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第1、2、3層、平行鏈、側鏈的差異你知道多少?各種區塊鏈擴容解決方案的出現引發了關於 Layer 1、Layer 2、Layer 3、平行鍊和側鏈在不斷發展的加密生態系統中的差異和作用的討論。
理解這些概念對於開發者、投資者和用戶在區塊鏈技術的複雜領域中導航至關重要——但並不總是很清楚哪個是哪個以及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不同的類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第1、2、3層、平行鏈、側鏈的差別,喜歡的朋友一起看看吧!
第1 層區塊鏈,例如比特幣BTC、以太坊、BNB Chain和Solana,構成了區塊鏈網路的基礎架構。這些基礎層協定處理網路的執行、資料可用性和共識方面,無需依賴另一個網路即可驗證和完成交易。每個第 1 層區塊鏈都有自己的原生代幣,用於支付交易費用。
然而,擴展第 1 層網路是一項重大挑戰,通常需要更改核心協議,例如增加區塊大小、採用新的共識機製或實施分片技術。
為了解決第 1 層區塊鏈的可擴展性限制,第 2 層解決方案已作為建立在現有網路之上的輔助框架出現。第 2 層協議將部分交易需求從主鏈轉移到相鄰的系統架構,處理鏈下交易並僅在第 1 層區塊鏈上記錄最終狀態。
第 2 層擴充解決方案的範例包括比特幣BTC閃電網路、以太坊 Plasma 鏈、Optimistic Rollups、ZK-Rollups、側鍊和狀態通道。這些協議(大部分)繼承了底層第一層區塊鏈的安全性,同時提高了可擴展性、速度和成本。
尋找第 1 層最佳擴充解決方案的探索遠非靜態。例如,以太坊基金會完全從Plasma 解決方案轉向擴展,並指出,
「雖然Plasma 曾經被認為是以太坊有用的擴展解決方案,但後來它被放棄,轉而支持第2 層(L2) 擴展協議。和Danksharding”所取代。在Dencun之後,這一演變繼續升級,透過第 2 層之上的第 2 層(通常稱為第 3 層鏈)進行擴展。
第 3 層區塊鏈是基於第 2 層網路的特定於應用程式的鏈,可實現進一步的可擴展性、自訂和互通性。例如,Arbitrum Orbit允許開發人員創建第 3 層鏈,稱為“Orbit 鏈”,該鏈以 Arbitrum 的第 2 層鏈、Arbitrum One 和 Arbitrum Nova 為基礎。這些 Orbit 鏈可以配置自訂 Gas 代幣、吞吐量、隱私和治理,XAI、Cometh 和 Deri Protocol 等專案已經在 Arbitrum Orbit 上建置。
同樣,Optimism 的OP Stack為共享安全和通訊層的第 3 層區塊鏈「超級鏈」提供支持,Coinbase 的 Base 是 OP Stack 上著名的第 3 層鏈。 OP 堆疊旨在使第 3 層鏈具有互通性。其他第 3 層解決方案包括 zkSync 的超鍊和 Polygon 的超級網。第3 層的主要優勢包括透過遞歸證明和壓縮實現的超可擴展性、gas 代幣的客製化、吞吐量、隱私和治理、第3 層鏈之間以及與第1/2 層的互通性,以及低成本和高性能。
EVM 生態係以外的另一個解決方案是平行鏈。平行鏈是 Polkadot 和 Kusama 網路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在這些生態系統中並行運行的特定於應用程式的獨立區塊鏈。平行鏈連接到主中繼鏈,出租其安全性,同時維護自己的治理、代幣和功能。這些鏈可以使用 XCMP 等跨鏈通訊協定無縫地處理交易並相互交換資料。收集者節點維護平行鏈的整個狀態,並向中繼鏈驗證者提供證明。
側鍊是另一個擴展解決方案,是與主鏈並行運行的獨立區塊鏈,代幣和其他數位資產透過雙向掛鉤在它們之間移動。側鏈有自己的共識機制和區塊參數,使其比主鏈更靈活和可擴展。它們被認為是第 2 層解決方案的一種,因為它們減輕了主鏈的一些交易負擔。側鏈的例子包括比特幣的 Liquid 和以太坊的 Polygon PoS。關鍵的差異在於 Polygon PoS 等鏈有自己的安全性和驗證器集,而不是依賴第 1 層來保護網路。
了解第 1 層、第 2 層、第 3 層、平行鍊和側鏈之間的角色和差異可能很複雜。這些技術在解決區塊鏈網路的可擴展性、互通性和客製化挑戰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利用這些解決方案,開發人員可以創建更有效率、用戶友好且可互通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序,最終推動數位資產生態系統的採用和成長。
還有更多的用例、好處以及存在如此多不同類型的擴展解決方案的原因——每種解決方案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希望這個概述有助於分解一些最初的複雜性,讓您探索最吸引您的鏈條。
以上是區塊鏈知識:第1/2/3層/平行鏈/側鏈有什麼差別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