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首頁web前端js教程Javascript 事件流和事件绑定_javascript技巧

事件流

浏览器中的事件流意味着页面上可有不仅一个,甚至多个元素响应同一个事件。而这一个或多个元素响应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各个浏览器(主要针对IE和Netscape)上是不同的。

冒泡型事件(Dubbed Bubbling)

IE上的解决方案就是冒泡型事件(Dubbed Bubbling)。冒泡型事件的基本思想是,事件按照从最特定的事件目标到最不特定的事件目标(document对象)的顺序触发。

示例(1):点击我触发冒泡型事件流

示例(1)的XHTML代码结构:
<br><span id="cnt0"><br>     <a href="%E2%80%9D#1%E2%80%B3" id="”link0″">点击我触发冒泡型事件流</a><br></span><br>

这个示例里我同时给span和a标签绑定了click事件,大家看到了,我们点击这个a标签,一次点击(click)同时触发了两个元素a和span的事件。先触发的是绑定给a标签的click事件,然后触发的是span标签的click事件。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页面上可有不仅一个,甚至多个元素响应同一个事件”和“事件按照从最特定的事件目标到最不特定的事件目标(document对象)的顺序触发”。

这个示例里我们点击的第一目标是a标签这个链接,它就是前面提到的“最特定的事件目标”,然后才是span这个相对“不特定的事件目标”。再看看我的XHTML代码结构,你会发现a标签包含在span标签中,也就是说span是a标签的父节点,如果大家还不是很清晰的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这个DOM树的结构图:

示例(1)

事件触发的顺序是从最特定的目标,沿着DOM树不断的向上触发click事件,就像气泡从下一直上冒的过程一样。“冒泡型”也就是这么得来的,也很形象。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只给a和span绑定了click事件,所以“冒”到span就到顶了,如果你也给包含他们的p标签还有document绑定click事件,这个冒泡的过程就会一直延续到document的事件触发才结束。

另外要说明的是,在IE5.5中冒泡的最高层DOM节点为document,IE6中则可以支持html节点。在Mozllia1.0及之后的版本也支持冒泡,而它则更可以冒到window窗口对象。

捕获型事件(Event Capturing)

相对IE4.0,Netscape4.0则使用的是捕获型事件的解决方案。这个事件触发的过程则正好和冒泡相反——在捕获型事件中,事件从最不精确的对象(document对象)开始触发,然后到最精确的对象。还是前面的示例,不过现在换由捕获型事件触发(当然你需要在Netscape或Firefox中测试)。

示例(2):点击我触发捕获型事件流

示例(2)的XHTML代码结构:
<br><span id="cnt1"><br>     <a href="%E2%80%9D#1%E2%80%B3" id="”link1″">点击我触发捕获型事件流</a><br></span><br>

事件触发的循序正好跟前面的冒泡相反,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DOM 事件流

这个事件流则是W3C制定一个标准规范,它同时支持两种事件流模式,不过是先发生捕获型事件流,再发生冒泡型事件流。

DOM事件流最独特的是,它支持文本节点也触发事件(IE中这不支持)。不过说实话,我现在还看不出来让文本节点支持事件有什么作用。

最后要说的是,根据最近大家在开发的实践过程中的运用,我们一般都采取冒泡型的事件流触发方式,这点我们的IE做的比较成功。至于原因,我想你可以通过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毕竟我们给元素触发事件,肯定是希望从我们最希望先触发(从最精确的)的那个开始。而DOM的先捕获后冒泡我觉得只能用让我很疑惑来形容我的感受。因为如果按照DOM的事件流,我们的事件要被触发2次,而我们一般都只会选择一个类型的事件流,值希望触发一次,很难理解当初W3C是怎么想的?!一个字——晕!可能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过这是我的真是感受。

事件处理函数/监听函数

这里我不想做过多的介绍,我们知道在IE里使用attachEvent(”NAME_OF_EVENT_HANDLER”, fnHandler)给元素绑定事件,而在支持DOM事件流的浏览器里,则使用addEventListener(”NAME_OF_EVENT_HANDLER”, fnHandler, isCapture)。前面我控制FIREFOX中触发捕获事件流,就是通过设置isCapture(ture:捕获;false:冒泡)做到的。还有就是我们传统element.onclick或者element['on'+eventName],这个是所有浏览器都支持的事件绑定的监听器,而且我测试的结果XP下的IE6~8、Firefox2.0~3.5、Safari4.0、Opera9.6.4、Chrome2.0.180都是以冒泡的事件流触发的。更老的浏览器我就没有测试过了,不过根据《Pro Javascript Techniques》里介绍,老的浏览器使用onclick这样的事件绑定,触发的也是冒泡事件流。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淘下那些古董浏览器,测试一番。不过还是有不支持冒泡的事件的,下面我们就讲讲。

那些事件是支持冒泡,那些不支持?

