(); 
    Handler handler2 = new ConcreteHandler2(); 
    Handler handler3 = new ConcreteHandler3(); 
 
    handler1.setNextHandler(handler2); 
    handler2.setNextHandler(handler3); 
     
    Response response = handler1.handleRequest(new Request(new Level(4))); 
  } 
}

       程式碼中Level類別是模擬程式碼中Level類別是類比判定條件;Request,Response分別對應請求與回應;抽象類別Handler中主要進行條件的判斷,這裡模擬一個處理等級,只有處理類別的處理等級高於Request的等級才能處理,否則交給下一個處理者處理。在Client類別中設定好鏈的前後執行關係,執行時將請求交給第一個處理類,這就是責任連模式,它完成的功能與前文中的if…else…語句是一樣的。

責任鏈模式的優缺點

        責任鏈模式與if…else…相比,他的耦合性較低一些,因為它把條件判定都分散到了各個處理類別中,而這些處理類別的優先處理順序可以隨意設定。責任鏈模式也有缺點,這與if…else…語句的缺點是一樣的,那就是在找到正確的處理類別之前,所有的判定條件都要被執行一遍,當責任鏈比較長時,性能問題比較嚴重。

責任鏈模式的適用場景 

       就像開始的例子一樣,假如使用if…else…語句來組織一個責任鏈時感到力不從心,程式碼看起來很糟糕時,就可以使用責任鏈模式來進行重構。 

總結

#

       責任鏈模式其實就是一個彈性版的if…else…語句,它就是將這些判定條件的語句放到了各個處理類別中,這樣做的優點是比較靈活了,但同樣也帶來了風險,例如設定處理類別前後關係時,一定要特別仔細,搞對處理類別前後邏輯的條件判斷關係,並且注意不要在鏈中出現循環引用的問題。

以上是Java設計模式中責任鏈模式的實例分析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

陳述: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