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 系產品及相關協議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甚至連並行化也逐漸成為一種潮流。我們看到該兩種概念不斷在 L2 以及公鏈上出現,不過它卻極少結合出現在比特幣上。
這裡面固然有比特幣本身的因素,如腳本語言受限、資料缺乏狀態性以及沒有可運行複雜智能合約的原生執行環境。也正因如此,敢於在其之上做有挑戰性的基礎執行層,仍寥寥無幾。
近日,比特幣原生應用程式平台 Arch Network 完成 7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Multicoin Capital 領投,OKX Ventures、CMS Holdings 等參投。 Arch 的出現就是為了建構比特幣的基礎執行層。
日漸崛起的L2 多如牛毛,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十幾種L2 解決方案,不過L2 本質上涉及到開發人員和用戶橋接的過程,用戶需要對橋和L2 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此外,另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流動性將會變得割裂,對整個生態來說會產生不利影響。
Arch 要做的不是比特幣的 L2,而是將可程式性直接引入比特幣之上。 Arch Network 是一個並行化的 PoS 網絡,使用 ZK 證明來增強比特幣原生可編程性。這個網路由一個基於 Rust 的 zkVM(稱為 ArchVM)和一個去中心化的驗證器網路組成。
Arch 從Solana 和SVM(Solana 虛擬機) 中汲取靈感,不依賴任何橋接或L2,它具備三個特點,分別是可編程性、並行化執行速度以及無需信任的互通性和可組合性。
Arch 網路中,比特幣鏈上的資產轉移和狀態變化都發生在比特幣 L1 上。 Arch 在比特幣 L1 上透過「狀態鏈」利用序數,在單筆交易中提交狀態更改,從而降低費用並確保原子執行。
一個具體的交易流程是這樣的:Arch 調用比特幣交易信息,其中包含執行的基本信息,包括最新狀態、部分簽名比特幣交易(PSBT)和智能合約輸入。 Arch 索引器不斷監控新的比特幣區塊,檢查新區塊中的每筆交易,看看它是否符合呼叫格式。
當偵測到上述交易後,Arch 編譯相關細節並繼續執行智能合約。隨後,智能合約產生一個結果狀態和一個未簽署的交易,來回饋執行中的資產轉移,以及驗證智能合約執行的證明。然後,所有內容都傳輸到驗證器網絡,特別是到領頭節點。在每個 Arch Epoch 期間,隨機選擇一位領頭者,領頭節點將接收到的資訊傳播到網路中的所有其他節點。
每個節點進行證明驗證,並在背書所述交易之前將狀態變更合併到交易中。領頭者整合來自這些節點的簽名,直到達到預先定義的閾值。最後,一旦交易由必要數量的節點簽名,就可以在比特幣網路上廣播。
目前,比特幣上的借貸協議 Liquidium 已經整合到 Arch,使其減少對第三方預言機和技術服務商的依賴,並優化用戶體驗。此外,像是 DeFi、穩定幣、預言機等也可基於 Arch 之上開發。
Arch 向使用者收取基礎設施處理的每筆 BTC 交易費用。交易費用模型的運作方式為包含多種機制,其中,「每筆交易費用」向使用者收取費用,包括部署智慧合約、交易、Mint NFT 等操作。 「動態定價」則相當於快速通道的小費,根據網路擁塞情況和交易的複雜程度來進行動態調整。
上述部分收取的各類費用再透過「費用分配」來發展網絡,部分分配給節點運營商或驗證者,另一部分再投資 Arch 基礎設施開發優化等。
雖然官方暫時還並未公佈治理代幣以及路線圖,但其核心將專注於智慧合約基礎設施開發以及去中心化節點網路的擴展。目前,Arch 將先從一組選定的受信任節點開始,再確保穩定性和安全性之後,將透過激勵社群來參與擴展。
以上是Multicoin 領投,Arch 怎麼建構比特幣基礎設施?的詳細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PHP中文網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