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mah  >  Artikel  >  thinkpad系列介绍

thinkpad系列介绍

silencement
silencementasal
2019-06-25 10:31:144026semak imbas

thinkpad系列介绍

T20诞生

IBM Thinkpad T系列一直是中坚力量,出色的性能、优秀的品质、完美的设计,一直是IBM引以为豪的,但T系列从出现开始便价格不菲,其实T系列的前身600系列也是如此,600X发布时3万多的售价着实让喜爱IBM笔记本的用户犯难,不过在人们认真权衡过之后,600X拥有了当年最佳的销售量,同时获奖无数。为什么600系列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拥有到现在为止手感最佳的键盘、在当时最符合潮流的设计理念,并且将“光软互换”这个概念得到了升华。600X的成功激发的Thinkpad设计师的灵感,但是他们放弃了600系列的模具,并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同时细分了笔记本市场,将原本的600系列演变成T系列,570系列和240系列演变成X系列,又使i系列演变成经济笔记本主力机型R系列。

ThinkPad T20

ThinkPad T系列中的T取自“thin and light for travel”,强调着机动性和性能的结合。 T系列主要针对在办公室和移动办公的高级移动用户,它在发布时的T20变为的旗舰机型T42p,一直都保持着2-Spindle(硬盘+内置光驱)的风格,同时价格也是在IBM所有笔记本中算中高价位的,2000年T20发布时售价将近25000元,其实有个规律,就是T系列新机发布时的价格都没有低于两万的,足显其高贵品质。

在2000年5月,IBM发布了T系列的第一款机型:T20,它将600系列原本的13.3'XGA加大到14.1'XGA(低配T20仍为13.3'XGA),并且机身变得更加轻薄,厚度仅为33mm,而重量为2.36kg(低配T20为2.26kg),同时还加入了许多新的技术,例如在屏框上方增加了Ultraport插槽,可以让T20支持Ultraport插口的摄像头;加入了键盘灯的设计,让使用中在黑暗中仍能够看清键盘上的按键。改进也有很多:电池容量增大到38.8WH,延长了机器使用时间,同时通过IBM自带软件可以看到电池充电次数;音箱由在左右两侧的掌托移到了机身前下部;取消了任何模拟按键,完全数字化。 

T2X系列

ThinkPad T22

ThinkPad T23

同的Logo,其余都是相同的。T23对于T2x系列是一个飞越,它放弃了440BX主板芯片组转而采用Intel830系列芯片组,摆脱了100MHz外频所带来了带宽狭小,支持133MHz外频;最大支持1G SDRAM SODIMM笔记本内存(PC133),而BX芯片组只支持最大512M;支持AGP4x;在机器后部又增加了一个USB接口,使T23的USB插槽总数为两个;在高配T23中正式增加了无线设备天线+802.11b Mini pci卡,让真正的移动办公变为可能。随着主板芯片组的更换,CPU也从原来铜矿核心的M P3升级为图拉丁核心的P3m,二级缓存增大到512K(全速)。这些技术的革新意味着T23成为了继600系列之后又一经典机型,但T2x系列有个通病,就是显示芯片3D处理能力比较差,尽管采用了当时移动显示芯片中先进的S3 SavageIX,并配以8M SGRAM,但是显示效果仍然不理想,之后的T23采用了升级后的新版S3 SuperSavage IXC 16M显示芯片,但是性能仍然与当时其他品牌笔记本上已经采用的GeForce 2 GO和ATI的Radeon不能相提并论,不过也正常,IBM本身就是商务机,又不是游戏机。 

T30系列

在Intel于2002年发布P4m移动处理器之后,IBM也推出了第一款P4m笔记本:T30。T30一改T2x的设计思路,从主板到机身结构都焕然一新,但正式这种“新”让T30饱受争议。首先是加厚了机身,让T30变得厚重起来,首要一个原因是P4m发热量要比P3m高许多,为了给强劲的散热系统更大的空间,将机身内部抬高。T30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出现了左切角的设计,有人说这种设计破坏了Thinkpad笔记本一向的美观和整体性,其实这个切角没有任何的作用,只是要让Thinkpad笔记本不显得僵硬。此外还有一个和以往最突出的不同:采用了UltraNav。也就是Trackpoint+Touchpad的设计,许多人认为这是IBM向市场妥协,来迎合新的用户的口味,增加更多的用户群。