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这里的总结都来自PPK在YAHOO的演讲《Javascript Event》(推荐大家一定看看,很经典!),简单总结PPK的内容,基本上只有onload、unload、focus、blur、submit和change事件是不支持冒泡的,这也是我在前面说“一般使用冒泡事件流”。自然向keydown、keypress、keyup、click、dbclick、mousedown、mouseout、mouseover、mouseup、mousemove。用PPK的话说,那就是“Mouse and Key Events”支持冒泡,而Interface Events(也就是《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里的HTML(HTML是来构建interface的)事件。)则只支持捕获。

他又说了下是,click是“最安全的”事件,它即支持冒泡,又支持捕获。鼠标事件可以触发click,键盘事件也可以触发click。还有就是在支持DOM事件的浏览器里,focus和blur是只支持捕获的,所以如果你如果用到我下面给出的addEvent函数,在给元素绑定focus或则blur事件时,bCapture一定要设置为true。那么这里就发生了一个问题,IE是不支持捕获的,那不是触发不了这连个事件?呵呵,是个严重的问题哦?不过在IE里使用focus和blur事件的时候,其实触发的是IE的focusin和focusout,当然这两个事件也是只支持冒泡的。

PPK虽然这么说,但是我还是想实践一下,于是我这里这么处理了下,window.onfocus = function(){alert('ok')},lnkOne.onfocus = demoClick;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在IE6里,当你点击我的第一个示例链接,呵呵,视乎是即冒泡完了又捕获了,在IE8中则只冒泡了,不过这个只是你点这个链接的时候发生的情况。接着我又算是试探性地“无意中”测试了下,点击其他的应用程序,又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居然先触发了window.onfocus,接着触发了lnk.onfocus!!于是我立刻测试了IE6,一样!视乎IE也“疯狂”了一把,触发了onfocus的捕获哦,哈哈!!!难道IE也支持捕获,IE也疯狂???!!!!还是这个现象有其他的解释??疑惑!?!?!!呵呵,起初我确实这么想,让我惊喜了一把,不过仔细想了想,只是事件执行顺序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假象。

呵呵,原来在IE6里,点击链接,先触发了onfocus,弹出提示‘A',然后关闭弹出的提示框窗口时,窗口又获得了焦点,又触发了window的焦点事件。然后是触发了A标签的的click事件,然后关闭弹出的提示窗口时,又让窗口获得了焦点,然后又是A标签获得焦点。而IE8测试正确的,当触发了click事件后,再关闭提示窗口的时候,就不在触发window的focus。哎!空欢喜了一场,我还以为windows的IE支捕获呢!!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如果你也像我这么整了,你要注意IE6会折腾两次的,不过只是在你点击的时候才会这样,如果用tab切换获得焦点,就只会触发A标签的focus事件了。

还有在Firefox(我测试的最新的3.5)中,可千万别window.onfocus,不然你就挂了!很抱歉用FIREFOX看我这篇帖子的人,OK了几次后,你就挂了!!呵呵!!!

What is ‘this'?

