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料庫 >mysql教程 >MySQL開發規範之我見

MySQL開發規範之我見

黄舟
黄舟原創
2017-02-22 11:05:23996瀏覽

大多數MySQL規範在網路上也都能找到相關的分享,在這裡要分享的是老葉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或者容易被忽略的,以及容易被混淆的一些地方。

  1、預設使用InnoDB引擎

  【老葉觀點】已多次呼籲過了,InnoDB適用於幾乎99%的MySQL應用場景,而且在MySQL 5.7的系統表都改成InnoDB了,還有什麼理由再死守MyISAM呢。

  此外,頻繁讀寫的InnoDB表,一定要使用具有自增/順序特徵的整數作為顯式主鍵。

  【參考】:[MySQL FAQ]系列 — 為什麼InnoDB表要建議用自增列做主鍵。

  2、字元集選擇utf-8

  【老葉觀點】若為了節省磁碟空間,則建議選擇latin1。建議選擇utf-8通常是為了所謂的“通用性”,但事實上用戶提交的utf-8資料也一樣可以以latin1字元集儲存。

  用latin1儲存utf-8資料可能遇到的麻煩是,如果有基於中文的檢索時,可能無法100%準確(老葉親自簡單測試常規的中文完檢索全不是問題,也就是一般的中文對比是沒問題的)。

  用latin1字元集儲存utf-8資料的做法是:在web端(用戶端)的字元集是utf-8,後端程式也採用utf-8來處理,但character_set_client、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character_set_results、character_set_database、character_set_server 這幾個都是latin1,且資料表、欄位的字元集也是latin1。或者說資料表採用latin1,每次連線後執行 SET NAMES LATIN1 即可。

  【參考】:小談MySQL字元集。

  3、InnoDB表格行記錄物理長度不超過8KB

##  【老葉觀點】InnoDB的data page預設是16KB,基於B+Tree的特點,一個data page中需要至少儲存2筆記錄。因此,當實際儲存長度超過8KB(尤其是TEXT/BLOB列)的大列(large column)時會引起“page-overflow儲存”,類似ORACLE中的“行遷移”。

  因此,如果必須使用大列(尤其是TEXT/BLOB類型)且讀寫頻繁的話,則最好把這些列拆分到子表中,不要和主表放在一起存儲。如果不太頻繁,可以考慮繼續保留在主表中。

  當然了,如果將 innodb_page_size 選項修改成 8KB,那麼行記錄物理長度建議不要超過4KB。

  【

參考】:[MySQL最佳化案例]系列 — 最佳化InnoDB表BLOB列的儲存效率。

  

4、是否使用分區表

  【老葉觀點】在一些使用分區表後明顯可以提升性能或者運維便利性的場景下,還是建議使用分區表。

  例如老葉就在zabbix的資料庫採用TokuDB引擎的前提下,又根據時間維度使用了分區表。這樣的好處是保證zabbix日常應用不受到影響前提下,方便管理員例行刪除過去數據,只需要刪除相應分區即可,不需再執行一個非常慢的DELETE而影響整體性能。

  【

參考】:遷移Zabbix資料庫到TokuDB。

  

5、是否使用預存程序、觸發器

  【老葉觀點】在一些合適的場景下,用預存程序、觸發器也完全沒問題。

  我們以前就是利用儲存完成遊戲業務邏輯處理,效能上不是問題,而且一旦需求有變更,只需修改預存過程,變更代價很低。我們也利用觸發器來維護一個頻繁更新的表,對這個表的所有變更都將部分字段同步更新到另一個表中(類似物化視圖的變相實現),也不存在性能問題。

  不要把MySQL的預存程序和觸發器視為洪水猛獸,用好的話,沒有問題的,真遇到問題了再優化也不遲。另外,MySQL因為沒有物化視圖,所以視圖能不用就盡量少用吧。

  

6、選擇合適的類型

  【老葉觀點】除了常見的建議外,還有其他幾個要點:

#  6.1、用INT UNSIGNED儲存IPV4位址,用INET_ATON()、INET_NTOA()進行轉換,基本上沒必要使用CHAR(15)來儲存。

  6.2、枚舉型別可以使用ENUM,ENUM的內部儲存機制是採用TINYINT或SMALLINT(並非CHAR/VARCHAR),效能一點都不差,記住千萬別用CHAR/VARCHAR 來儲存欄位舉數據。

  6.3、還個早前一直在傳播的“常識性誤導”,建議用TIMESTAMP取代DATETIME。其實從5.6開始,建議優先選擇DATETIME儲存日期時間,因為它的可用範圍比TIMESTAMP更大,實體儲存上僅比TIMESTAMP多1個位元組,整體效能上的損失並不大。

