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m >Datenbank >MySQL-Tutorial >数据库设计过程

数据库设计过程

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
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YWBOriginal
2016-06-07 15:58:121206Durchsuche

之前完成了一遍机房收费,但是,数据库只是按部就班的把原版数据库抄下来,并没有按照步骤设计。这次.NET版机房收费,对我们的要求高了,完全按照步骤开发,数据库的设计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地手段。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

之前完成了一遍机房收费,但是,数据库只是按部就班的把原版数据库抄下来,并没有按照步骤设计。这次.NET版机房收费,对我们的要求高了,完全按照步骤开发,数据库的设计也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资源管理最有效地手段。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有效存储数据,满足用户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

数据库的设计的步骤和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主要包括着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阶段应该对系统的整个应用情况作全面的、详细的调查,确定企业组织的目标,收集支持系统总的设计目标的基础数据和对这些数据的要求,确定用户的需求,并把这些要求写成用户和数据库设计者都能够接受的需求分析报告。这一阶段的工作只要有,分析用户活动,产生业务流程图;确定系统范围,产生体统范围图;分析用户活动涉及的数据,产生数据流程图;分析系统数据,产生数据字典。

2、概念设计

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可以用E-R图表示。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概念模型不依赖于某一个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概念模型可以转换为计算机上某一DBMS支持的特定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特点:
(1) 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
(2) 应该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是用户与数据库设计人员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3、逻辑设计

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关系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逻辑结构应该选择最适于描述与表达相应概念结构的数据模型,然后选择最合适的DBMS。
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实际上就是要将实体、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的联系转化为关系模式,这种转换一般遵循如下原则:
(1)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2)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3)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4)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5)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6)同一实体集的实体间的联系,即自联系,也可按上述1:1、1:n和m:n三种情况分别处理。
(7)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合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通常以规范化理论为指导,还应该适当地修改、调整数据模型的结构,这就是数据模型的优化。确定数据依赖。消除冗余的联系。确定各关系模式分别属于第几范式。确定是否要对它们进行合并或分解。一般来说将关系分解为3NF的标准,即:
(1)表内的每一个值都只能被表达一次。
(2)表内的每一行都应该被唯一的标识(有唯一键)。
(3)表内不应该存储依赖于其他键的非键信息。

4、物理设计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根据DBMS特点和处理的需要,进行物理存储安排,设计索引,形成数据库内模式。

5、实施阶段

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例如SQL)及其宿主语言(例如VB.NET),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运维阶段

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包括: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进、数据库的重组织和重构造。

Stellungnahme:
Der Inhalt dieses Artikels wird freiwillig von Internetnutzern beigesteuert und das Urheberrecht liegt beim ursprünglichen Autor. Diese Website übernimmt keine entsprechende rechtliche Verantwortung. Wenn Sie Inhalte finden, bei denen der Verdacht eines Plagiats oder einer Rechtsverletzung besteht, wenden Sie sich bitte an admin@php.cn