IE在前面给了我“惊喜”,this也给我惊喜。当然主要是我以前没有注意到,但是YAHOO的工程师们早以发现了。this这个关键字是根据上下文来决定的,在我们的事件绑定的功能函数里,this应该是指向当前的元素节点对象,应该是一个Element对象。我想这个大家应该好理解:

示例代码:

<br><span id="cnt0"><br>     <a href="%E2%80%9D#1%E2%80%B3" id="”link0″">点击我触发捕获型事件流</a><br></span>


这段代码正式我在示例(1)中的处理方式,示例中this指向的a标签这个element对象,所以我们可以得到a标签的tagName这个属性‘A'。示例(2)里,我使用一个兼容的事件监听函数:

<br>function addListener(el, event, fn, bCapture){<br>  var isCapture = bCapture ? bCapture : false;<br>  try {<br>    el.addEventListener(event, fn, isCapture);<br>  } <br>  catch (e) {<br>    try {<br>      el.attachEvent('on' + event, fn);<br>    } <br>    catch (e) {<br>      el['on' + event] = fn;<br>    }<br>  }<br>}<br>

在我们的支持DOM事件流的浏览器里,我们也可以得到正确的提示this.tagName为‘A'。this出现问题就在IE中,当我们使用attachEvent给元素绑定事件,现在你点击下面的链接:

示例(3):What is ‘this'?

示例代码:

    What is ‘this'?

function whatIsThis(){
    if (this === window) {
        alert('This is a window object');
    }
    alert('So, This.tagName is:'+ ‘‘'+ this.tagName +''。');
}

addListener(lnkThree, ‘click', whatIsThis);
addListener(cntThree, ‘click', whatIsThis);

看清楚了吗?如果你在IE6~8中测试,那么你点的是window对象而不是一个a标签。晕倒!!!-_-! 所以你要小心,问题多多啊,要解决这个this关键字的问题,我给你的建议就是你可以考虑直接用传统的'onclick'或者修改下前面的绑定事件监听的函数:

修改后的代码:
<br>function addEvent(el, event, fn, obj, overrideContext, bCapture){<br>  var context = el, isCapture = bCapture ? bCapture : false, wrappedFn = null;

  if (overrideContext) {
    if (overrideContext === true) {
      context = obj;
    }
    else {
      context = overrideContext;
    }
  }
  wrappedFn = function(){
    return fn.call(context);
  };
  try {
    el.addEventListener(event, wrappedFn, isCapture);
  }
  catch (e) {
    try {
      el.attachEvent('on' + event, wrappedFn);
    }
    catch (e) {
      el['on' + event] = wrappedFn;
    }
  }
}

示例(4):再点点我,看我的‘this'是什么?

好了就这么多了,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最后说明下,本文中的部分观点参考至《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很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看看!),addEvent函数借鉴了YUI2.7的_addListener方法,这里也要谢谢YUI那些牛人,向他们致敬!

静态页访问地址:http://img.jb51.net/online/jsevent/event.htm(如果你也想体验下我的“惊喜”,请用IE6访问,点击第一个示例链接,但千万不要用Firefox,否则会挂掉,别说我没有提醒你!!!)

陳述
本文內容由網友自願投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現涉嫌抄襲或侵權的內容,請聯絡admin@php.cn
JavaScript和Web:核心功能和用例JavaScript和Web:核心功能和用例Apr 18, 2025 am 12:19 AM

JavaScript在Web開發中的主要用途包括客戶端交互、表單驗證和異步通信。 1)通過DOM操作實現動態內容更新和用戶交互;2)在用戶提交數據前進行客戶端驗證,提高用戶體驗;3)通過AJAX技術實現與服務器的無刷新通信。

了解JavaScript引擎:實施詳細信息了解JavaScript引擎:實施詳細信息Apr 17, 2025 am 12:05 AM

理解JavaScript引擎內部工作原理對開發者重要,因為它能幫助編寫更高效的代碼並理解性能瓶頸和優化策略。 1)引擎的工作流程包括解析、編譯和執行三個階段;2)執行過程中,引擎會進行動態優化,如內聯緩存和隱藏類;3)最佳實踐包括避免全局變量、優化循環、使用const和let,以及避免過度使用閉包。

Python vs. JavaScript:學習曲線和易用性Python vs. JavaScript:學習曲線和易用性Apr 16, 2025 am 12:12 AM

Python更適合初學者,學習曲線平緩,語法簡潔;JavaScript適合前端開發,學習曲線較陡,語法靈活。 1.Python語法直觀,適用於數據科學和後端開發。 2.JavaScript靈活,廣泛用於前端和服務器端編程。

Python vs. JavaScript:社區,圖書館和資源Python vs. JavaScript:社區,圖書館和資源Apr 15, 2025 am 12:16 AM