  6.4、所有欄位定義中,預設都加上NOT NULL約束,除非必須為NULL(但我也想不出來什麼場景下必須要在資料庫中儲存NULL值,可以用0來表示)。在對此欄位進行COUNT()統計時,統計結果較準確(值為NULL的不會被COUNT統計進去),或執行 WHERE column IS NULL 擷取時,也可以快速傳回結果。

  6.5、盡可能不要直接 SELECT * 讀取全部字段,尤其是表中存在 TEXT/BLOB 大列的時候。可能本來不需要讀取這些列,但因為偷懶寫成 SELECT * 導致記憶體buffer pool被這些「垃圾」資料把真正需要緩衝起來的熱點資料給洗出去了。

  8、關於索引

  【老葉觀點】除了常見的建議外,還有幾個要點:

  8.1、超過20個長度的字串列,最好建立前綴索引而非整列索引(例如:ALTER TABLE t1 ADD INDEX(user(20))),可以有效提高索引利用率,不過它的缺點是對這個列排序時用不到前綴索引。前綴索引的長度可以基於對該欄位的統計得出,一般略大於平均長度一點就可以了。

  8.2、定期用 pt-duplicate-key-checker 工具檢查並刪除重複的索引。例如 index idx1(a, b) 索引已經涵蓋了 index idx2(a),就可以刪除 idx2 索引了。

  8.3、有多欄位聯合索引時,WHERE中篩選條件的欄位順序無需和索引一致,但如果有排序、分組就必須一致了。

  例如有聯合索引idx1(a, b, c),那麼下面的SQL都可以完整用到索引

SELECT ... WHERE b = ? AND c = ? AND a = ?;  --注意到,WHERE中字段顺序并没有和索引字段顺序一致
SELECT ... WHERE b = ? AND a = ? AND c = ?;
SELECT ... WHERE a = ? AND b IN (?, ?) AND c = ?;
SELECT ... WHERE a = ? AND b = ? ORDER BY c;
SELECT ... WHERE a = ? AND b IN (?, ?) ORDER BY c;
SELECT ... WHERE a = ? ORDER BY b, c;
SELECT ... ORDER BY a, b, c;  -- 可利用联合索引完成排序

  而下面幾個SQL則只能用到部分索引

SELECT ... WHERE b = ? AND a = ?;   -- 只能用到 (a, b) 部分
SELECT ... WHERE a IN (?, ?) AND b = ?;   -- 只能用到 (a, b) 部分
SELECT ... WHERE a = ? AND c = ?;   -- 只能用到 (a) 部分
SELECT ... WHERE a = ? AND b IN (?, ?);    -- 只能用到 (a, b) 部分
SELECT ... WHERE (a BETWEEN ? AND ?) AND b = ?;   -- 只能用到 (a) 部分,注意BETWEEN和IN的区别
SELECT ... WHERE a = ? AND (b BETWEEN ? AND ?) AND c = ?;    -- 只能用到 (a, b) 部分

  下面的幾個SQL完全用不到該索引

SELECT ... WHERE b = ?;
SELECT ... WHERE b = ? AND c = ?;
SELECT ... WHERE b = ? AND c = ?;
SELECT ... ORDER BY b;
SELECT ... ORDER BY b, a;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就能看出來的出來,以往強調的WHERE條件字段順序要和索引順序一致才能使用索引的“常識性誤導” 無需嚴格遵守。

  此外,有些時候查詢優化器指定的索引或執行計劃可能並不是最優的,可以手動指定最優索引,或者修改session級的optimizer_switch 選項,關閉某些導致效果反而更差的特性(例如index merge通常是好事,但也遇到過用上index merge後反而更差的,這時候要么強制指定其中一個索引,要么可以臨時關閉index merge 特性)。

  9、其他

  9.1、哪怕是基於索引的條件過濾,如果優化器意識到總共需要掃描的資料量超過30%時(ORACLE裡貌似是20%,MySQL目前是30%,沒準以後會調整),就會直接改變執行計畫為全表掃描,不再使用索引。

  9.2、多表JOIN時,要把過濾性最大(不一定是資料量最小哦,而是只加了WHERE條件後過濾性最大的那個)的表選為驅動表。此外,如果JOIN之後有排序,排序欄位一定要屬於驅動表,才能利用驅動表上的索引完成排序。

  9.3、絕大多數情況下,排序的大家通常要來的更高,因此如果看到執行計劃中有 Using filesort,優先創建排序索引吧。

  9.4、利用 pt-query-digest 定期分析slow query log,並結合 Box Anemometer 建構slow query log分析及最佳化系統。

  【參考】:[MySQL FAQ]系列 — EXPLAIN結果中哪些資訊要引起關注。

  備註:若無特別說明,以上規範建議適用於MySQL 5.6及之前的版本。 5.7及之後的版本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個別規範建議需要相應調整。

以上就是MySQL開發規範之我見的內容,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PHP中文網(www.php.cn)!


陳述: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