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冒泡排序相對而言是非常耗時的,即使一個數組經過幾輪交換已經變的有序了,例如[2,1,3,4,5,6,7]這個數組,經過第一輪,已經變成有序的了,但頑固的冒泡還是要繼續進行沒有營養的兩兩比較,從而犧牲了時間。
如果用一個flag來判斷一下,當前數組是否已經有序,如果有序就退出循環,這樣可以明顯的提高冒泡排序的表現~
由於冒泡排序的時間複雜度為O(n* n)所以當資料越多的時候,越慢,非常不適合大數據的排序,所以我們測試的時候也是用的長度為800的隨機數組。
程式碼如下:
package go.derek;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Sort {
//冒泡排序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冒泡排序
publ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arr)(); i
if(arr[j]
arr[j]=arr[j-1];
arr[j-1]=tmp;
}
}
}
}
}
}
}
}
}
bubbleSort_plus(int[] arr){
boolean flag=true;
for(int i=0;i
. j>i;j--){
if(arr[j]
int tmp=arr[j]; ];
arr[j-1]=tmp;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r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800];
for(int i=0;i
} int[] arrarr2=new int[80000 ];
for(int i=0;i
}
long n=System.currentrent+1;
}
long n=System.currentrent s.bubbleSort_plus(arr1);
long m=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冒泡排序耗時:"+(m-n)+"ms");
long a=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a=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s.bubbleSort_plus(arr2);
System.out.println("優化之後耗時:"+(b-a)+"ms");
多次運行之後發現了效果最明顯的一次結果:
優化之後耗時:4ms
可以這個flag的重要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