相对于T23,T30进步了许多,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这其中也包括重量和厚度,但T30牺牲厚度和重量是为了换取更好的使用舒适度和耐用性,其实IBM完全能够将高性能的T系列做的很薄,随着奔腾M(Banias)处理器的发布,IBM最新款的笔记本T40发布了。 [1] 

T40系列

T40是IBM的第一款迅驰机型,一经推出便在业内引来了不少的反响。首先,它一改以往T系列的设计风格,推翻以往的设计方案,对T系列的架构做了重新设计。T40是首个采用最新的9.5mm厚度光驱(Ultraslim)的迅驰机型,使整机厚度仅有26mm,而且取消了左切角,使得整机显得更加简洁明快。在软件方面,T40取消了以往的F11恢复系统的设计,取而代之的是HPA恢复系统,它的无论是安全性还是功能上都要好于过去的F11恢复系统。

在性能和功能上T系列可以算是现在最好的笔记本电脑之一,不过它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小的遗憾,首先,T40的做工相比以往的T系列有所下降,最明显的就是位于光驱插槽的位置,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光驱插入主机以后留下的大缝隙,即便是最新的T41也没有很大的改善,而且右边键盘很空,用力一压会下沉,其次,电池在安装上之后会比较松动,同时电池上挡板也不是很结实。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T系列一直没有配备IEEE 1394接口,反而在R系列(部分机型)和X系列中均配备了1394接口,不知IBM是如何想的。

T40以及后来的T41和T42都沿用了UltraNav的设计,一直没有对其进行改变。从T40开始,出现新顶级机型—T4Xp,处理器均采用当时最高主频的奔腾M,同时硬盘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快性能最强的7200转2.5英寸硬盘:7k60。显示芯片也均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产品(T40p:ATI Mobolity Radeon 9000;T41p/T42p:ATI FireGL T2)。这些昂贵的配件搭载在一起,当然整机价格也不会便宜,这三款T4Xp机型在发布时售价均在3万以上,令人乍舌。 

T41系列

T41在发布时在外观、配置上几乎和T40一样,只是T41的内存采用了333MHz的频率,而T40只有266MHz,并且在整机重量上T41也有一定地提升(T40为2.0kg,T41为2.2kg)。比较令人遗憾的是,T40电池松动、键盘右侧下方空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光驱上方空隙仍然存在,在加上Ultraslim第二块硬盘盒之后尤其明显。2012年5月,Dothan核心的奔腾M处理器发布,之后IBM发布了新版本的BIOS,T41通过刷新BIOS可以直接支持Dothan核心处理器,而T40也宝刀不老,照样可以支持Dothan。

T41--稳重的外观,卓越的性能,已经比较平民化的价格,再加上它在性能与重量上平衡点掌握的相当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但这不能阻挡T42的发布,但T42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变得比T41更加的轻便。无论是在重量还是在机身厚度,都和R51很相近。T42 6YC的重量就达到了2.65kg,而采用14.1'SXGA+的9ZC重量降到了2.28kg,机身比T41要宽了一些阿,因为要配合15寸的液晶屏的面积。T42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使用了Dothan处理器,在其他配置上就没有什么变化了。机身的厚重使T42销售量不是很理想,但随着T41中一些型号的停产,T42将逐渐填补T41所留下的空白,不过人们是否接受这款形似R51的机器,就不得而知了。 

T42系列

T42p--凭借着它出色的性能、优秀的品质、极强的易用性和舒适性受到了不少人的瞩目,许多人将T42p当作

ThinkPad T42

自己的梦幻机型,但因为自身消费能力有限而望而却步,不过这正说明了IBM T系列越来越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许多热爱IBM Thinkpad笔记本的用户都会为自己拥有一台T系列的产品而感到自豪,T系列会继续坚持中高端的定位。T系列在2000年后的4年中作为ThinkPad的主力机种,它的演变过程很大程度上反应了ThinkPad的设计理念和笔记本电脑的进步历程。从这个演变上来讲,我们看到了ThinkPad的发展,不管T系列在以后将如何变化,它仍旧会是IBM Thinkpad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 

Atas ialah kandungan terperinci thinkpad系列介绍. Untuk maklumat lanjut, sila ikut artikel berkaitan lain di laman web China PHP!

Kenyataan:
Kandungan artikel ini disumbangkan secara sukarela oleh netizen, dan hak cipta adalah milik pengarang asal. Laman web ini tidak memikul tanggungjawab undang-undang yang sepadan. Jika anda menemui sebarang kandungan yang disyaki plagiarisme atau pelanggaran, sila hubungi admin@ph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