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一向宣扬速度,和提倡html5。不过2012年10月16日发布的最新版浏览器才宣布放弃 IE 内核,步伐比搜狗、百度、金山猎豹、qq浏览器慢了。为什么360在过去4年时间要坚守ie呢?
回复内容:
2010年9月15日360发布360极速浏览器,就标志着360正式拥抱HTML5。到目前,360极速浏览器已经获得超过5000千万的活跃用户,这个用户量比猎豹、傲游、QQ、百度、Chrome都要大很多。而搜狗浏览器默认其实使用IE内核,在拥抱HTML5上,根本没有360极速浏览器给力。楼主说的360晚,是晚在哪里?
没有放弃IE内核,只是逐渐变成双核。
因为国内网页,很多都有兼容性问题
360安全浏览器是内置的IE8内核(
http://se.360.cn/ ),鼓励消灭IE6。也就是说并未抛弃IE阵营。在XP份额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可能会采用IE9或IE10内核。
360极速浏览器是基于Chromium开源浏览器。虽然和Chrome浏览器来自同样的开源代码(可安装Chrome插件),但其采用了所谓的“双核”,也包括IE内核。
现在360浏览器使用人数的确越来越多,面向互联网初级和中级用户,除了极客用户,大部分人不反感360浏览器。虽然我个人不用该浏览器,也不喜欢360的任何产品,但其鼓励消灭IE6,去IE私标准化,还是值得称道的。
问题一:360一向宣扬速度,和提倡html5。不过2012年10月16日发布的最新版浏览器才宣布放弃 IE 内核,步伐比搜狗、百度、金山猎豹、qq浏览器慢了。开发一款软件不仅仅需要理念的支持,还需要技术,资金,人员,时机等等……360提出了理念,技术也不成问题,但软件面世的因素众多,所以这个问题可能只有他们内部人员能回答了。或者等分析帝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问题二:为什么360在过去4年时间要坚守ie呢?在那个chrome内核还没风行的时候,IE是全球应用最广的浏览器(不管是不是MS的捆绑手段),但是由于IE6坑爹的兼容和IE7,8坑爹的速度都使得单一的IE使用起来不方便,所以才有产生一大批IE内核的浏览器来增强IE的功能方便使用,那年头,最著名的就是遨游以及其前身(MYIE)了……其实制作ie内核浏览器原理还是很简单的,C#里直接用webbrowser控件,但是其他功能的开发,插件才是难点。360在4年前应该也是抓住了“自己改装”IE内核浏览器的潮流,开始制作360浏览器,不得不说,当年觉得360浏览器真心不错,(还记得当初360的主页只有360浏览器和安全卫士么?)360当然也发现这一产品优势,开始大力推行和改进,直到chrome内核占据市场主要地位,才开始制作另一款产品,360极速浏览器,它用的就是chrome内核。
最后综述:现在最新的360浏览器其实是双核浏览器,抄一段百科的-------------------------
双核
浏览器,即有两个内核的浏览器。由于
IE浏览器在国内的普及率非常高,所以造成了很多网上银行和支付系统只支持IE的Trident内核,其他浏览器访问根本无法进行正常支付和转账等业务。而WebKit内核的非IE浏览器以更高的性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于是双核浏览器应运而生,在不用网上交易的一般网站,使用速度快的WebKit
内核访问,这就是所谓的“高速模式”;在访问支付宝或者网上银行的时候,使用Trident内核的“兼容模式”来进行业务。这样一个浏览器多个内核,满足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
我第一次听这个东西还是搜狗输入法开始恶心的捆绑搜狗浏览器,搜狗浏览器的广告就是双核……其实就是使用一些技术,在IE和非IE内核间快速切换,通过判断访问网站的类型判断使用哪一种浏览器……当这种技术使用较好,判断机制准确,就产生了一种没有切换间隔的“无缝”状态。
360的主要用户群体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对电脑不熟悉的人,他们对速度的敏感性要远远低于页面是不是正常显示。
问的不严谨,首先,现在国内的壳儿公司们都是双核。
而且我感觉这方便世界之窗走的最早最好了,此问题的说法没有立足点啊,360约等于世界之窗
以上
这跟他的用户群及一些不得不用IE的网站有关,360一直没有死守IE内核,很早就有360极速浏览器了,不是IE内核的。现在的360安全浏览器也没有放弃IE内核。
因为国内大多数网银公司,政府公司的大神们,12306,等等技术大牛们开发的网银接口只支持IE,还是IE6.
这是姐电脑里有IE的唯一原因。
IE放弃不了。就算是webkit的国内双核浏览器在遇到网易页面的时候还是会跳到IE内核去。
用最不安全的IE内核去做最需要安全性的网银交易。
个人猜测部分原因是当初IE占领浏览器市场银行不得不用IE内核来
Statement: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voluntarily contributed by netizens,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author. This site does not assume correspond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If you find any content suspected of plagiarism or infringement, please contact admin@ph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