Python和JavaScript在社區、庫和資源方面的對比各有優劣。 1)Python社區友好,適合初學者,但前端開發資源不如JavaScript豐富。 2)Python在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庫方面強大,JavaScript則在前端開發庫和框架上更勝一籌。 3)兩者的學習資源都豐富,但Python適合從官方文檔開始,JavaScript則以MDNWebDocs為佳。選擇應基於項目需求和個人興趣。

從C/C到JavaScript:所有工作方式從C/C到JavaScript:所有工作方式Apr 14, 2025 am 12:05 AM

從C/C 轉向JavaScript需要適應動態類型、垃圾回收和異步編程等特點。 1)C/C 是靜態類型語言,需手動管理內存,而JavaScript是動態類型,垃圾回收自動處理。 2)C/C 需編譯成機器碼,JavaScript則為解釋型語言。 3)JavaScript引入閉包、原型鍊和Promise等概念,增強了靈活性和異步編程能力。

JavaScript引擎:比較實施JavaScript引擎:比較實施Apr 13, 2025 am 12:05 AM

不同JavaScript引擎在解析和執行JavaScript代碼時,效果會有所不同,因為每個引擎的實現原理和優化策略各有差異。 1.詞法分析:將源碼轉換為詞法單元。 2.語法分析:生成抽象語法樹。 3.優化和編譯:通過JIT編譯器生成機器碼。 4.執行:運行機器碼。 V8引擎通過即時編譯和隱藏類優化,SpiderMonkey使用類型推斷系統,導致在相同代碼上的性能表現不同。

超越瀏覽器:現實世界中的JavaScript超越瀏覽器:現實世界中的JavaScriptApr 12, 2025 am 12:06 AM

JavaScript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包括服務器端編程、移動應用開發和物聯網控制:1.通過Node.js實現服務器端編程,適用於高並發請求處理。 2.通過ReactNative進行移動應用開發,支持跨平台部署。 3.通過Johnny-Five庫用於物聯網設備控制,適用於硬件交互。

使用Next.js(後端集成)構建多租戶SaaS應用程序使用Next.js(後端集成)構建多租戶SaaS應用程序Apr 11, 2025 am 08:23 AM

我使用您的日常技術工具構建了功能性的多租戶SaaS應用程序(一個Edtech應用程序),您可以做同樣的事情。 首先,什麼是多租戶SaaS應用程序? 多租戶SaaS應用程序可讓您從唱歌中為多個客戶提供服務

See all articles

熱AI工具

Undresser.AI Undress

Undresser.AI Undress

人工智慧驅動的應用程序,用於創建逼真的裸體照片

AI Clothes Remover

AI Clothes Remover

用於從照片中去除衣服的線上人工智慧工具。

Undress AI Tool

Undress AI Tool

免費脫衣圖片

Clothoff.io

Clothoff.io

AI脫衣器

AI Hentai Generator

AI Hentai Generator

免費產生 AI 無盡。

熱門文章

R.E.P.O.能量晶體解釋及其做什麼(黃色晶體)
1 個月前By尊渡假赌尊渡假赌尊渡假赌
R.E.P.O.最佳圖形設置
1 個月前By尊渡假赌尊渡假赌尊渡假赌
威爾R.E.P.O.有交叉遊戲嗎?
1 個月前By尊渡假赌尊渡假赌尊渡假赌

熱工具

VSCode Windows 64位元 下載

VSCode Windows 64位元 下載

微軟推出的免費、功能強大的一款IDE編輯器

記事本++7.3.1

記事本++7.3.1

好用且免費的程式碼編輯器

MinGW - Minimalist GNU for Windows

MinGW - Minimalist GNU for Windows

這個專案正在遷移到osdn.net/projects/mingw的過程中,你可以繼續在那裡關注我們。 MinGW:GNU編譯器集合(GCC)的本機Windows移植版本,可自由分發的導入函式庫和用於建置本機Windows應用程式的頭檔;包括對MSVC執行時間的擴展,以支援C99功能。 MinGW的所有軟體都可以在64位元Windows平台上運作。

WebStorm Mac版

WebStorm Mac版

好用的JavaScript開發工具

SublimeText3 Linux新版

SublimeText3 Linux新版

SublimeText3 Linux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